- 年份
- 2024(7761)
- 2023(11231)
- 2022(9542)
- 2021(8818)
- 2020(7600)
- 2019(17782)
- 2018(17442)
- 2017(33328)
- 2016(18198)
- 2015(20995)
- 2014(21101)
- 2013(21199)
- 2012(19966)
- 2011(18126)
- 2010(18083)
- 2009(17270)
- 2008(17396)
- 2007(15734)
- 2006(13681)
- 2005(12695)
- 学科
- 济(80591)
- 经济(80481)
- 管理(54250)
- 业(51365)
- 企(40366)
- 企业(40366)
- 方法(36879)
- 数学(32989)
- 数学方法(32749)
- 中国(24827)
- 财(22594)
- 农(22353)
- 制(19813)
- 贸(17311)
- 贸易(17303)
- 易(16904)
- 业经(16274)
- 学(14888)
- 农业(14664)
- 银(13932)
- 银行(13906)
- 行(13319)
- 体(13264)
- 地方(13168)
- 融(13140)
- 金融(13136)
- 务(13050)
- 财务(13018)
- 财务管理(12978)
- 企业财务(12273)
- 机构
- 大学(274574)
- 学院(270143)
- 济(123543)
- 经济(121297)
- 管理(101666)
- 研究(96659)
- 理学(87123)
- 理学院(86131)
- 管理学(84919)
- 管理学院(84385)
- 中国(75219)
- 京(58199)
- 财(58056)
- 科学(55533)
- 所(49124)
- 财经(45791)
- 农(44618)
- 研究所(44327)
- 中心(43512)
- 经(41647)
- 经济学(40400)
- 江(40183)
- 业大(37796)
- 北京(37238)
- 经济学院(36465)
- 农业(35097)
- 院(34197)
- 财经大学(33977)
- 范(33942)
- 师范(33637)
- 基金
- 项目(175225)
- 科学(138964)
- 基金(130454)
- 研究(128549)
- 家(113353)
- 国家(112493)
- 科学基金(95825)
- 社会(85062)
- 社会科(80796)
- 社会科学(80775)
- 基金项目(68269)
- 省(65009)
- 自然(59492)
- 教育(58853)
- 自然科(58126)
- 自然科学(58106)
- 自然科学基金(57108)
- 划(55756)
- 资助(53911)
- 编号(50360)
- 成果(42280)
- 部(41354)
- 重点(39885)
- 发(37638)
- 国家社会(36749)
- 制(36638)
- 创(36092)
- 教育部(35852)
- 课题(34980)
- 中国(34177)
共检索到410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田相辉
分析了1998—2010年我国城乡所有制部门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状况。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修正后的城乡各所有制部门就业数据,测算了城乡所有制部门的集聚指数———原始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和区位基尼系数,并用以分析城乡所有制部门吸纳劳动力要素能力的发展趋势。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促进了我国城乡间、区域间大规模劳动力流动和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莹莹
本文在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的历史演变及当前呈现的格局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证分析了形成该格局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格局的形成是包括市场、政府以及城市本身的人口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表征市场"无形之手"的产业空间集聚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控,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相对均衡的分布。
关键词:
劳动力空间集聚 形成机制 产业空间集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耀军 姜新珊
通过对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趋势及就业现状分析发现,北京市较大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国有企业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及私营企业规模偏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影响着劳动力就业,因此,要建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育,并将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促进劳动力就业。
关键词:
劳动力 就业 所有制 北京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文静
文章利用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工资及劳动力成本的影响程度。企业层面的计量结果显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是决定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在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变化并非同步。垄断行业工资、劳动力成本对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更加敏感,而竞争行业更倾向于"挤压"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应带来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并且不愿意为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支付更多的劳动力成本。所有制分割状态下的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倾向于"挤压"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高工资收入、支付的高劳动力成本,而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炎亮 万勇
在经济集聚形成的多种机制中,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无疑是经济集聚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生产函数中引入外部效应参数,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合到模型框架中,使模型更加接近现实。本文模型的函数解析与数值模拟表明,劳动力流动引致前后向联系与循环累积效应的"金融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于经济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但随着城市人口大量集聚,企业生产负外部性、劳动力拥挤成本等分散力量会降低经济集聚的程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代谦 田相辉
中国的改革开放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而非公有制部门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流动的方向和规模。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修正后的城乡各种所有制部门就业数据,计算了城乡所有制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系数,探讨了所有制结构变迁中的劳动力流动。我们的计算发现劳动力在各所有制部门之间的流动与所有制结构变迁一致:(1)城镇公有制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始终是封闭的,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了城镇民营经济部门;(2)乡镇企业的兴衰决定着劳动力向乡镇企业部门的流动;(3)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决定着城镇公有制部门冗员的释放;(4)城镇民营经济部门和城镇现代企业部门先后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琳 葛劲峰
代际收入流动性反映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影响程度,是衡量机会公平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不同所有制部门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存在显著差别。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体制内部门工作的父代对子代收入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自我雇佣者等体制外部门,而来自集体经济部门的父代对子代收入的影响最小。子代个人特征差异对体制外部门和集体经济部门的子代收入差距的贡献超过65%,而对体制内部门与其他两个部门间子代收入差距的贡献只有不到50%。同时,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程度差别和个人特征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在子代收入分布的不同位置上有不同表现。
关键词:
代际收入流动性 所有制部门 收入分解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包群 邵敏
文章利用1998-2006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外资与劳动力价格所有制差异变动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样本期间内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增加都会通过就业渠道扩大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所有制差异,且前者的作用要大于后者。但整个样本期间内我国劳动力价格所有制差异扩大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就业人员人力资本水平的所有制差异的扩大。分时间段回归结果表明,2001年以后外资才对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所有制差异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现祥 蔡荣鑫
所有制间的劳动结构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从变动趋势上看该推动作用越来越小。从所有制间、产业间的劳动结构效应的比较看,二者具有相同的变动趋势。这可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有其内在一致性。
关键词:
所有制 劳动结构效应 经济增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金玉国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不同领域改革的不同步性等原因 ,各行业国有经济的比重 ,产生了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了我国体制转型时期特有的“所有制垄断”现象。所有制垄断的程度 ,又对行业的劳动力价格水平 ,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
所有制垄断 劳动力价格 定量研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萍 李平
目前缺少系统的农民工工资的面板数据妨碍了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本文证明城镇集体经济部门的平均工资可以作为农民工工资的代理变量,并将城镇国有部门的平均工资与集体部门的平均工资的比例作为衡量城镇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的指标。笔者通过对中国1978—2008年间省际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本身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是,非国有部门职工比重的增加会削弱所有制分割的影响,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所有制分割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莹莹
通过整合劳动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了研究劳动力空间集聚对就业影响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20032014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整体而言,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城市劳动力集聚度的提高有利于就业水平的增长;劳动力空间集聚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因城市规模而异,劳动力在特大城市中集聚对就业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在中小城市集聚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从就业角度来看,就当前中国而言,
关键词:
劳动力空间集聚 就业效应 城镇化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李惠娟
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基础,运用2005年~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异质劳动力流动与服务业集聚的关系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高技能劳动力流动与生产服务业集聚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生活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性弱;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与生活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程度较高,与生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程度较低;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对服务业集聚的解释力强于低技能劳动力对服务业集聚的解释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孙三百 申文毓
异质性劳动力集聚理论认为,劳动力对城市规模的偏好呈现空间类分现象,而当城市规模“足够大”时,劳动力市场竞争又会对劳动者进行选择。然而,现实中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空间类分与选择尚缺乏经验证据,而且在中国各城市户籍制度、房价差异化背景下是否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同样有待检验。因此,本文基于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对异质性主体的空间类分与选择效应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劳动力空间类分现象确实存在,高技能劳动力选择流入特大和超大城市的概率比低技能劳动力分别高8.8%和2.4%,而城市落户门槛与高房价会降低这一概率,即城市对劳动力进行选择。机制分析表明,空间类分和选择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在于异质性劳动力集聚收益存在差异。然而,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协同作用,因此不同规模城市应制定更加适宜的政策以吸引并留住不同技能层次的劳动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武优勐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方公共服务质量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05—2016年我国265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数据,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入呈现倒U形关系,即随着集聚水平提高,其边际效应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弱;第二,这种影响在个体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方面具有异质性,即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而言更具有吸引力。本文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理,为劳动力流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