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44)
- 2023(9391)
- 2022(7722)
- 2021(7274)
- 2020(6133)
- 2019(14309)
- 2018(13711)
- 2017(26473)
- 2016(13972)
- 2015(15723)
- 2014(15057)
- 2013(15161)
- 2012(14117)
- 2011(12972)
- 2010(12557)
- 2009(11574)
- 2008(11373)
- 2007(9973)
- 2006(8577)
- 2005(7806)
- 学科
- 济(73423)
- 经济(73364)
- 管理(39088)
- 方法(36188)
- 业(36178)
- 数学(33801)
- 数学方法(33647)
- 企(27402)
- 企业(27402)
- 中国(20158)
- 财(16416)
- 农(15694)
- 贸(15607)
- 贸易(15595)
- 易(15242)
- 融(12370)
- 金融(12370)
- 制(12124)
- 业经(11889)
- 银(11444)
- 银行(11438)
- 行(11051)
- 农业(10272)
- 学(9953)
- 地方(9632)
- 务(9207)
- 财务(9199)
- 财务管理(9181)
- 环境(9180)
- 企业财务(8869)
- 机构
- 大学(205029)
- 学院(198924)
- 济(102621)
- 经济(101302)
- 管理(79583)
- 研究(71800)
- 理学(69010)
- 理学院(68355)
- 管理学(67613)
- 管理学院(67226)
- 中国(59413)
- 财(46114)
- 京(43179)
- 财经(37805)
- 科学(37216)
- 经济学(35581)
- 经(35040)
- 所(34441)
- 中心(32917)
- 经济学院(32495)
- 研究所(31100)
- 财经大学(28828)
- 北京(27971)
- 农(27702)
- 江(26267)
- 院(25940)
- 业大(25369)
- 商学(22933)
- 商学院(22691)
- 范(22619)
- 基金
- 项目(134763)
- 科学(109257)
- 基金(105652)
- 研究(98191)
- 家(91996)
- 国家(91384)
- 科学基金(79254)
- 社会(69109)
- 社会科(66107)
- 社会科学(66097)
- 基金项目(54409)
- 自然(48713)
- 自然科(47727)
- 自然科学(47717)
- 自然科学基金(46948)
- 省(45381)
- 资助(44504)
- 教育(43728)
- 划(39867)
- 编号(35903)
- 部(33037)
- 国家社会(31799)
- 重点(29988)
- 教育部(29455)
- 成果(28896)
- 中国(28847)
- 发(28129)
- 人文(27887)
- 创(27803)
- 大学(26478)
共检索到299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毛其淋 盛斌
文章基于1999-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sys-GMM)的计量方法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房地产供求等因素后,经济开放度每提高1%,我国房地产价格将上涨0.063%,经济开放度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平均贡献程度为4.54%,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不同细分类型的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其中高档公寓最大,商业用房最小;此外,我国高房价区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大大高于低房价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函葳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旨在从供给侧的生产效率角度来解释实际汇率走势,预期发生经济赶超的国家通常伴随着币值上升。该理论依赖于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当这些假设条件不满足时,会削弱该效应。基于涵盖世界范围内182个国家(或地区)时间跨度为196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组中,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降低,抑制因素(诸如农业部门相对过剩的劳动力、劳动力流动的非充分性、央行货币供给的灵活性、汇率制度等)发挥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及更广的
关键词: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实际汇率 面板数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亚军
利用中国30个省区的数据检验了中国经济相容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程度,结果表明:各省区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与相对价格的关系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所描述的特征。对各省区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价格进行逐个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有23个省区的数据符合理论所预示,这也从一个角度提供了各省区通货膨胀率长期存在差异的解释。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率的差异与各省区的实际汇率之间存在较弱的长期协整关系。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曹伟 周俊仰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重要假设前提之一是本国与外国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分割,劳动力可在两部门间自由套利,故长期来看两部门工资趋于相等。这一假设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非常不符,由于存在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平衡、行业保护、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劳动力市场也因此存在分割。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现实情况,本文修正了经典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一个假设,认为发展中国家两部门工资未必均等,通过统计学两样本均值的检验,验证了新的假定,本文在新的假设下重新构建了模型,结果表明,本国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比)与相对工资(即工资比)都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实际汇率与两部门劳动生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进文 苏明政
本文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下简称B_S效应)考察区域间实际购买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将面板平滑转移模型首次引入到B_S效应的分析当中,考虑金融一体化程度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对我国省际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差异之间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存在着省际B_S效应,这种效应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上升以及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的下降都不同程度的削弱了B_S效应的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军 吴明琴
本文利用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面板数据检验了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是否成立。实证分析所用的方法主要是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该假说不成立。进一步地,本文对构成该假说的三个主要的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并不能引起实际汇率水平的变动是该假说不成立的原因。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潘雪阳
本文通过对中国1985-2008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是存在的,但与传统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不同的是,伴随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不是实际汇率升值,而是实际汇率贬值。本文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经济高增长不仅仅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因为第二、三产业劳动者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徐坡岭 刘来会
文章将相对劳动密集度加入到了B-S效应的分析当中,构建了两者基本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对65个国家199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发现:(1)B-S效应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遍成立,但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B-S效应较弱;(2)两部门相对劳动密集度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影响有所不同,它会促进发达国家的B-S效应,但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B-S效应,相对劳动密集度是削弱发展中国家B-S效应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相对劳动密集度 B-S效应 实际汇率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徐坡岭 刘来会
文章将相对劳动密集度加入到了B-S效应的分析当中,构建了两者基本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对65个国家199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发现:(1)B-S效应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遍成立,但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B-S效应较弱;(2)两部门相对劳动密集度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影响有所不同,它会促进发达国家的B-S效应,但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B-S效应,相对劳动密集度是削弱发展中国家B-S效应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相对劳动密集度 B-S效应 实际汇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俞萌
本文运用巴拉萨 -萨缪尔森假设的理论 ,结合亚洲各国与中国汇率变动的实际情况 ,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 ,并对中国 90年代汇率并轨以来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 ,现阶段的人民币汇率不存在高估现象 ,符合经济发展趋势 ,具有较为典型的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一平 赵海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同一期间,人民币汇率在大部分时间内却呈现出贬值趋势。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人民币实际汇率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应相应地升值。然而现实情况与理论是不一致的。文章使用协整检验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主要结论是:人民币实际汇率不具有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现阶段与人民币实际汇率没有长期均衡关系。根本原因是中国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导致物价水平的提高,因而不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传导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泽填 姚洋
本文旨在研究发展中经济体在结构转型中如何削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作用。本研究表明,结构转型抑制了工资水平和不可贸易品价格随可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高而上涨的幅度,从而削弱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我们用184个经济体1974~2004年的年度面板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农村人口比重越大,实际汇率随相对人均收入提高的幅度越小;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农村人口比重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削弱程度越强。我们的稳健性检验(包括对农村人口比重做内生化处理)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结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谢朝阳
目前关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实证检验方法可能存在重要缺陷。由BS理论模型衍化而来的实证检验,侧重于部门相对生产率同内部实际汇率的关系,但忽略了贸易品价格下降情况下的影响,从而倾向于高估BS效应的存在性。工资机制是BS效应成立与否的关键环节,而通行的BS效应分步检验不能充分证明这一点。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个以工资为中间变量的分步检验改进方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柯金川 蒋超楠
在总结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时间序列折线图的初步直观描述,再运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对12个高增长的转型经济体样本期间的实际汇率与相对人均产出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期实际汇率与相对人均产出之间的协整关系成立。这表明,实现经济转型后的高增长转型经济体的实际汇率与相对人均产出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内在关联关系,其实际汇率基本变动趋势可由相对生产率的变动所解释。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龚黎明
本文在传统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下简称BS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隐性失业的现实背景,加入了人口因素对传统B S模型进行拓展,并利用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加入了人口因素后,BS效应在中国是存在的。而生产率差异所引起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比较小,农村人口比率变动的影响要大得多,这也证实了中国转型期间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由于工资效应变小的间接影响,使得BS效应也变小的推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