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63)
- 2023(10562)
- 2022(8627)
- 2021(8243)
- 2020(6840)
- 2019(15826)
- 2018(15083)
- 2017(29648)
- 2016(15389)
- 2015(17319)
- 2014(17394)
- 2013(17507)
- 2012(16187)
- 2011(14873)
- 2010(14683)
- 2009(13728)
- 2008(13793)
- 2007(12406)
- 2006(10811)
- 2005(10199)
- 学科
- 济(71203)
- 经济(71140)
- 管理(43280)
- 业(42116)
- 方法(33748)
- 企(32244)
- 企业(32244)
- 数学(30919)
- 数学方法(30734)
- 中国(23080)
- 银(22992)
- 银行(22847)
- 行(21513)
- 制(21073)
- 贸(19221)
- 贸易(19205)
- 易(18910)
- 财(18807)
- 融(16982)
- 金融(16982)
- 农(14906)
- 出(12851)
- 度(12249)
- 制度(12241)
- 学(11975)
- 业经(11822)
- 险(11083)
- 业务(11023)
- 保险(10991)
- 务(10711)
- 机构
- 大学(229232)
- 学院(223163)
- 济(108763)
- 经济(106965)
- 管理(86114)
- 研究(80750)
- 中国(74989)
- 理学(72642)
- 理学院(71901)
- 管理学(70970)
- 管理学院(70552)
- 财(53549)
- 京(49001)
- 科学(43844)
- 财经(42813)
- 所(40151)
- 经(39482)
- 中心(37870)
- 经济学(37703)
- 研究所(36226)
- 农(35385)
- 经济学院(34288)
- 财经大学(32790)
- 江(32030)
- 北京(31732)
- 业大(29116)
- 院(28770)
- 农业(28065)
- 融(27446)
- 银(27412)
- 基金
- 项目(145617)
- 科学(116692)
- 基金(113462)
- 研究(102675)
- 家(99515)
- 国家(98852)
- 科学基金(85107)
- 社会(71208)
- 社会科(67997)
- 社会科学(67982)
- 基金项目(58381)
- 自然(54361)
- 自然科(53231)
- 自然科学(53216)
- 自然科学基金(52365)
- 省(50007)
- 资助(48526)
- 教育(46027)
- 划(44109)
- 编号(36447)
- 部(35255)
- 重点(32573)
- 国家社会(32275)
- 教育部(30943)
- 中国(30289)
- 创(29818)
- 发(29699)
- 成果(29293)
- 人文(29052)
- 科研(28394)
- 期刊
- 济(110742)
- 经济(110742)
- 研究(76843)
- 中国(44487)
- 融(43031)
- 金融(43031)
- 财(40916)
- 学报(34112)
- 科学(32646)
- 管理(32475)
- 农(30535)
- 大学(26483)
- 学学(25261)
- 财经(23061)
- 经济研究(20378)
- 经(19842)
- 农业(19217)
- 贸(17219)
- 技术(16422)
- 国际(15851)
- 问题(15237)
- 业经(13597)
- 世界(13181)
- 教育(12790)
- 理论(12235)
- 统计(11640)
- 业(11597)
- 技术经济(11525)
- 实践(10573)
- 践(10573)
共检索到354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方意 荆中博 马晓
基于双重ΔCoVaR模型研究房地产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得出:房地产市场风险上升会增加银行自身的风险及单家银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度,但会降低机构间关联性的风险贡献度。间接风险溢出是最重要且稳定的驱动因子,直接风险溢出的作用仅次于间接风险溢出。国房景气指数对银行系统的净溢出效应最大,房地产价格次之,房地产市场贷款的净溢出效应最小。此外,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对银行部门进行风险溢出的关键渠道。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龙剑友 谢赤 王威忆晴 胡扬斌
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动态度量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运用双重ΔCoVaR模型分析框架量化其对单家银行风险的影响,以及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将总体溢出分解为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考量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途径。结果显示:一方面,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近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对银行业风险溢出显著,尤其是大规模债务违约和新冠疫情的爆发加剧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的间接溢出大于直接溢出,且高(低)系统重要性银行产生了更大的间接(直接)溢出,表明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由于与其他银行的业务联系密切,其贷款信用风险更易引发银行业内的连锁反应从而间接刺激风险爆发;低系统重要性银行因为依赖少数大型客户贷款,面临信用丢失时缺乏强劲的风险缓冲能力,更可能直接对银行业的稳定造成显著破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荆中博 王乐仪 方意
从理论角度,本文提出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溢出以及房价上行时期的风险累积是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加大的关键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传统系统性风险度量指标进行改进,利用房价上行时期数据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风险累积指标,并创新地运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波动性较大,且与政策调控具有较高相关性,但是政策调控对风险的影响作用逐步减弱。城市层面,系统重要性城市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此外,本文指标捕捉的是单个城市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同向变动,对于指标值显著为负的城市应予以特别关注,该类城市很可能是房地产市场进入新周期的领跑城市,具有较强的系统重要性。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慧 吴康成
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股票日度收益率数据,构建ARMA-GARCH-CoVaR模型,测度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每家商业银行都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与其自身风险水平的相关性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水平较低,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关联银行的风险溢出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重要影响,应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过程中。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辉 李硕
银行业在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稳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基础信贷市场又是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业紧密相连的重要渠道,因此本文将银行间同业市场与房地产行业的银行信贷市场作为一个系统建立了扩展的矩阵模型。本文采用2007-2014年银行和房地产业的公开财务数据,基于扩展的矩阵模型,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性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业组成的金融系统比单独的银行系统更加脆弱,风险传染速度明显加快;与房地产企业信贷相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对银行业的影响更大;相对于清偿能力,银行更容易受到流动性不足的冲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红莉 何建敏
房地产业和银行业均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风险管理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石。在分析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风险溢出机制基础上,采用GARCH-EVT模型、VaR-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研究我国房地产业与银行业间风险溢出效应,并基于条件风险价值CoVaR方法测度风险溢出强度。研究发现:a=5%显著水平下,房地产业与银行业之间存在双向的风险溢出效应;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强度略强于银行业对房地产业的风险溢出强度,前者为36.73%,后者为33.96%。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方意 陈敏 杨嬿平
将银行业纳入到包含金融市场以及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体系框架下,从金融市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入手,刻画更加内生性的系统性风险。考虑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构造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其风险敏感性更强,能识别出样本期间的三次系统性风险事件,并可以将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性,其中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溢出效应最高,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根据金融市场溢出效应的解析式进行溢出效应的渠道识别,发现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自身较大的风险以及银行在这些市场的风险承担对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最后,为有效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出控制风险源波动、加强银行影子业务监控以及进一步完善逆周期监管政策等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伟平 曹廷求
本文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房企为样本,首先基于SIM单指数分位数回归技术提出测量系统性风险的新指标SIM-CoVaR,并结合前沿的TENET网络模型,构造跨房地产企业风险动态传染的尾部风险网络,然后采用块模型探究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溢出的聚类性、触发机制及传播路径,最后考察网络整体结构和宏观经济变量对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研究表明:(1)我国房地产企业间存在明显的系统性风险联动性和溢出效应,在市场动荡时期房地产部门是金融风险溢出的放大器;(2)评估系统重要性节点企业时,除考虑企业规模等内部属性,还应考虑房企间关联结构,利用系统性风险指数可有效捕捉网络中系统重要性节点;(3)跨房企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显著的聚类特征,尾部风险网络可被划分为4个不同的功能模块,各模块的成员及其角色呈现明显的时变特性,监管部门可据此从供给端“因企施策”;(4)网络聚集性、网络效率和网络匹配性的降低能显著降低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本文从企业微观层面探讨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形成机制,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防范化解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尹力 刘阳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11家商业银行的收益率波动情况、相关系数和协方差矩阵,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共同因素的存在,得到了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之间收益率相关程度的异同。其次,通过计算各银行的Co VaR值,比较了三类银行对整体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差别。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的情况,给出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共同风险 Co VaR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翟永会
银行业与实体行业间存在复杂网络连接,银行系统稳定受各行业影响。本文将实体行业纳入银行系统性风险分析框架,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探讨实体—银行间系统性风险双向反馈机理,对风险在实体—银行间的传递渠道和溢出效应进行剖析。随后,构建时变t-Copula-CoVaR模型,测度我国各实体行业与银行业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实体—银行间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显著,且呈时变特征。具体来看,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效应最大;其次为交通运输业、采掘业、钢铁业、化工业。银行业对各行业的风险溢出存在差异,风险溢出效应最大的为房地产业;再次为钢铁业、有色金属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等。管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不仅需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还应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行业、系统脆弱性行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形成风险隔离屏障。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翎 张意琳 李捷瑜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具有强烈的共生性,当房地产业陷入困境时,是否会迅速扩散到与其关联的各类金融机构,蔓延并危及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房地产业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文章综合运用房地产行业指数与房地产企业数据,基于Co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测算了我国房地产业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分析了其时变趋势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对金融机构存在较为显著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周期性;房地产业对股份制与城商行的风险溢出强度最大,其次是保险机构和信托,最小的是国有银行;房地产企业的自身风险、规模和负债水平对风险溢出强度具有显著影响。据此,文章对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房地产行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炜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和房价波动的内在作用机理,同时使用SCCA方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房地产市场及宏观数据,构建SVAR模型。研究发现房价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且房价上升初期会降低系统性风险,但后期会造成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群众消费预期对房价及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显著,因此政府在调控房价及制定政策时要建立好信息沟通平台,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投资预期;同时银行也需要加强信息披露,以提高用户对银行的信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炜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和房价波动的内在作用机理,同时使用SCCA方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房地产市场及宏观数据,构建SVAR模型。研究发现房价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且房价上升初期会降低系统性风险,但后期会造成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群众消费预期对房价及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显著,因此政府在调控房价及制定政策时要建立好信息沟通平台,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投资预期;同时银行也需要加强信息披露,以提高用户对银行的信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文伟
通过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住宅、办公楼、商铺)在2001-2015年期间的价格泡沫程度进行动态监测,进而比较各层次房价泡沫分布特征差异,最后分析各层次房价泡沫之间的时变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时期内,住宅、办公楼和商铺市场均出现多次周期性泡沫,但各层次泡沫分化严重;住宅价格泡沫的发生次数及平均持续时间均大于办公楼和商铺的价格泡沫,并引领整个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走势;各层次房价泡沫具有显著的"自我增强"特征;各层次房价泡沫之间存在非对称的时变溢出效应,这些溢出效应在不同危机时点和泡沫峰值时点上均出现结构性差异。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文伟
通过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住宅、办公楼、商铺)在2001-2015年期间的价格泡沫程度进行动态监测,进而比较各层次房价泡沫分布特征差异,最后分析各层次房价泡沫之间的时变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时期内,住宅、办公楼和商铺市场均出现多次周期性泡沫,但各层次泡沫分化严重;住宅价格泡沫的发生次数及平均持续时间均大于办公楼和商铺的价格泡沫,并引领整个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走势;各层次房价泡沫具有显著的"自我增强"特征;各层次房价泡沫之间存在非对称的时变溢出效应,这些溢出效应在不同危机时点和泡沫峰值时点上均出现结构性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