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90)
2023(15227)
2022(12764)
2021(12148)
2020(10093)
2019(22897)
2018(22516)
2017(42921)
2016(22971)
2015(25368)
2014(24498)
2013(23851)
2012(21930)
2011(20003)
2010(19986)
2009(18366)
2008(18050)
2007(15877)
2006(13674)
2005(12035)
作者
(65800)
(54888)
(54692)
(51862)
(34999)
(26459)
(24416)
(21321)
(20648)
(19523)
(18701)
(18232)
(17665)
(17415)
(17109)
(16909)
(16308)
(16192)
(15793)
(15625)
(13648)
(13455)
(13356)
(12449)
(12372)
(12247)
(12208)
(11805)
(10978)
(10897)
学科
(97564)
经济(97481)
(67374)
管理(66199)
(56111)
企业(56111)
方法(44723)
数学(39665)
数学方法(39032)
中国(27956)
(24913)
业经(22172)
(21341)
(20505)
贸易(20492)
技术(20461)
(20027)
(18428)
(17888)
地方(17506)
农业(16605)
(15770)
银行(15727)
(15112)
产业(14640)
(14549)
金融(14549)
理论(14508)
(13721)
技术管理(13527)
机构
学院(322926)
大学(322287)
(140101)
经济(137746)
管理(126262)
研究(113024)
理学(110362)
理学院(109158)
管理学(107119)
管理学院(106525)
中国(85164)
科学(69316)
(67525)
(59310)
(56795)
(56709)
研究所(52367)
中心(49877)
业大(49680)
财经(48437)
(45737)
农业(44891)
(44370)
经济学(43798)
北京(42605)
(40712)
经济学院(39517)
(39366)
师范(38861)
(36442)
基金
项目(223540)
科学(177728)
基金(165300)
研究(156668)
(147371)
国家(146243)
科学基金(125162)
社会(102902)
社会科(98030)
社会科学(98009)
(86533)
基金项目(86448)
自然(82426)
自然科(80724)
自然科学(80703)
自然科学基金(79366)
(73694)
教育(71866)
资助(68287)
编号(59281)
(51504)
重点(50977)
(49477)
(48554)
创新(47497)
成果(46216)
国家社会(43934)
科研(42933)
教育部(42282)
课题(42187)
期刊
(145102)
经济(145102)
研究(91798)
中国(63057)
学报(53767)
科学(51065)
(50437)
管理(49337)
(43919)
大学(40467)
学学(38590)
农业(34555)
教育(31336)
(28013)
金融(28013)
技术(27726)
经济研究(26197)
财经(24130)
业经(23831)
(20997)
(20675)
问题(19011)
(17360)
统计(17320)
科技(17305)
技术经济(17296)
(16768)
国际(15524)
商业(15369)
世界(15340)
共检索到4679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郭晓丹  刘海洋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94个行业、6万余家企业经营的数据,尝试解释如下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规模分布及其演进的特殊性,二是创新等因素对于产业规模分布和成长的独特塑造作用。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向下偏离齐夫分布,中小企业构成了产业发展的主体,但大企业比较强势、处于支配地位;企业规模分布呈现先提高、后停滞状态,与传统产业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问题尤为突出;创新在规模分布的塑造中起显著作用,进一步使得企业规模偏离齐夫分布,而政府补贴收入和企业进入则减缓了这一趋势。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骞  刘鑫鹏  王珏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9—2016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揭示造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无效率的根源,同时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的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进行考察。研究发现:(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普遍较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创新无效率主要源于产出不足;(2)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呈现出分布中心右移、主峰峰值不断降低以及双峰逐渐向多峰转变的多极分化特征;(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强化趋势,但不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向上跨越的可能性更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优生  任保全  
研发创新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运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样本,研究环境规制、企业规模差异等因素对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全样本估计中,环境规制激发了研发创新,企业规模与研发创新呈U型关系;产业分类估计中,仅在部分产业,环境规制促进了研发创新,企业规模与研发创新呈U型特征;分地区估计中,在东部地区,环境规制促进了研发创新,企业规模与研发创新呈U型关系,中西部地区均不显著;政策后的环境规制激励了研发创新,企业规模与研发创新呈U型特征,政策效应显著。上述研究为政府制定适宜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娜娜  胡斌  杨坤  
本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表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产出能力、同质组织之间的协作、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越  封伟毅  李志欣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属性不同,如何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也是直接影响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双元创新的平衡性和互补性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创新性产业政策、行业FDI、产业集聚、研发资金投入、科研人员投入五个方面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FDI、研发资金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双元创新的协同性发展;科研人员投入与双元创新协同性呈负相关;产业政策、产业集聚与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关系未能证实。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与规模比及创新性产业政策具体内容进一步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前期发展和积累暴露出创新性产业政策对双元创新具有异向性作用、不同类型创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急需优化等问题。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发展考虑,创新性产业政策侧重点应向培育长期探索性创新能力转变,协同引导产业集聚;积极吸引外资,适度扩大开放;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资金利用率;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肖兴志  谢理  
本文首先利用SFA模型测算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然后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企业规模和不同的创新方式对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路径,以及不同产权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水平整体上较低,企业规模与创新效率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比较显著,而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不同的产权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相同,国有产权与创新效率呈现负向关系,而非国有产权与创新效率呈正向关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娅  官令今  
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整体上推动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选取2011—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样本构建面板数据,细分四种产业政策工具并探讨其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维度上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政府补贴仍然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2)宽松的市场准入是下一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3)税收优惠和信贷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主要反映为规模效应而非对效率和创新的提升;(4)产业政策在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间存在较大的政策效果差异。因此,有针对性地应用产业政策工具,提高政策工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是保障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内生要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志平  齐亚伟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其内在的自我发展规律与特征,大数据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政策约束与绿色发展相互掣肘;技术赶超时可能面临投资型陷阱;产业融合容易导致产业链陷阱。文章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约束、产业特征以及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突破的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构建:以价值创造突破创新约束;以绿色价值管控突破政策约束;利用大数据的透明性进行信用评估突破融资约束;通过价值网络资源共享的价值联构突破惯性约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素坤  王乐  何文韬  王清  
以2010—2020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SFA模型测算企业的创新效率,以政府补贴为调节变量,定量分析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政府补贴抑制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并强化了国际化程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国际化程度、创新效率和政府补贴的作用机制因企业产权性质和所处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非国有企业中,国际化程度和创新效率之间呈正"U"型关系,政府补贴起正向调节作用;在非东部地区企业中,国际化程度与创新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政府补贴起负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陆国庆  王舟  张春宇  
补贴是目前政府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我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补贴金额巨大,但补贴的绩效如何,理论界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系统研究。本文首先选择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好代表性的证券市场作为研究样本来源,通过手工方式从上市公司非指定公开披露信息,如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日常信息披露资料以及公司网站等,搜集整理出满足创新建模需要的2010—2012年连续三年的创新投入产出系统数据;其次,构建了包含外溢效应的超越对数CDM模型、并应用迭代3阶段最小二乘法(IT3SLS),试图对我国政府自2010年以来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创新补贴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再次,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影响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霏   高粼彤   田启波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10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全面揭示产业创新能力的时空演进特征,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模型考察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及非线性效应。结果显示:产业创新能力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且东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高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大致呈“东强西弱”的稳定分布格局,且集聚类型总体呈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代表的“高-高”型,以及以中西部内陆省份为代表的“低-低”型;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既存在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更多体现在实质式创新领域,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多体现在策略式创新领域;在政府创新资助单一门槛下,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红玲  
从产业维度和地区维度出发,引入资源环境因素,运用SBM(Slack-based Measure)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2005—2014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增长值,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技术规模四个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在产业维度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偏低,原因在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显著下降;在区域维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创新效率从东向西依次减弱,且空间集聚性显著,但不同地区的增长渠道各不相同;考虑环境因素的GML指数总体低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GML指数,其原因在于污染排放这一"坏"的产出拉低了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效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兰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金融创新和投融资体系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星  蔡琦  
文章通过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的统计测度指标体系与统计测度模型,选取2015年我国4个直辖市和27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探究了我国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4个直辖市中,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最强;27个省份中,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能力最强,江苏省则紧随其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