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38)
2023(9440)
2022(7842)
2021(7517)
2020(5934)
2019(13631)
2018(12939)
2017(24853)
2016(13140)
2015(14419)
2014(14106)
2013(14067)
2012(13210)
2011(12197)
2010(12067)
2009(10964)
2008(10836)
2007(9482)
2006(8227)
2005(7511)
作者
(37254)
(31284)
(31167)
(29783)
(19977)
(14989)
(13982)
(12073)
(11835)
(10974)
(10792)
(10361)
(10094)
(10060)
(9985)
(9828)
(9198)
(8977)
(8860)
(8839)
(7842)
(7661)
(7498)
(7057)
(7014)
(7014)
(7006)
(6428)
(6280)
(6267)
学科
(63043)
经济(62999)
(34829)
管理(34051)
(27715)
企业(27715)
方法(25434)
数学(22554)
数学方法(22314)
中国(19158)
(15393)
业经(13643)
(13619)
贸易(13612)
(13307)
地方(13140)
(11794)
(11270)
(11063)
产业(10796)
农业(10004)
(9679)
银行(9670)
(9405)
(9244)
金融(9243)
技术(8948)
环境(8677)
(8383)
(8291)
机构
大学(191818)
学院(191020)
(90184)
经济(88726)
研究(73184)
管理(71051)
理学(61565)
理学院(60753)
管理学(59918)
管理学院(59538)
中国(54846)
科学(42468)
(40949)
(37525)
(36239)
研究所(33351)
中心(31200)
财经(30846)
经济学(29610)
(29500)
(28339)
经济学院(26683)
(26541)
北京(26092)
(25967)
业大(25433)
(25014)
师范(24803)
农业(23242)
财经大学(23198)
基金
项目(130372)
科学(105093)
基金(99065)
研究(92955)
(87670)
国家(87107)
科学基金(74514)
社会(63415)
社会科(60630)
社会科学(60615)
基金项目(51641)
(47270)
自然(47219)
自然科(46241)
自然科学(46231)
自然科学基金(45450)
教育(41304)
(41253)
资助(40552)
编号(33941)
(29963)
重点(29711)
(29607)
国家社会(28170)
(27372)
成果(27020)
中国(26490)
教育部(25864)
创新(25757)
人文(24790)
期刊
(96148)
经济(96148)
研究(59493)
中国(35580)
科学(29192)
学报(28775)
管理(28197)
(27070)
(26619)
大学(22105)
学学(21038)
农业(19038)
经济研究(17529)
(17053)
金融(17053)
财经(15904)
教育(15142)
技术(14724)
业经(14354)
(14004)
问题(13306)
(13109)
国际(11696)
世界(11616)
(11363)
技术经济(9760)
现代(9014)
资源(8909)
统计(8883)
科技(8638)
共检索到281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长安  张丽家  殷强  
运用2004、2009和2014年3个时间截面所有沪深上市公司中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相关数据,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发展效益也在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变缓。从产业层面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模最大,且发展效益最好,而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还较小,新一代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区域层面来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的主战场是华北地区,同时华北地区与华东地区发展效益最好;而西北地区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短板,且发展效益欠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全局Moran’s I指数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总额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具有地理上的聚集特征。局部LISA指数显示,整体上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同时处于高—高聚集区的省(市、区)在逐步减少,处于低—低聚集区的省(市、区)在逐步显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王耀辉  雷名雨  
研究目标:揭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标准差椭圆技术考察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及区位分布特征,并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了其空间集聚模式。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处于较低水平;区位分布呈现出偏东北—偏西南走向的空间格局,分布重心趋于南移;空间集聚模式以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为主,高—高型集聚的省份较少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研究创新:从空间集聚程度、区位分布特征及空间集聚模式等多个层面考察并揭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特征。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岩威  孙慧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任务之一是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试行),选取了1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类行业,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方法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程度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考察其区域分布特征,进而根据测算结论提出中国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应以点状模式为主、中部地区应以点轴模式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应以网络模式为主的空间布局模式构想,以及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一带、两区、多点"的空间布局方案构想,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所面临的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提供突围良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智慧  尹兴民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标准差椭圆法和马尔可夫链法考察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研究发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尼系数处于较高水平,区域间差距是导致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特征,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分布重心由“西→西南→南”移动。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将呈现中、低端弱化与高端强化的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韦福雷  胡彩梅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趋同性问题是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中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其中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趋同化现象最突出。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红英  贺正楚  张训  
从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与升级的实现形式出发,论述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吕岩威  孙慧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集群效应。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构建了产业集群效应评估的"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从空间集聚、市场关联和比较优势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进而对集群效应进行综合评估,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所面临的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提供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琳彦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能够有效地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实现。文章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分布的现状和集聚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省区之间存在着空间异质性,两极格局比较明显,多数省区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行业之间集聚程度差异并不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传喜  胡筱瑜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度偏低、单个企业规模较小、缺少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地区分布趋同化严重,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和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较低状态。要综合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利用资本市场的"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完善中小企业特别扶持政策、改进贸易和投资政策等,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卓  张源  胡挺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立足之本,已成为管理层和理论界研究的焦点,而相关的金融支持作为核心问题之一,已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文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阶段为研究目标,不同阶段寻求差别化的资本融通渠道、构建高效的金融支持平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同步协调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彭景颂  黄志康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基于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基本理论,选取2010—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寻求最优资本结构区间。研究表明,公司绩效与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本负债率负相关,同时存在最优资产负债率区间为0至41.26%,最优长期资本负债率区间为0至11.75%。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当适当调整其债权结构,选择最有利于公司绩效的资本结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  肖兴志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理论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学者们根据中央领导的讲话和国务院近期颁布的指导方针,将含义分为战略性和新兴性两部分,并赋予其性质上的诠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背景,借鉴社会各界的主流观点,本文认为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需分别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韩跃  周霞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自国务院发布发展决定以来,全国各省市都在快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极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但产业发展有其规律和周期,在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中往往会忽视市场的力量,导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本文利用企业微观数据对北京市相关产业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发展特征,提出发展中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凤飞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但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各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投资冲动强烈,从全局来看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这导致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文章从产业发展重点的选择、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化解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产业同构"、"结构性过剩"和"低端化"等风险的方法,从而解决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菲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和战略意义。本文从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比较优势、关联效应和持续发展五个维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识别指标体系,同时提出基于Weaver-Thomas模型和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选方法,并进行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