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26)
2023(9713)
2022(8103)
2021(7770)
2020(6319)
2019(14468)
2018(13814)
2017(26565)
2016(14205)
2015(15725)
2014(15418)
2013(15356)
2012(14681)
2011(13597)
2010(13594)
2009(12419)
2008(12453)
2007(10994)
2006(9670)
2005(8815)
作者
(41630)
(35071)
(34929)
(33333)
(22610)
(16739)
(15563)
(13414)
(13329)
(12483)
(12241)
(11710)
(11503)
(11317)
(11283)
(10900)
(10316)
(10130)
(9972)
(9965)
(8920)
(8659)
(8463)
(7985)
(7951)
(7908)
(7769)
(7253)
(7079)
(7074)
学科
(67366)
经济(67307)
(37265)
管理(36111)
(29572)
企业(29572)
方法(27570)
数学(24077)
数学方法(23831)
中国(20171)
(16536)
业经(14453)
(14214)
贸易(14206)
(13840)
地方(13774)
(13620)
(12523)
(11916)
产业(11015)
农业(10892)
(10477)
银行(10458)
(10235)
金融(10233)
(10179)
技术(9526)
环境(9399)
(9004)
(8943)
机构
大学(213902)
学院(211129)
(96687)
经济(95095)
研究(82076)
管理(77171)
理学(66947)
理学院(66006)
管理学(64942)
管理学院(64507)
中国(60776)
科学(49087)
(46160)
(41700)
(40761)
研究所(38478)
(35134)
中心(34611)
财经(33539)
经济学(31797)
(30759)
(29753)
(29501)
业大(29349)
北京(29269)
(28954)
经济学院(28698)
师范(28691)
农业(27822)
科学院(25399)
基金
项目(143469)
科学(115348)
基金(108843)
研究(101670)
(96922)
国家(96279)
科学基金(81586)
社会(68450)
社会科(65324)
社会科学(65310)
基金项目(56868)
自然(52177)
(51995)
自然科(51102)
自然科学(51085)
自然科学基金(50226)
(45874)
教育(45443)
资助(44490)
编号(37163)
重点(33203)
(33182)
(32357)
成果(30500)
国家社会(30248)
(30077)
中国(28688)
教育部(28396)
创新(28316)
科研(27190)
期刊
(103779)
经济(103779)
研究(65490)
中国(39516)
学报(34559)
科学(34304)
(32094)
管理(29981)
(28774)
大学(25978)
学学(24627)
农业(22436)
(18516)
金融(18516)
经济研究(18378)
教育(18198)
财经(17350)
技术(15407)
(15235)
业经(15179)
问题(14426)
(13968)
(13101)
世界(12755)
国际(12631)
技术经济(10597)
现代(9973)
资源(9893)
(9887)
统计(9834)
共检索到312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王耀辉  雷名雨  
研究目标:揭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标准差椭圆技术考察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及区位分布特征,并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了其空间集聚模式。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处于较低水平;区位分布呈现出偏东北—偏西南走向的空间格局,分布重心趋于南移;空间集聚模式以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为主,高—高型集聚的省份较少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研究创新:从空间集聚程度、区位分布特征及空间集聚模式等多个层面考察并揭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特征。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岩威  孙慧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任务之一是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试行),选取了1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类行业,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方法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程度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考察其区域分布特征,进而根据测算结论提出中国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应以点状模式为主、中部地区应以点轴模式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应以网络模式为主的空间布局模式构想,以及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一带、两区、多点"的空间布局方案构想,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所面临的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提供突围良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吕岩威  孙慧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集群效应。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构建了产业集群效应评估的"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从空间集聚、市场关联和比较优势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进而对集群效应进行综合评估,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所面临的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提供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敏  郭群群  雷育胜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吸引科技人才集聚,科技人才集聚呈现的空间差异性又影响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有研究对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忽略了空间因素,难以全面刻画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复杂关系。采用我国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考察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存在显著双向促进作用;科技人才集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之间存在负向空间交互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艳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国家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本文在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行业分类标准的界定、发展评价模型的设定和反映竞争力水平的集聚度之后,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归属的依托行业,在此基础上利用产业集聚度指数(EG指数)从时间、产业及地理3个维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部门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集聚度水平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结构表现为产业集聚和扩散两者并存的特性;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长安  张丽家  殷强  
运用2004、2009和2014年3个时间截面所有沪深上市公司中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相关数据,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发展效益也在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变缓。从产业层面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模最大,且发展效益最好,而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还较小,新一代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区域层面来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的主战场是华北地区,同时华北地区与华东地区发展效益最好;而西北地区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短板,且发展效益欠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全局Moran’s I指数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总额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具有地理上的聚集特征。局部LISA指数显示,整体上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同时处于高—高聚集区的省(市、区)在逐步减少,处于低—低聚集区的省(市、区)在逐步显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燕  李应博  
文章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的有关研究,利用2012年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计算了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布局及集聚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东中西部差距明显;不同的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关产业集群。在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方面,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和吸收能力的不足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国内市场未有效打开,产业发展缺少龙头企业,政策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吴超  
用CNKI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新闻报道作为数据来源,借鉴NVIVO软件,通过内容分析法,得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因素;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演化的驱动力形成方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集聚成功和失败的临界点,为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志成  
基于我国内地31个省区市2004—2011年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人力资本和研发经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影响。在静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中发现新兴产业的集聚过程的马歇尔外部性是新兴成长的重要动力,而人力资本与新兴产业成长之间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即本省人力资本对新兴产业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而相邻省份人力资本的外溢却能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结果显示"干中学"和研发经费的投入对新兴产业的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吴超  
用CNKI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新闻报道作为数据来源,借鉴NVIVO软件,通过内容分析法,得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因素;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演化的驱动力形成方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集聚成功和失败的临界点,为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珏辉  
集聚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在区域集聚视角下,从空间集聚、技术优势和市场集中三个角度出发,通过三类模型对吉林省2004—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优势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优势,空间集聚度较高;新能源业在金融危机以后发展很快,已有形成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的趋势;生物医药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且市场集中的趋势明显;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很快;旅游业具有发展潜力。最后结合实际情况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欢芳  张幸  宾厚  李密  
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和新支柱,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为研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中国31个省、市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区位熵值和Moran’s I指数进行测算,并进行聚类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上呈现较高水平的空间集聚,在东部地区表现显著;聚类分析可以清楚地分类体现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空间集聚分布状况,但空间自相关分析能够更清晰地说明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等因素;另外,Moran’s I指数散点图表明受地理溢出效应的影响,东部、中西部地区等部分地区也开始形成新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最后,提出有关对策建议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并优化其产业结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贺刚  向天星  
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基础上,从政府维度与市场维度出发,运用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级的面板数据,构建莫兰指数,同时选取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产业集聚水平和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能够产生一定的空间外溢效应;政府政策、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关联产业以及城镇规模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有助推作用;比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对具有较高收益的金融业、城镇化更具有偏好性,因而对新兴产业发展存在抑制效应。为此,应转变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偏好,增加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静  赵玉林  
从上市公司的空间集聚程度来看,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及其变动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我国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的差异取决于产业发展阶段、产业进入门槛、产业战略地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地区分布结构以及前期产业基础等方面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并未使得产业发展处于最佳状态,相关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内容与目标、政策支持等方面因素将进一步调整产业集聚程度,进而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智慧  尹兴民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标准差椭圆法和马尔可夫链法考察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研究发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尼系数处于较高水平,区域间差距是导致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特征,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分布重心由“西→西南→南”移动。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将呈现中、低端弱化与高端强化的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