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71)
- 2023(17644)
- 2022(14995)
- 2021(13993)
- 2020(11394)
- 2019(25938)
- 2018(25514)
- 2017(48221)
- 2016(25987)
- 2015(29011)
- 2014(28610)
- 2013(28050)
- 2012(26560)
- 2011(24113)
- 2010(24377)
- 2009(22496)
- 2008(22424)
- 2007(20201)
- 2006(18063)
- 2005(16683)
- 学科
- 济(111178)
- 经济(111050)
- 管理(77046)
- 业(75219)
- 企(61497)
- 企业(61497)
- 方法(38614)
- 中国(36248)
- 数学(32626)
- 数学方法(32304)
- 农(32024)
- 地方(29049)
- 业经(27561)
- 财(26715)
- 制(26450)
- 技术(22227)
- 贸(21427)
- 贸易(21404)
- 农业(21134)
- 银(20830)
- 银行(20801)
- 易(20757)
- 学(20594)
- 行(20159)
- 融(19823)
- 金融(19819)
- 体(17777)
- 环境(17447)
- 发(16511)
- 理论(15984)
- 机构
- 学院(365379)
- 大学(364541)
- 济(156993)
- 经济(153810)
- 管理(136386)
- 研究(133489)
- 理学(115656)
- 理学院(114248)
- 管理学(112554)
- 管理学院(111811)
- 中国(103471)
- 京(79760)
- 科学(78081)
- 财(73753)
- 所(67013)
- 研究所(60251)
- 中心(59990)
- 农(59319)
- 江(57469)
- 财经(57021)
- 经(51688)
- 北京(51202)
- 业大(50454)
- 范(49656)
- 师范(49173)
- 经济学(48658)
- 院(48655)
- 农业(45885)
- 州(45872)
- 经济学院(43542)
- 基金
- 项目(238177)
- 科学(189363)
- 研究(177854)
- 基金(172696)
- 家(150227)
- 国家(148919)
- 科学基金(127669)
- 社会(115344)
- 社会科(109470)
- 社会科学(109446)
- 省(93139)
- 基金项目(90613)
- 教育(81051)
- 自然(79445)
- 划(78122)
- 自然科(77612)
- 自然科学(77592)
- 自然科学基金(76255)
- 编号(70664)
- 资助(69517)
- 成果(58424)
- 发(56164)
- 重点(54284)
- 创(53769)
- 部(53139)
- 课题(51146)
- 创新(49611)
- 国家社会(48307)
- 制(47381)
- 教育部(45947)
- 期刊
- 济(185762)
- 经济(185762)
- 研究(117456)
- 中国(85948)
- 财(57158)
- 管理(56022)
- 农(56006)
- 学报(53527)
- 科学(53294)
- 教育(44612)
- 大学(41707)
- 融(39943)
- 金融(39943)
- 学学(38914)
- 农业(38013)
- 技术(32260)
- 业经(30431)
- 经济研究(29938)
- 财经(29046)
- 经(25303)
- 问题(24347)
- 业(21647)
- 贸(20546)
- 世界(18550)
- 国际(18412)
- 技术经济(18355)
- 科技(18327)
- 现代(17078)
- 坛(17003)
- 论坛(17003)
共检索到5809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海波 李苗苗
以山东省淄博市新型功能陶瓷材料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的机制及对策。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发现:新兴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产业发展空间和基础优势;关键之处是政府规划先行引导、创新政策普惠性支持、创新生态环境打造;核心主体是若干创新领军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集群;重要保障是形成点-线-面全方位的资源体系支撑。
关键词:
创新驱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集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叶锐 杨建飞
阐述了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动态的视角分析两者的依存关系,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抽象为非线性微分动力系统。研究表明:由平衡点的稳定性条件可知,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发展程度对系统平衡的贡献大于它们之间转化因素的作用。若当两者中任何一方面临困境时,都可以通过另一方平稳发展来保持系统稳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遵循技术发明、成果转化和产业兴起的基本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珂 耿成轩
基于我国地区视角,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结合一定的权重赋予方法,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及与之相关的制度环境进行评价和对比,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10-2016年的制度环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制度环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近年来不断提高,但两者的发展并不是很协调,北京勉强协调,有9个地区濒临失调,14个地区轻度失调,广西中度失调。大多数地区的创新能力发展滞后于制度环境。只有采取措施从优化制度环境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同时入手,才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盛祥
制度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最大蕴含的动力性、最大限度的激励性和最大成功的保障性等功能,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由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等缺陷引起的我国战略新兴产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业同构、产业配套不完善及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推进制度创新。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进金融政策创新,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瓶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
制度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 体制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党兴华 车渊彬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正确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更是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各地区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及对重点领域选择研究不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确定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选择的依据,并以此为基准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其次,以西安航空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选择为例,在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备选领域进行选择,确定了西安航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石璋铭 徐道宣
集聚作为现代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能够促进创新所需的知识生产与汇集,进而带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以2011—2016年五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分位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集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集聚对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等四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网络、创新能力提升具有较为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于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环境却没有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集聚 创新生态系统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吴超
用CNKI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新闻报道作为数据来源,借鉴NVIVO软件,通过内容分析法,得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因素;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演化的驱动力形成方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集聚成功和失败的临界点,为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吴超
用CNKI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新闻报道作为数据来源,借鉴NVIVO软件,通过内容分析法,得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因素;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演化的驱动力形成方式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集聚成功和失败的临界点,为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钦 邓洲 张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代表更优的生产函数,更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还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未来战略布局的重要载体。目前,传统的以项目为导向的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减弱,甚至成为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环节的低端化和粗放化,甚至出现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十三五"期间,要将形成核心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导向,从改革政策着力点和实施方式两个方面形成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机理。针对现有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丽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的必要路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境下,融合发展表现为产业融合、产业与创新融合、创新与需求融合等多重内涵。创新链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三重理论逻辑,即多元协同加快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逻辑、产业演化升级的发展逻辑、面向内需为主的双循环构建的应用逻辑。要从异质主体价值共创的动力机制、领军企业协同整合的治理机制、公平竞争政策导向的环境机制三方面共同着力,更好发挥创新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闫俊周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我国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强度,促进经济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体系;推动"互联网+"工程,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实施集群式发展战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集群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创新管理,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体制。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驱动 新常态 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晓莉 黄凌翔 卢静 王丽艳
文章在对我国29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最高,中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现象;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济、城市化率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大,资本存量的提升则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晓莉 黄凌翔 卢静 王丽艳
文章在对我国29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最高,中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现象;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济、城市化率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大,资本存量的提升则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欢芳 陈建设 宾厚
集聚式发展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相比传统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具有明显的战略性、生态性和国际性等特征。目前我国已有15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评估机制、创新能力、资金保障和配套生产性服务业缺失等障碍,未来需要通过完善追踪考评制度、搭建双层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等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向永辉 曹旭华
文章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遴选出归属该产业的企业,利用微观企业层面的大样本数据,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综合性研究。文章基于面板Probit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企业的R&D投入、出口与否和企业知识积累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有明显正向效应;企业规模、企业资本密集度等因素对创新产出的重要性因所有制不同而不同。政府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来诱导企业尽可能多地进行R&D投入,扩大出口以及增加企业本身知识积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