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83)
- 2023(16572)
- 2022(14057)
- 2021(13165)
- 2020(11136)
- 2019(25609)
- 2018(25226)
- 2017(48344)
- 2016(26203)
- 2015(29543)
- 2014(29372)
- 2013(29260)
- 2012(26841)
- 2011(24190)
- 2010(24099)
- 2009(22805)
- 2008(22712)
- 2007(20023)
- 2006(17818)
- 2005(16287)
- 学科
- 济(112102)
- 经济(111933)
- 业(97479)
- 管理(91394)
- 企(86833)
- 企业(86833)
- 方法(49343)
- 数学(39637)
- 数学方法(39261)
- 财(35246)
- 农(33437)
- 业经(32617)
- 中国(30096)
- 制(25657)
- 务(24363)
- 财务(24293)
- 财务管理(24261)
- 企业财务(23010)
- 农业(22935)
- 贸(21194)
- 贸易(21182)
- 易(20639)
- 技术(20579)
- 和(20201)
- 学(19655)
- 理论(19454)
- 地方(18994)
- 体(18763)
- 划(18683)
- 策(17871)
- 机构
- 大学(381003)
- 学院(380047)
- 济(160974)
- 经济(157840)
- 管理(153773)
- 理学(132203)
- 理学院(130822)
- 管理学(129043)
- 管理学院(128331)
- 研究(127403)
- 中国(99436)
- 京(81782)
- 财(76253)
- 科学(74936)
- 所(63309)
- 财经(60383)
- 农(60085)
- 研究所(57103)
- 中心(56738)
- 江(55572)
- 经(55013)
- 业大(53619)
- 北京(52193)
- 经济学(48552)
- 范(47062)
- 农业(46988)
- 师范(46688)
- 院(45882)
- 财经大学(44781)
- 州(44197)
- 基金
- 项目(250926)
- 科学(199227)
- 研究(186990)
- 基金(184716)
- 家(159472)
- 国家(158130)
- 科学基金(137102)
- 社会(120257)
- 社会科(114016)
- 社会科学(113988)
- 基金项目(97527)
- 省(95300)
- 自然(87494)
- 自然科(85460)
- 自然科学(85440)
- 教育(84270)
- 自然科学基金(83959)
- 划(79888)
- 资助(75825)
- 编号(75171)
- 成果(61540)
- 部(56635)
- 重点(55303)
- 创(53774)
- 发(52973)
- 课题(51213)
- 国家社会(49968)
- 创新(49626)
- 制(49567)
- 教育部(49133)
- 期刊
- 济(182499)
- 经济(182499)
- 研究(117914)
- 中国(73065)
- 财(61177)
- 管理(61075)
- 农(56478)
- 学报(54918)
- 科学(53218)
- 大学(42836)
- 学学(40251)
- 农业(39249)
- 教育(37994)
- 融(34845)
- 金融(34845)
- 技术(33027)
- 财经(30508)
- 业经(29693)
- 经济研究(28791)
- 经(26147)
- 问题(23643)
- 业(22523)
- 技术经济(20201)
- 贸(19334)
- 世界(19246)
- 现代(18537)
- 理论(18021)
- 科技(17636)
- 图书(17055)
- 国际(17034)
共检索到571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宋泓
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一般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包括5个关键环节,即:(1)对当地市场的必要保护;(2)对当地市场的培育;(3)后发优势的作用及其利用;(4)市场机制的作用;(5)对市场机制的引导。另外,大国条件以及技术可获得性和技术差距等因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条件的满足和实施是在当地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归结出历史上存在的促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中心建设的3种典型模式,并分析了传统的大国模式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依附发展模式的实施条件以及局限性,指出在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建设,从而促使当...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卢文鹏 黄艳艳
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祖国大陆。从目前的状况看,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市场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有利条件。但中国的差距和劣势也是明显的,突出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性后发劣势和制度性后发劣势。如果不能够克服这些后发劣势,中国也就无法建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唐朱昌 吴昊
近年来,关于中国已发展成为或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论点如雷贯耳,与此同时,某些国家关于“中国造威胁论”、“中国造掏空论”等言论也时有耳闻。本文并不想对这些言论做简单的驳斥,而是依据事实,论证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并就中国应该发展制造业中心,以及如何发展制造业中心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制造业 工业化 二元经济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郭克莎
本文在描述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基地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系,分析世界制造业中心形成、转移分散的历史进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研究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及相应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世界制造业中心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金兴健
近20年来,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如果按照产量标准,我国在若干年后可能跻身制造业强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是目前制约我国制造业实现质变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因此中国若要在产量和技术两方面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必须推动国内企业发展技术,力争取得技术上的垄断优势。
关键词:
制造业 技术 产量标准 技术标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新玲
随着中国家电生产规模在世界总规模中比重的提高 ,中国家电产品出口量占生产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作为全球家电制造基地的趋势日渐明显。中国能成为世界家电制造基地 ,一方面源于中国家电企业生产能力及国际经营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家电制造业向中国的战略转移。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家电制造基地的形成 ,中国家电企业在技术、人才、成本及市场等方面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中国家电企业要发展和壮大自己 ,必须在世界家电产业分工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成本优势 ,培育属于中国的世界家电品牌
关键词:
家电制造业 制造基地 战略转移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米锦欣
考察英、美、德、日四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成因、表现和历史演变,并通过"世界制造业比重函数"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世界制造业中心"呈发散性发展,拥有"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主动参与制造业的转移,跨国公司在"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制造业的转移是有梯度的转移。与此同时,世界制造业进入缓慢通道,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仍在制造业领域占据优势;除技术创新外,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制造和服务的结合更为紧密;更加强调环保节能,注重"绿色制造"。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应趋利避害,借助"世界制造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江 佟国顺
20 0 2年 8月 30日至 9月 5日 ,沈阳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这次大会共签约利用外资项目 1 2 6项 ,总投资额 2 7 4 4亿美元 ,其中外资额 2 4 78亿美元。这表明 ,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正加速与国际接轨。当越来越多的产品打上“中国制造”的字样走向全球时 ,有人惊呼 :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今天的“中国制造”不仅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同时也赢得世界的尊重。本文便是我们参考沈阳制博会相关报道而成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金泽虎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殷德生
本文分析了世界大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逻辑。描述了东京-神户都市圈、纽约大都市圈以及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圈层结构以及产业转移过程,剖析了中国东部都市圈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新型道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丁有
世界经济史上先后出现过英、德、美、日等4个世界制造业中心。世界制造业中心或称"世界工厂"有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标志,网络时代世界制造业中心有其新的内涵和特征。中国虽然还称不上"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但其发展趋势是制造业各产业在由"加工型"和"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中心向"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高级形式转变。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际转移的重要目标产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丁有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近期全球经济普现触底反弹迹象;虽然中国目前暂时失业率仍高、需求不足,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实施有力的财政金融政策措施及中国政治稳定的大背景,为中国经济进入复苏历程创造了条件;可以有效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积极因素和基本面已经显现,预期中国经济将在2009年年底开始、2010年率先走向全面复苏历程——虽然过程还会复杂曲折;面对大环境变化趋势,我们应该分析世界制造业发展新形势,抓住发达国家经济恢复过程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的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措施,加快我国迈向"全球配置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步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马爱霞 潘晓赟
近两年来,在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这主要得益于迅猛发展的制造业。新世纪初,"中国制造"的时代正在到来,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本文首先分析在新世纪,中国的制造业在哪些行业具备优势,然后根据不同行业的现状提出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以充分发挥制造业的潜力和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中心。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基地 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从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戴庆华
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因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