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73)
- 2023(13254)
- 2022(11709)
- 2021(11275)
- 2020(9372)
- 2019(21666)
- 2018(21376)
- 2017(40800)
- 2016(21951)
- 2015(24782)
- 2014(24149)
- 2013(23923)
- 2012(21727)
- 2011(19776)
- 2010(19389)
- 2009(17920)
- 2008(17055)
- 2007(14435)
- 2006(12428)
- 2005(10866)
- 学科
- 济(86672)
- 经济(86568)
- 管理(62301)
- 业(57417)
- 企(47793)
- 企业(47793)
- 方法(41011)
- 数学(35433)
- 数学方法(35088)
- 中国(24784)
- 农(23378)
- 财(20288)
- 业经(19154)
- 学(18490)
- 贸(18488)
- 贸易(18475)
- 易(18041)
- 农业(15329)
- 制(15258)
- 地方(15147)
- 和(14426)
- 理论(14271)
- 环境(13695)
- 技术(12972)
- 银(12888)
- 银行(12848)
- 务(12683)
- 财务(12617)
- 财务管理(12597)
- 划(12321)
- 机构
- 大学(307889)
- 学院(304872)
- 济(125152)
- 管理(123389)
- 经济(122722)
- 理学(107815)
- 理学院(106671)
- 管理学(104968)
- 管理学院(104433)
- 研究(103319)
- 中国(77312)
- 京(65509)
- 科学(63148)
- 财(54217)
- 所(50865)
- 研究所(46808)
- 农(46339)
- 中心(45836)
- 财经(44625)
- 业大(44336)
- 北京(41594)
- 经(40889)
- 江(40848)
- 范(40528)
- 师范(40173)
- 经济学(37790)
- 院(37439)
- 农业(36389)
- 经济学院(34082)
- 州(33606)
- 基金
- 项目(213602)
- 科学(168973)
- 研究(157845)
- 基金(157037)
- 家(136561)
- 国家(135467)
- 科学基金(116649)
- 社会(100242)
- 社会科(94901)
- 社会科学(94879)
- 基金项目(83390)
- 省(80413)
- 自然(75521)
- 自然科(73802)
- 自然科学(73786)
- 自然科学基金(72472)
- 教育(72411)
- 划(68629)
- 资助(64680)
- 编号(64351)
- 成果(52000)
- 部(48195)
- 重点(47381)
- 发(45006)
- 创(44506)
- 课题(43479)
- 教育部(41734)
- 创新(41482)
- 国家社会(41477)
- 科研(40777)
- 期刊
- 济(132391)
- 经济(132391)
- 研究(90046)
- 中国(54450)
- 学报(46712)
- 科学(44582)
- 管理(44384)
- 农(42315)
- 财(38915)
- 大学(35406)
- 教育(34064)
- 学学(33138)
- 农业(30146)
- 技术(24945)
- 融(23174)
- 金融(23174)
- 经济研究(22356)
- 业经(21632)
- 财经(21235)
- 经(18180)
- 问题(17174)
- 图书(16688)
- 业(15872)
- 贸(14750)
- 理论(14629)
- 科技(14602)
- 技术经济(14302)
- 世界(13736)
- 现代(13452)
- 版(13257)
共检索到433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王晓杰
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是情境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有研究存在未能契合中国企业实践和根植中国文化土壤等问题。为厘清该问题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回顾,阐述当代制度特性和传统文化特性两类情境化动因,并梳理了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维度、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与实施效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应重视对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结构的研究,加强案例研究和历时性的纵向演化分析方法,采取主位研究立场,发掘和建构更具本土契合性和实践效力的组织公民行为理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彭正龙 赵红丹
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存在及其危害已引起西方学界的高度重视,但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上还未出现相关的研究。为了探讨中国组织情境下的强制性公民行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本土企业管理者及其直接下属的配对样本,试图揭示强制性公民行为在中国组织中的存在性、危害性及其危害路径。结果表明:(1)西方学界开发的强制性公民行为测量工具不仅适合于中国组织情境,而且表现得更为明显;(2)中国情境下,强制性公民行为与员工周边绩效和组织承诺显著负相关,但对任务绩效和角色内行为无显著影响;(3)心理契约违背在强制性公民行为与员工周边绩效的关系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的作用;(4)中国人传统性显著调节强制性公民行为与员工周边绩效之间的关...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封展旗 杨同卫
高校教师的工作弹性大,有无组织公民行为对高校和大学生都影响重大。高校教师的情感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着正向的作用,而组织支持感是情感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源泉与基础。激发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现实途径在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情感承诺与组织支持感。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陈浩
通过544个有效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心理所有权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尤其是研究组织认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中国人传统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所有权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关系数是0.421,P<0.000);组织认同在两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心理所有权是通过影响员工的组织认同进而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层次回归方程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人传统性对组织认同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对于传统性低的员工而言,它们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对于传统性高的员工而言,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姜男 周文霞
组织公民行为与绩效的关系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目前,基于中国情景的相关研究虽然成果颇多,但由于组织公民行为与绩效关系的多样化表现形式而无法为实践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指导。文章系统梳理了组织公民行为与绩效关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归纳了两者关系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组织公民行为与绩效关系的理论框架。最后,在剖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曾秀芹 武欣
本文探讨了团队规范、团队凝聚力和程序公平氛围3种团队情境因素对责任感和宜人性与组织公民行为(OCB)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采用变异程度和平均值两种方法来整合团队情境特征,分别代表情境知觉一致性和情境知觉高低。通过对62个团队配对数据进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HLM),结果表明,情境知觉一致性对宜人性与OCB间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而情境知觉高低则没有显著影响。团队情境强(情境知觉一致性高)的团队,宜人性对OCB的预测作用较弱。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芦慧 阮浩
学术界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日益深入,这说明组织公民行为是一个不断扩展的领域,但研究中凸显的问题也应值得关注。本文从国内外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现状出发,对于完善我国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组织公民 研究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永军 廖建桥 赵君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践总结,发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有"心甘情愿"和"被迫无奈"两种;文章在比较这两类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潜在影响之后,提出了一些管理建议。
关键词:
组织公民行为 动机 心甘情愿 被迫无奈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燕萍 涂乙冬
长期以来研究者分别以志愿主义价值取向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构建组织公民行为的伦理基础,本文整合了志愿主义和功利主义,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利用297份配对问卷检验了整合模型,研究结果发现:(1)个人—组织匹配和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均有提升作用,员工做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应该是多样的,兼具志愿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价值取向;(2)组织认同和对领导的满意度分别在个人—组织匹配、领导—部属交换与组织公民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领导—部属交换通过对领导的满意度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效应要远远大于个人—组织匹配通过组织认同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文娟 李京文
组织支持感用于表示员工对组织是否重视和关注他们的幸福感的感受,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人角色之外的有益于组织的利他行为,有助于员工的团队合作,发掘每个人的工作潜能,提高组织的生产力和管理效率。研究表明,员工越是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支持,就越多地表现公民行为。通过提升组织支持感可以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上级支持能够有效地提高组织支持感而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提高。如果管理者希望员工表现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就应对员工提供更多的组织支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凌 詹晓青 陈俊
引入感知义务作为组织支持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交换意识作为组织支持和感知义务之间的调节变量,验证组织支持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的假设。实证结果分析表明,组织支持通过感知义务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交换意识在组织支持和感知义务之间不具有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宗文 李晏墅 陈涛
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人角色之外的自主性的利他行为,是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已有研究表明,员工越是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支持,就越多的表现组织公民行为作为回报。完整地、清晰地揭示出组织支持与组织公民行为在组织中的作用机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本文从关系取向的角度分析组织支持与组织公民行为的机理关系,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关注关系背后的心理机制,借鉴组织层次和动态传递的视角构建一个三维组织层次模型。本研究在机理分析和模型构建过程中揭示了,组织支持是通过人的心理感知作用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支持行为沿着组织层次传递产生各层次的组织公民行为不仅会拓宽组织支持的行为维度,即自上而下投射出三维支持行为,而且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辉 夏婷
在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推进组织创新以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探究组织公民行为如何通过知识共享影响组织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将有助于促进企业组织创新进而提高其竞争力。本文首先根据研究需要界定了组织公民行为、知识共享和组织创新的研究层次;其次基于研究层次分析了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创新的影响作用以及知识共享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最后,构建了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创新之间的跨层次模型。
关键词: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创新 知识共享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于永海 洪茹燕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受到学术界重视是环境变化驱动的结果。已有研究表明,组织公民行为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差序格局的文化和主体-生态模式转型经济的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需要本土化研究。在我国差序格局的文化情景下,组织公民行为主体被差序性地进行了"自己人"和"外人"的划分,受到区别性对待。同时,差序格局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变化,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程度与方式也处于动态演变之中,组织公民行为研究需要从个人、组织和社会多层面进行长期地综合审视。长远来看,企业层面上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员工所在的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于永海 洪茹燕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受到学术界重视是环境变化驱动的结果。已有研究表明,组织公民行为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差序格局的文化和主体-生态模式转型经济的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需要本土化研究。在我国差序格局的文化情景下,组织公民行为主体被差序性地进行了"自己人"和"外人"的划分,受到区别性对待。同时,差序格局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变化,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程度与方式也处于动态演变之中,组织公民行为研究需要从个人、组织和社会多层面进行长期地综合审视。长远来看,企业层面上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员工所在的关系网络结合起来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