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31)
- 2023(14109)
- 2022(11855)
- 2021(11278)
- 2020(9541)
- 2019(21866)
- 2018(21330)
- 2017(41263)
- 2016(21763)
- 2015(24385)
- 2014(24160)
- 2013(23532)
- 2012(21517)
- 2011(18974)
- 2010(18520)
- 2009(16884)
- 2008(16108)
- 2007(13627)
- 2006(11496)
- 2005(10081)
- 学科
- 济(90874)
- 经济(90766)
- 管理(57759)
- 业(54429)
- 方法(44157)
- 企(43915)
- 企业(43915)
- 数学(38259)
- 数学方法(37849)
- 中国(25906)
- 农(24324)
- 财(23369)
- 业经(18795)
- 制(17573)
- 贸(17420)
- 贸易(17413)
- 学(17103)
- 易(17023)
- 地方(16437)
- 农业(16263)
- 理论(14367)
- 体(13907)
- 务(13778)
- 财务(13730)
- 财务管理(13702)
- 银(13246)
- 银行(13217)
- 融(13045)
- 金融(13038)
- 企业财务(13033)
- 机构
- 学院(299480)
- 大学(299277)
- 济(129051)
- 经济(126766)
- 管理(116345)
- 研究(101341)
- 理学(101149)
- 理学院(100070)
- 管理学(98378)
- 管理学院(97798)
- 中国(77167)
- 京(62216)
- 科学(59439)
- 财(57986)
- 所(48468)
- 财经(47339)
- 中心(46584)
- 农(45801)
- 研究所(44401)
- 经(43486)
- 业大(41654)
- 江(41635)
- 经济学(41266)
- 范(39775)
- 师范(39335)
- 北京(38867)
- 经济学院(37295)
- 院(37132)
- 农业(35796)
- 财经大学(35535)
- 基金
- 项目(209296)
- 科学(167267)
- 基金(156090)
- 研究(153467)
- 家(136332)
- 国家(135252)
- 科学基金(116936)
- 社会(101730)
- 社会科(96601)
- 社会科学(96580)
- 基金项目(82261)
- 省(79145)
- 自然(74164)
- 自然科(72523)
- 自然科学(72502)
- 自然科学基金(71256)
- 教育(70537)
- 划(67224)
- 资助(63998)
- 编号(60257)
- 成果(47899)
- 部(47677)
- 重点(47182)
- 发(45147)
- 国家社会(43738)
- 创(43505)
- 教育部(41513)
- 课题(41270)
- 创新(40689)
- 科研(40261)
共检索到428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预测
[作者]
王会战 李树民 刘洋 李梦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个体感知的视角开发了中国情境下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量表,并通过实证检验具有较高的测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证实了西方的社区旅游增权四维架构具有跨研究情景、跨旅游目的地类型的适用性,不仅在理论上克服了以往关于社区旅游增权状况定量测度的不足,使得对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的有效评价、历时追踪和共时比较研究成为了可能,而且通过实际测试表明,本研究开发的测量工具对评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增权状况具有实际应用效力。
关键词:
文化遗产地 社区居民 旅游增权 个体感知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江峰
旅游增权问题研究多集中在乡村旅游地、生态旅游地及民族村寨社区等一些往往伴随土地所有权的地区,而另一些因不拥有土地权或丰富旅游资源而旅游失权现象较为严重的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研究较少。基于上述考量,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会战在对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状况开展深入调研及对国内外社区旅游增权理论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循着旅游增权"是什么""凭什么""增什么""怎么增""增权为什么"的理论脉络,围绕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内涵、基础、内容、路径及目的等问题,尝试建构了一套有关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系统理论,著书《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增权的理论与实践》,于2018年11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巨英英 程励
居民是遗产的最终守护者,然而其遗产责任行为并未得到充分关注。构建以居民个体内部驱动和社会嵌入为条件变量,遗产责任行为为结果变量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在平遥古城收集的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遗产责任行为态度、地方依恋、关系嵌入、政治嵌入和文化嵌入是形成遗产责任行为的必要条件;共存在五种模式可驱动居民形成高水平遗产责任行为,形成机制具有多组态和系统特征;居民遗产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复杂性和交互性,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结构嵌入在不同的路径中对遗产责任行为存在不同的影响。本文拓展了遗产责任行为的研究,且对文化遗产地政府和管理者开展遗产保护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居民 遗产责任行为 形成机制 文化遗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明明 杨伦 何思源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社区依托当地的资源、气候和地形等条件创造并世代传承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1)。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社区粘性的活态复合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不仅维系了当地自然生态的平衡,也支撑了当地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2)。遗产地社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实践者和精神载体,既是遗产当代实践和代际传承的实施主体,也是保护对象,是农业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少济 马丽卿
文化遗产不只是一段静态的"民族记忆"而或被束之高阁的"文化化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要求他要"活"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以一种"活态"的状态借助产业资源、市场机制去激活其内在生命力。本文以文化旅游产业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保护模式进行研究,试图综合市场价值网络的诸多元素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融合的动态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通过自身与当下社会间的互渗作用,将文化遗产富含的历史文化精粹重新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与科学技术也将进一步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机能。
关键词:
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遗产 活态保护 资本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朝枝
基于国际上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准则和对生态旅游内涵的3项基本共识,即坚持资源保护底线、保障社区受益、兼顾效益公平,无疑自然遗产地所开发的旅游活动必须是生态旅游。但与一般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不同,社区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中的角色与功能稍有区别,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洁 李树民 张祖群
通过分析自然文化遗产地控制旅游建设用地失效的原因,认为在目前我国规制手段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下,城镇化和旅游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自然文化遗产地的农地流转为旅游建设用地将不可避免。在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经济增长两个要素中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机能,设计一种机制使当地居民在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向社会受益群体索取补偿。本文提出借鉴海外土地发展权制度,在自然文化遗产地配置可移转的土地发展权的内生机制,作为控制旅游建设用地"隐性市场"的有效管制方法。
关键词:
遗产地 土地发展权 农地流转 补偿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莹莹 孙业红 闵庆文 王英
[目的]文章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归纳农业文化遗产地村落旅游经营模式现状,对村落旅游经营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其他村落旅游发展提供借鉴。遗产地发展旅游的基础是当地的特色资源,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营模式的选择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遗产地其他村落而言,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核心村具有相对较高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这是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方法]该文通过搜集筛选出分布在9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47个,对这47个村落旅游经营模式进行归类,分析其旅游经营模式的现状。并从中选取3个典型案例村进行分析,通过对案例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发展过程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结果]目前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经营模式主要以村民自主经营和政府投资经营模式为主。遗产地旅游旅游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地村民的参与,但村落经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成熟,且在资金、参与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结论]遗产地村落旅游经营过程中应该注意资金和专业化管理的合理引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翅勤 彭惠军 苏晓波
作为经济与社会文化热点问题,全球在地化在宏观理论体系研究中备受关注,但全球在地化的落地与实现需要个体的实践,因此,针对微观层面全球在地化实践者的研究势在必行。文章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凤凰古城为例,通过对游客在酒吧消费的点评文本进行质性分析,揭示文化遗产地游客酒吧消费全球在地化体验的维度和特征。研究发现,产品、感官、自我、人际、氛围和地方构成了文化遗产地游客酒吧消费全球在地化体验的六大维度,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个体的感知与自我反思。作为酒吧全球在地化使用者和参与者的游客在产品维度的激发下,以感官维度为媒介,形成以听觉和味觉为主的全球在地化自我反思与解放体验。二是个体与群体的想象与实践。游客个体与全球在地化缔造者和引入者的酒吧经营者群体在人际互动中,模糊了人际维度的本地与外地身份界限,体验了氛围维度下的"洋-中"文化杂糅范式,解读了地方维度下的现代-乡土想象与实践,从而实现游客和经营者对文化遗产地酒吧全球化的"异域风情"与本土化的"家园"或"社区"的共同想象与实践体验。研究丰富了微观层面全球在地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理解文化遗产地全球化消费空间的本土化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永勋 李燕琴
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依托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农业文化遗产日渐式微,但随着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及居民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然而,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由于各种内部性和外部性因素,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如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上升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产业转型下传统农业文化知识的传承危机等~(1)。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龚箭 杨舒悦
社区居民是自然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国内现有研究多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探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而忽视了政策制度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棱镜模型,将政策制度加入到旅游影响感知的测量维度中,以自然遗产地神农架两个社区为例,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四维度与旅游发展满意度和支持度间的结构关系,探讨了自然遗产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外,政策制度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满意度同样具有正向影响;从人口特征看,居民旅游影响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峰 明庆忠 侯兵
运用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以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市南长街为例,对居民感知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生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在与居民身份重构的关联分析中,居民对旅游影响下的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文化空间3种类型空间演化感知影响度呈现逐渐递减的状态。(2)旅游空间生产下社区性的转变对居民主体产生了明显的“挤出与吸纳”效应,使得南长街居民类型更加复杂化。(3)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空间生产存在被动性的心理审视视角,同时对南长街旅游空间生产存在“我者、他者”并存的感知心理。(4)对南长街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游离或融入”的心理定位分析发现,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对社会空间演化存在感知度、融入性均较高的表达状态,而对生态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旅游实践则持以游离性的旁观者角色。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江敏 高洁 刘晶晶
20世纪80年代末"后马克思主义"多元发展时期,随着福柯、列斐伏尔等思想家对"空间"前瞻性、预见性阐释的出现,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对空间研究的热潮。空间正义,即社会资源以正义的方式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开始被引入到旅游地理的研究中。乡村类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独特,吸引力强,兼具世界遗产和乡村地域的共同特征。从长远看,研究乡村遗产地对于提升居民获得感,进而推动解决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各利益主体间矛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空间正义原则,通过对乡村遗产地居民的深度访谈,分析南靖土楼居民与旅游开发的13个矛盾表征。在研究南靖土楼居民点与参与旅游管理意愿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影响因素,从政府力量、资本逻辑、文化及其结构性力量、主体的认同与抗争四个方面提出谋求南靖土楼旅游发展与居民需求相平衡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空间正义 乡村遗产地 旅游影响 居民感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明明
一、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1972年11月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针对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供紧急和长期的保护。至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持续关注。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以及旅游者对于目的地自然文化价值的重视,遗产旅游也在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程励 李珍芳 祁杉
如何有效地激励遗产旅游者践行环境责任,在旅游过程中实现自我环境行为约束与管理,是遗产地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需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遗产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划分为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维护型环境责任行为、促进型环境责任行为,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案例地,基于规范激活理论视角,以认知-情感-行为路径为逻辑建立模型,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再使用fsQCA方法来探讨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构型组合。通过505份问卷的实证研究发现:(1)责任归属和环境态度显著正向影响遵守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结果意识和责任归属显著正向影响维护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责任归属显著正向影响促进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2)道德义务感有利于促进旅游者约束个人的行为,而旅游者预期积极情感可以促进遵守型、维护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旅游者预期消极情感还可以影响促进型遗产环境责任行为,情感因素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3)构建了3种类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复杂因果模型,共得到9条因果组合路径,其中,高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和高维护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前因条件组合都必须具备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高促进型环境责行为可以只具备认知因素。文章不仅深化了环境责任行为的理论认识,还能为遗产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预测和管理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