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01)
2023(20230)
2022(17553)
2021(16741)
2020(13836)
2019(31507)
2018(31149)
2017(59521)
2016(32459)
2015(36596)
2014(36148)
2013(35086)
2012(32255)
2011(29012)
2010(29021)
2009(26920)
2008(26090)
2007(22708)
2006(19921)
2005(17559)
作者
(90556)
(75484)
(74742)
(71411)
(47921)
(35971)
(34099)
(29687)
(28641)
(26838)
(25402)
(25347)
(23739)
(23737)
(23441)
(23407)
(22439)
(22357)
(21514)
(21502)
(18622)
(18579)
(18176)
(17160)
(16829)
(16744)
(16549)
(16480)
(15110)
(14796)
学科
(126710)
经济(126570)
管理(92471)
(86039)
(71143)
企业(71143)
方法(56524)
数学(49180)
数学方法(48435)
中国(36022)
(35543)
(32887)
业经(28077)
地方(26712)
(26444)
(25584)
贸易(25571)
(24875)
(24261)
农业(23270)
理论(21510)
(20452)
财务(20362)
财务管理(20310)
(20011)
环境(19927)
(19755)
银行(19713)
技术(19243)
企业财务(19170)
机构
学院(449138)
大学(448147)
(179688)
经济(175803)
管理(174328)
研究(151946)
理学(150599)
理学院(148931)
管理学(146109)
管理学院(145307)
中国(115603)
(95528)
科学(93923)
(82507)
(75664)
(70158)
中心(69304)
研究所(68946)
财经(65851)
业大(65474)
(65123)
(60657)
北京(60514)
师范(60105)
(59987)
(56148)
农业(54863)
经济学(54253)
(52904)
财经大学(48917)
基金
项目(306766)
科学(241655)
研究(225621)
基金(222021)
(193861)
国家(192278)
科学基金(164925)
社会(141693)
社会科(134148)
社会科学(134116)
(118654)
基金项目(116613)
自然(106893)
教育(104946)
自然科(104415)
自然科学(104392)
自然科学基金(102487)
(100457)
编号(92750)
资助(91994)
成果(75658)
重点(69145)
(67830)
(65769)
课题(64437)
(63347)
创新(59153)
科研(58468)
国家社会(58316)
教育部(58284)
期刊
(195516)
经济(195516)
研究(132008)
中国(86696)
学报(70006)
科学(65176)
管理(64374)
(64144)
(63023)
教育(54483)
大学(53962)
学学(50639)
农业(44766)
技术(40244)
(38957)
金融(38957)
业经(32239)
经济研究(32027)
财经(31664)
(27235)
问题(24934)
(23641)
图书(23311)
(21798)
(21213)
科技(20799)
技术经济(20791)
理论(20223)
资源(19938)
统计(19772)
共检索到6604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崔晶  
基于S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案例,本研究分析了地方和基层政府如何在多重目标和多重政策任务叠加的不确定情境下采取松紧节奏变化的政策执行行为,继而在政策“执行—修改—适应—再修改—再适应”中与政策多方行动者形成“松散关联式”协作,最终促成了政策的有效执行。“松散关联式”协作是政策行动主体之间的非完全合作治理,体现为正式制度的“严丝合缝”与非正式协商的“松散关联”、政府部门间的“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基层政府与民众间的按程序办事与权宜之计等矛盾形式的共存。“松散关联式”协作作为不确定性的应对机制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和纠错性的功能特征。在中国情境下,公共政策过程能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中得以有效推进,有赖于上级领导的支持与基层松紧节奏变化执行的配合,层级政府、企业、民众在公共价值上取得的共识,以及政策跨时空、跨域的“在地化”修订与整合。在此意义上,“松散关联式”协作为理解中国政策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和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了一种方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少微  杨忠  
公共政策的执行梗阻是困扰中国政府的长期难题。对于问题成因,学术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讨论,但现有文献很少注意中国情境的影响。通过识别"压力型体制"和"集体主义文化"这两种中国情境,本文分析了中国政策执行过程与西方经典理论假说的差异;通过分析Z市共建园政策案例的实践证据,本文对基于西方文化的模糊冲突模型进行了修正,同时识别了3种可以用于解决中国政策执行问题的手段。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少微  杨忠  
公共政策的执行梗阻是困扰中国政府的长期难题。对于问题成因,学术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讨论,但现有文献很少注意中国情境的影响。通过识别"压力型体制"和"集体主义文化"这两种中国情境,本文分析了中国政策执行过程与西方经典理论假说的差异;通过分析Z市共建园政策案例的实践证据,本文对基于西方文化的模糊冲突模型进行了修正,同时识别了3种可以用于解决中国政策执行问题的手段。
[期刊] 改革  [作者] 崔晶  毕馨雨  杨涵羽  
面对日益迫切的流域生态治理需求,依托"科层制"的纵向流域治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流域发展的需要,横向府际和部门间协作逐渐成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议题。然而,流域协作治理中依然面临着地方政府间和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分配难以达成共识、流域协调机构难以履行协调职能等治理困境。以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为例,探讨流域内"条块"关系的调适对流域协作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如何对流域横向协调机构进行权力与资源的合理匹配。应从赋予流域协调机构更多的权力和职能、完善"条块"协作的法律体系、保障协作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三方面来调和"条块"关系,推动流域协作治理的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明  易康  
污染治理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中央政府政策调整下各有限理性参与主体之间动态博弈导致的政策不确定性是理解黄河流域污染现象的关键因素。为此,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结合前景理论,构建央-地-企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政策不确定性下黄河流域污染协同治理的有效政策工具,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污染协同治理演化的方向和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提升博弈主体不合作行动的感知损失、降低不合作行动的感知收益是推动系统达到最优均衡点的有效途径;(2)提高博弈主体不合作行动的认知程度,增强博弈主体风险意识可以有效抑制环境污染;(3)提高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质量和中央督察质量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的不严格排放行为;(4)生态绩效考核是中国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机制,但必须以完善的甄别机制和足够的奖励力度为前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淑清  王尚义  
流域生态补偿是流域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配套政策是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解决汾河流域生态补偿问题,必须要建立汾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确定适用性的补偿原则、补偿方式和标准,同时适时制定生态补偿配套政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晶  毕馨雨  
跨域生态环境协作治理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跨域生态环境协作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四个案例进行剖析,探究了地方政府治理策略选择、协作治理学习路径对于跨域环境协作治理的影响。文章认为,跨域环境协作治理受到横、纵两个方向治理因素的影响。从治理纬度上来说,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因素对于科层发包型协作、适应调整型协作、市场契约型协作和多元参与型协作四种治理策略的选择,影响着环境协作关联的达成;从治理经度上来说,环境协作的达成受到协作主体间学习路径的影响,即环保政策是否在经历了地方政府的创新和试点、环保政策的反馈与选择、环保政策上升为规章制度等三个阶段后而最终保存下来。只有某种治理策略被选择并在经历三个阶段的学习路径后最终保存下来,才有可能最终形成协作治理的集体行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梦杰  杨凯  李根  牛小丹  
跨界河流水资源保护利益协调问题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难点。以太湖流域典型跨界河流太浦河为例,对比分析上下游水资源保护利益诉求,基于博弈理论,引入外部驱动(流域机构介入、激励约束政策)与内部均衡(生态补偿、断面水质考核)四种协调手段,探讨均衡太浦河上下游利益矛盾、激励上下游实现合作保护的协作机制。结果表明:(1)在引入协调手段的博弈模型中,实现了博弈系统向协作策略(达标,补偿)演化。(2)基于博弈分析结果,协作策略(达标,补偿)的实现与激励约束力度、补偿金额、水权、上游保护成本与效益等因素密切相关。(3)外部驱动机制有利于协调上下游河流功能定位需求差异,并调动上下游加强协作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内部均衡机制有利于弥补上游水权、产业发展等利益损失,并倒逼太浦河水质达标、保障下游取水安全。(4)构建的太浦河水资源保护协作机制,可为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建设流域"清水走廊"提供理论与决策支持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乃元  苏丫秋  朱玉春  
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水政策,河长制在广大村域河流生态治理中却效果不佳。本文从自然资源属性的视角出发,基于汉江流域S村的案例考察,借鉴IAD分析框架探索村域河流的多中心治理何以必要、何以形成、何以有效、何以持续。研究发现,村域河流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具的特殊资源属性决定了其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多主体在角色、地位、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和相对优势是多中心治理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同于西方情境下的多中心治理,在“强政府—弱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赋权增能、监督激励、孵化引导等手段实现各主体权、能、责、利的统一,进而促成“交叠管辖、分散决策”的治理格局。本文拓展了中国情境下公共资源多中心治理的思路,对完善河长制运行机制、促进河长制的多元参与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惠娜  
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是环境政策工具中的新工具之一,该主题的研究已经从描述工具特性转向解释工具效果、探究内在动因。本研究回答两个问题:①企业采用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的动因;②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是否确实有效地促使企业削减排污量。基于这两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从现有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得出:管制性压力和非管制性压力都是推动企业参与自愿性工具的动因,但是管制压力是企业决定是否参与的关键原因,并且管制压力的持续存在是企业自愿削减排污量的必要条件。而在中国的环境管制情境下,环境管制被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地方政府弱化,管制压力薄弱;并且,中国的公民社区、消费者对环境治理的态度较为消极,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樊自甫   郭璐瑞   张萌  
为了解决冷链物流网络交叉重复布局的问题,优化中小冷链物流企业资源配置,基于经济低碳发展理念,以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通过在常温配送中心选址基础模型中加入冷链配送中心制冷成本与碳排放成本,构建了低碳政策下冷链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并选取两家中小冷链物流企业进行算例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达到节约运营成本、货物流转成本、碳排放成本和制冷成本的效果,两家企业的总成本节约36.5%,运营成本节约34.6%,货物流转成本节约43.5%,碳排放成本节约48.5%,制冷成本节约36.3%。这表明构建的低碳政策下冷链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优化各地区和各企业的冷链配送中心选址,对我国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静  陶璐  杨娜  
本文基于淮河流域2004-2013年国控重点监测断面周数据,运用OLS法和最邻近匹配方法(NNM,Nearest Neighbor Matching)考察地级市行政边界对河流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淮河流域行政边界下游比上游污染更为严重,"行政边界效应"分别达到-13.764%(DO,溶解氧)、46.453%(COD,化学需氧量)和145.736%(NH3-N,氨氮)。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十一五"和"十二五"环境政策对淮河流域跨界污染问题的影响,发现纳入考核范围的COD的"行政边界效应"在"十一五"后期才有所改善,"十二五"政策则显著缓解了约束性指标COD和NH3-N的"行政边界效应"。研究对于打破淮河流域各地级市"逐底竞争"的考核机制、制定更为合理的考核办法、鼓励地级市间环境合作治理都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桂元  王文举  
一、淮河水污染对沿淮地区的影响 淮河处在我国南北分界线,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向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江苏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淮河流域跨豫、皖、苏、鲁、鄂五省,有36个地市,182个县以上城镇,流域面积26.9万平方公里,据1991年统计,有耕地1.83亩,人口1.51亿,分别占全国耕地、人口的12.8%和13.1%。淮河是中原的中部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很多都发源于或展开于淮河流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两岸人民大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使淮河在农田灌溉、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