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33)
- 2023(10178)
- 2022(8517)
- 2021(8255)
- 2020(6922)
- 2019(16240)
- 2018(16072)
- 2017(30596)
- 2016(15924)
- 2015(18020)
- 2014(17655)
- 2013(17249)
- 2012(15991)
- 2011(14671)
- 2010(14821)
- 2009(13879)
- 2008(13742)
- 2007(12171)
- 2006(10883)
- 2005(9923)
- 学科
- 济(67784)
- 经济(67724)
- 管理(46660)
- 业(46157)
- 企(39311)
- 企业(39311)
- 方法(34195)
- 数学(30785)
- 数学方法(30248)
- 银(21549)
- 银行(21403)
- 中国(21132)
- 行(20132)
- 制(18980)
- 技术(17120)
- 农(15010)
- 贸(14955)
- 贸易(14936)
- 融(14671)
- 金融(14670)
- 易(14633)
- 业经(13863)
- 财(13332)
- 技术管理(12506)
- 学(11920)
- 度(11360)
- 制度(11345)
- 理论(11000)
- 业务(10611)
- 农业(9742)
- 机构
- 大学(229289)
- 学院(226180)
- 济(103117)
- 经济(101399)
- 管理(90335)
- 研究(78348)
- 理学(77894)
- 理学院(77079)
- 管理学(75670)
- 管理学院(75256)
- 中国(68992)
- 京(48848)
- 财(45075)
- 科学(44889)
- 所(38367)
- 财经(36483)
- 中心(36391)
- 研究所(35223)
- 农(33859)
- 经(33462)
- 经济学(33430)
- 江(32891)
- 北京(31296)
- 经济学院(30116)
- 业大(29493)
- 院(27923)
- 范(27859)
- 师范(27605)
- 财经大学(27563)
- 州(26553)
- 基金
- 项目(151609)
- 科学(122525)
- 基金(114318)
- 研究(110181)
- 家(99800)
- 国家(99113)
- 科学基金(86196)
- 社会(73524)
- 社会科(70124)
- 社会科学(70110)
- 基金项目(59106)
- 省(56567)
- 自然(55103)
- 自然科(54040)
- 自然科学(54026)
- 自然科学基金(53148)
- 教育(51478)
- 划(48711)
- 资助(47807)
- 编号(41189)
- 创(37194)
- 部(35233)
- 重点(34608)
- 创新(34005)
- 成果(33358)
- 发(32172)
- 国家社会(31908)
- 教育部(30853)
- 课题(29466)
- 中国(29256)
- 期刊
- 济(105061)
- 经济(105061)
- 研究(72278)
- 中国(46214)
- 管理(36538)
- 融(36247)
- 金融(36247)
- 科学(32866)
- 财(32818)
- 学报(30859)
- 农(29549)
- 大学(24473)
- 教育(23806)
- 学学(22977)
- 技术(21103)
- 财经(18802)
- 农业(18786)
- 经济研究(18372)
- 经(16232)
- 业经(14425)
- 贸(13632)
- 问题(13452)
- 技术经济(13320)
- 统计(13271)
- 策(12846)
- 国际(12782)
- 世界(12360)
- 科技(12176)
- 业(11994)
- 决策(10581)
共检索到346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裴平 印文
近十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规模迅速扩大,这虽然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为国内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但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安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对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突破相关文献所做的研究,根据影子银行的基本属性,将中国影子银行划分为金融机构类影子银行和民间融资类影子银行,并以信用创造为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这两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较为合理的测算方法,选取2003~2012年的样本数据,对样本期内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规模进行了具体测算,最后还提出了趋利避害、促进中国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博 刘永余
本文按照传统流动性效应和新型流动性效应两个层级,对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其风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影子银行对于传统流动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期,而且会通过宏观反馈效应在将来形成信贷扩张或收缩循环。影子银行的新型流动性创造一方面取决于证券化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取决于证券化产品的货币化程度。但由于证券化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不稳定性,影子银行内部信用经常处于非均衡状态,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对此,监管机构应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范围,规范传统信贷市场,防止传统信贷的扩张或收缩循环干扰货币政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文玉 孙英隽
近几年来,我国的实际新增货币供应总量总是远远突破中央银行制定的信贷规模上限,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可谓"功不可没"。同时,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也给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巨大挑战。首先从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两种不同的信用创造机制,然后运用协整分析法以信托贷款量为例分析了其对我国不同货币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货币政策建议。
关键词:
影子银行 信用创造 货币供应 信托贷款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波 伍戈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尽管如此,从国内外现有的文献来看,绝大部分局限于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对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的影响,很少论及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结合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前影子银行体系的典型运行模式,着重从其信用创造的角度,创新性地研究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最终得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 信用创造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成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对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活动进行了总体观察和分析。文章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不是由单个机构进行信用创造,而是影子银行体系作为整体进行信用创造。影子银行的任何环节都可以与银行体系产生联系,两者互相作用,银行体系的资金源源不断注入影子银行体系中,为各个环节上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创造提供支持,从而使整个影子银行成为一个力量无穷的高流动性资产创造器。虽然影子银行体系中具有与银行信用创造类似的乘数机制,但难以简单说明其基础资产和乘数。
关键词:
影子银行 信用创造 信用活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蔡雯霞
我国影子银行结构日趋复杂化,不确定影响因素随之增加,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当中的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在有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基于IS-LM模型和CC-LM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建立VAR模型对影子银行、货币供给量以及居民物价生活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成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对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活动进行了总体观察和分析。文章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不是由单个机构进行信用创造,而是影子银行体系作为整体进行信用创造。影子银行的任何环节都可以与银行体系产生联系,两者互相作用,银行体系的资金源源不断注入影子银行体系中,为各个环节上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创造提供支持,从而使整个影子银行成为一个力量无穷的高流动性资产创造器。虽然影子银行体系中具有与银行信用创造类似的乘数机制,但难以简单说明其基础资产和乘数。
关键词:
影子银行 信用创造 信用活动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封思贤 居维维 吴越
合理规模内的影子银行发展有利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并鼓励金融创新,但超规模的影子银行体系将会对我国正规的金融体系形成严峻挑战,降低货币政策效率并大幅提升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正确估算影子银行当前发展的规模是我国科学制定金融监管政策的首要前提。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界定,然后根据影子银行的界定范围确定了影子银行的测算方法,随后基于1991~2012年的年度数据测算得到了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结果表明:1991~2012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一直呈现增长态势,2009年以来更是增长迅速并在2012年底达到了35.30万亿元。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迫在眉睫。
关键词:
影子银行 信贷规模 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连飞
本文将影子银行引入银行存款创造模型,在考虑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影子银行通过分流商业银行存款、改变信用创造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机制,并基于中国的现实数据运用B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社会总需求紧缩、流动性紧张,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在总体上减少了货币供给。在经济低迷时,影子银行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预留扣减率升高,削弱了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减少了货币供给;同时,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之和可能低于影子银行的预留扣减率,从而使货币供给在影子银行漏损率的作用下又相应减少。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货币供给 信用创造 BVAR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连飞
本文将影子银行引入银行存款创造模型,在考虑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影子银行通过分流商业银行存款、改变信用创造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机制,并基于中国的现实数据运用B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社会总需求紧缩、流动性紧张,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在总体上减少了货币供给。在经济低迷时,影子银行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预留扣减率升高,削弱了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减少了货币供给;同时,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之和可能低于影子银行的预留扣减率,从而使货币供给在影子银行漏损率的作用下又相应减少。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润佐 王光远 罗钢青
随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中国式影子银行已经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信托公司的角度出发,对信托公司的"信用增加"与"货币增加"、"信用创造"与"信用扩张"进行了区别和分析,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目前主要存在的两种信用创造和扩张机制,并对其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和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影子银行 信用创造和扩张机制 信托公司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周莉萍
本文从金融功能视角,将影子银行体系的范畴界定在发挥了类似于商业银行存款、贷款、结算等功能的三大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此前提下,从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视角,重点剖析了前两类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机制。同时,提出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对商业银行具有有限替代效应,并在货币市场上产生外部溢出效应,即流动性之谜。最后,基于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机制缺陷,提出从抵押品管理角度入手,在金融市场中建立证券最后贷款人,以规避影子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的风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森 周茜茜
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达到GDP的一半,因此研究与之相关的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影子银行具有特殊的信用创造功能,能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选取2008~2013年的月度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影子银行在计量角度上对货币政策各层次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影子银行规模与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对物价有较强烈冲击,同时对货币供应量有时滞性的长期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这说明需要出台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关键词:
影子银行 信用创造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汪航 钟幸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运行及信用创造过程,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并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其在运行过程中更多地依附于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对信用创造以及货币供应量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信用创造产生冲击、不透明(不规范)业务流程以及监管缺失,从而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文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金融体系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影子银行的较快发展,其规模迅速膨胀,交易结构日趋复杂,各类市场主体都牵涉其中。这些变化吸引了政策制订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功能性定义,即依赖于银行信用、从事银行业务、但又没接受严格的银行业监管的金融业务,具体指传统的银行表内贷款和债券投资以外的,具备完整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金融业务。本文逐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详细总结各类型业务的交易结构、业务主体、业务实质、资金来源、法律基础、资产负债表表示,准确测算了2002年至今影子银行总量和资产负债表结构月度数据。只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着手加总,既完整地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全部业务,得到其宏观总量,又剔除了重复计算。本文测算数据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