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98)
2023(13302)
2022(11218)
2021(10431)
2020(8309)
2019(18939)
2018(18663)
2017(35309)
2016(19127)
2015(21795)
2014(21744)
2013(21544)
2012(20675)
2011(18992)
2010(19153)
2009(18128)
2008(18507)
2007(16820)
2006(15380)
2005(14694)
作者
(55331)
(46232)
(46222)
(43924)
(29745)
(22106)
(20935)
(17867)
(17815)
(16674)
(16075)
(15668)
(15086)
(15001)
(14956)
(14272)
(13884)
(13476)
(13399)
(13005)
(12000)
(11252)
(11153)
(10574)
(10539)
(10428)
(10410)
(10400)
(9424)
(9203)
学科
(85524)
经济(85403)
管理(56640)
(51552)
(41502)
企业(41502)
中国(29820)
方法(29649)
(28055)
(25371)
数学(25324)
银行(25226)
数学方法(25066)
(23873)
(23486)
(22057)
地方(20795)
业经(20071)
(19206)
金融(19204)
(17948)
贸易(17928)
(17449)
(16344)
(15307)
制度(15300)
农业(15053)
(14926)
环境(14272)
(13609)
机构
大学(279849)
学院(277798)
(123693)
经济(121199)
研究(104490)
管理(100367)
中国(88556)
理学(83429)
理学院(82432)
管理学(81261)
管理学院(80728)
(61894)
(61781)
科学(58284)
(52869)
中心(47741)
财经(47012)
研究所(46961)
(44923)
(44050)
(42653)
北京(40418)
经济学(39831)
(37373)
(37093)
师范(36747)
经济学院(35619)
(35328)
业大(35147)
财经大学(34788)
基金
项目(171163)
科学(135747)
研究(129204)
基金(125388)
(108389)
国家(107473)
科学基金(91576)
社会(85322)
社会科(80928)
社会科学(80909)
基金项目(64181)
(63933)
教育(58780)
自然(54813)
(54311)
自然科(53519)
自然科学(53506)
自然科学基金(52567)
资助(52068)
编号(50824)
成果(43958)
(41486)
(39819)
重点(39199)
课题(36856)
(36672)
国家社会(36572)
(35182)
教育部(34663)
发展(34187)
期刊
(149430)
经济(149430)
研究(96956)
中国(67801)
(48112)
(44506)
金融(44506)
(44270)
管理(41322)
学报(40582)
科学(39540)
教育(32743)
大学(32199)
学学(30062)
农业(28729)
财经(25141)
经济研究(24041)
技术(23105)
业经(22426)
(21725)
问题(19411)
(17835)
国际(16859)
世界(16167)
(15103)
技术经济(13469)
理论(13153)
(12802)
论坛(12802)
(12753)
共检索到463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一林  梁玮  郁芸君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被视作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扭曲性特征之一,然而刚性兑付这一隐性规则在中国影子银行发展之初就存在。本文研究表明,刚性兑付的作用在中国影子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差异,决定因素是刚性兑付的资金来源。早期刚性兑付的资金主要来自资管机构的自有资金,刚性兑付把资管机构变成投资风险的实际承担者,不仅倒逼资管机构审慎投资,也让投资者对资管机构产生了信任,因此早期的刚性兑付既是一种自律机制,还是一种信任机制,让中国影子银行在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资管规模的快速增长。然而,资管机构自有资金的增速落后于资产规模的增速,以至于在一定时点后资管机构不再能够以自有资金维系刚性兑付,只能依靠“拆东墙补西墙”等方式,但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可持续,反而会诱发风险、掩饰风险,此时政府应当强制打破刚性兑付。本文能够为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影子银行和刚性兑付态度的转变,以及2018年资管新规“破立结合、双管齐下”的治理逻辑提供解释。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建强  张淑翠  袁佳  魏磊  
近年来,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刚性兑付的风险机制,评估纳入表外资产的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发现:(1)紧缩货币政策降低信贷规模,却推动影子银行资产扩张,引发流动性"水床效应",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2)刚性兑付抬高无风险利率,扭曲市场定价机制,增加金融脆弱性和金融监管难度。(3)将表外资产纳入银行资本要求的宏观审慎政策,有效缓解了外部冲击造成的资产恐慌抛售压力,显著增强了逆周期调控效果。(4)仅有"逆风向而行"资本充足率调控还远不够,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丰富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这也应是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蓉  贾佳  
2017年11月17日,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引发新一轮关于刚性兑付问题的讨论。以此为背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刚性兑付逻辑加以研究,分析刚性兑付的本质、形成原因以及打破刚性兑付的思路,提出刚性兑付并非是风险收益相匹配原则的失灵而是风险收益主体移位;其形成是行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政府风险与稳定偏好、金融机构成本收益、投资者储蓄思维与投资思维博弈的结果;刚性兑付在特定的时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稳定基础,目前已反向成为金融业重大的风险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希芳  刘立彧  
刚性兑付环境下研究投资者隐性担保预期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25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隐性担保预期强度并没有达到使投资者完全忽视理财产品风险的程度,因此银行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率依然反映了产品风险;第二,政府对银行隐性担保的可能性越大,投资者的隐性担保预期强度就越大,从而银行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率越低,并且超额收益率对产品风险的敏感性越低;第三,"资管新规"有助于削弱投资者的隐性担保预期,降低了政府对银行隐性担保的可能性在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定价上的扭曲作用。因此,应全面落实"资管新规"在打破刚性兑付方面的监管要求,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并培育其风险识别能力,逐渐取消政府对银行提供的隐性担保。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邹晓梅  
2014年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发行的"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正式宣告违约。这是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结束了我国以往债券全部刚性兑付的历史。超日债券宣布违约将成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拐点,它打破了市场刚性兑付预期,虽将对债券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但是有利于市场风险释放和风险重估。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已经打破,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等非标资产的刚性兑付尚未打破,发起人和投资者之间的隐性担保依然存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蔡英玉  孙涛  
本文在KMRW声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监管机构—信托公司—投资者"三方多阶段博弈模型来研究信托公司"刚性兑付"问题。分析认为,由于投资者缺乏识别和定价能力,以及监管机构的准入审批和评级机制,使信托公司可以利用监管机构的"信用背书",在前期通过"刚性兑付"建立声誉,进而在未来获取超额收益,因此"刚性兑付"成为信托公司的必然选择。利用68家信托公司2010-2015年度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当期声誉与下一期收益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好声誉能够为信托公司带来更高收益。对此,应当从加强投资者教育、转变监管方式、强化信托公司治理三个方面来打破"刚性兑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蔡英玉  孙涛  
本文在KMRW声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监管机构—信托公司—投资者"三方多阶段博弈模型来研究信托公司"刚性兑付"问题。分析认为,由于投资者缺乏识别和定价能力,以及监管机构的准入审批和评级机制,使信托公司可以利用监管机构的"信用背书",在前期通过"刚性兑付"建立声誉,进而在未来获取超额收益,因此"刚性兑付"成为信托公司的必然选择。利用68家信托公司2010-2015年度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当期声誉与下一期收益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好声誉能够为信托公司带来更高收益。对此,应当从加强投资者教育、转变监管方式、强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俊凯  
专项票据是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主要的资金支持方式。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中央银行在专项票据兑付考核中建立的"威胁"具有不完全可置信,农村信用社对改革及专项票据的兑付存有强烈的预期,专项票据兑付是中央银行与农村信用社间的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博弈的结果取决于中央银行设立的"威胁"的可信性,较低的"威胁"将引致农村信用社较高的作假行为,达不到"花钱买机制"的改革目标。为此,中央银行要提高"威胁"的置信度,降低农村信用社对专项票据兑付的预期,激励农村信用社通过真实努力深化改革,实现改革方案设计的目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雷薇  罗伯托·罗恰  
中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特殊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利率市场化与监管套利是其直接动因,但过多的金融管制与金融法律改革滞后却是导致中国影子银行扭曲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影子银行的扭曲发展不仅累积了大量金融风险,而且从长远看,会进一步挤压其他机构投资者(如共同基金、养老金)的发展空间,并最终影响中国建立一个稳健、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中国影子银行发展风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邓旭梅  
企业债券发行兑付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江山支行邓旭梅1、企业求发,银行求兑。发债企业在申请发债时积极性很高,而在债券到期时却以资金周转困难等为由延迟划转兑付资金,造成兑付时银行求企业的不正常现象。2、还款计划不周,倒逼银行垫付资金。有些发债企业在没...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金鑫  王勇  杨庆运  
本文通过建立商业银行投融资静态最优化模型,讨论了在我国特有的刚性兑付约束条件下,信贷资产转让对银行投资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刚性兑付约束下,由于吸储和信贷资产转让的成本不同,银行选择两种融资方式的比例不同,也影响其投资风险偏好;当打破刚性兑付约束后,融资成本只影响银行选择两种融资方式的比例。并且,持有债券劣后级的监管措施可降低银行的投资风险偏好,但大型银行依然有过度资产转让的道德风险存在。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易卓睿  陈忠阳  赵红梅  
包商银行破产冲击了投资者对金融债隐性担保的预期,本文研究打破同业兑付是否系统性改变同业存单的发行定价。研究发现,包商银行破产后,尽管市场提升了对信用风险的感知,发行主体的评级和银行类型在同业存单定价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增强,但流动性分层和信用分层的现象也变得更加明显,发行人和债项本身等基本面信息对发行利差的解释力度下降,这事实上恶化了同业存单市场的定价效率。同时,异质性分析表明包商银行事件会加剧中小银行间的信用分层现象。本文提出完善信用风险转移机制、构建以风险和问题为导向的信息披露制度、丰富央行流动性监测指标等政策建议,以改进债券市场的风险定价效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资管行业因存在"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层层嵌套"等行业顽症被多方诟病。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在与监管层的捉迷藏游戏中,扮演着抵消货币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资管行业因存在"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层层嵌套"等行业顽症被多方诟病。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在与监管层的捉迷藏游戏中,扮演着抵消货币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