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78)
- 2023(17149)
- 2022(14590)
- 2021(13811)
- 2020(11602)
- 2019(26630)
- 2018(26140)
- 2017(49605)
- 2016(27311)
- 2015(30860)
- 2014(30487)
- 2013(30084)
- 2012(27858)
- 2011(25320)
- 2010(25009)
- 2009(22946)
- 2008(22578)
- 2007(19592)
- 2006(17244)
- 2005(15291)
- 学科
- 济(102783)
- 经济(102656)
- 管理(72011)
- 业(67206)
- 企(54395)
- 企业(54395)
- 方法(47258)
- 数学(41185)
- 数学方法(40741)
- 中国(30278)
- 农(28046)
- 学(26875)
- 制(25698)
- 财(25508)
- 银(24680)
- 银行(24532)
- 行(23205)
- 业经(22133)
- 贸(21314)
- 贸易(21300)
- 易(20742)
- 融(19138)
- 金融(19129)
- 地方(18999)
- 农业(18495)
- 理论(16995)
- 和(16484)
- 环境(16366)
- 体(15793)
- 技术(15593)
- 机构
- 大学(390074)
- 学院(384607)
- 济(151934)
- 经济(148765)
- 管理(145896)
- 研究(139883)
- 理学(126191)
- 理学院(124652)
- 管理学(122306)
- 管理学院(121648)
- 中国(108598)
- 科学(90456)
- 京(84669)
- 农(76005)
- 所(72868)
- 财(68780)
- 研究所(67468)
- 业大(63693)
- 中心(62352)
- 农业(60538)
- 江(55907)
- 财经(55642)
- 北京(53644)
- 范(51141)
- 经(50867)
- 师范(50471)
- 院(50429)
- 经济学(46253)
- 州(45160)
- 经济学院(41811)
- 基金
- 项目(269591)
- 科学(209574)
- 基金(195810)
- 研究(188928)
- 家(175760)
- 国家(174366)
- 科学基金(146104)
- 社会(117856)
- 社会科(111551)
- 社会科学(111522)
- 基金项目(103944)
- 省(103267)
- 自然(97846)
- 自然科(95563)
- 自然科学(95526)
- 自然科学基金(93809)
- 划(89530)
- 教育(86279)
- 资助(80834)
- 编号(74610)
- 重点(61648)
- 成果(60834)
- 部(59397)
- 发(57103)
- 创(55686)
- 科研(52615)
- 课题(52396)
- 创新(52148)
- 计划(51781)
- 教育部(49710)
- 期刊
- 济(160566)
- 经济(160566)
- 研究(114718)
- 中国(74274)
- 学报(74088)
- 农(68202)
- 科学(64714)
- 大学(53937)
- 管理(51289)
- 学学(51135)
- 财(49752)
- 农业(45547)
- 融(42368)
- 金融(42368)
- 教育(40902)
- 技术(29469)
- 财经(26998)
- 经济研究(26911)
- 业经(25045)
- 业(24404)
- 经(23061)
- 问题(21168)
- 版(20192)
- 科技(19777)
- 业大(19682)
- 图书(18846)
- 理论(18182)
- 贸(17815)
- 资源(17516)
- 技术经济(17007)
共检索到567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于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成为了国内外金融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业务范围逐渐扩展,融资规模不断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在探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提出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影子银行 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毅 蒋玉洁
本文从影子银行存在的基础与发展的动力入手,首先从影子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上分析其期限错配引致流动性风险的传导机制,进而以我国目前两种信用风险较高的影子银行业务——民间借贷和银信理财合作为主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传导机制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高蓓 金健 何德旭 张明
作为资管行业首个统一监管政策,资管新规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特征事实分析,对资管新规背景下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资管新规颁布后,中国影子银行的扩张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所降低。但由于资管新规没有彻底打通融资渠道,加之利率市场化程度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以及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影子银行风险并没有被彻底化解,而是存在风险演变。这些新的风险点可能会推高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资管新规虽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但其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局限于只“堵”不“疏”,未来还需要更深层次的金融改革加以配合。
[期刊] 改革
[作者]
林晶 张昆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一般银行之外的信用媒介主体及其活动,它们发挥着与商业银行同样的职能。随着"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其高杠杆率、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等特点愈加凸显,使得社会中的流动性被大量释放,房地产业、金融业被推向高潮,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和国外相比,我国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影子银行"体系,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和监管经验,引导其规范发展,并将其作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影子银行”运作 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曾刚
"影子银行"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各方反思危机的诱因,才开始对"影子银行"进行深入探讨,并着手完善相关的监管框架。而在中国,近年来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率市场化暗流涌动,非信贷类融资迅速膨胀,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一路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潜在风险的忧虑。由此,有关中国式"影子银行"概念与特征的讨论,也成为国内外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邢成
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还不能简单类比西方市场发达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影子银行,因此对策和监管自然也不能盲目照搬进入2014年,中国金融市场上最令人关注的热点之一就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之所以得以热议,乃至部分监管部门也开始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近一段时期在社会融资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以前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的90%以上,骤降至近一两年只占50%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小平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产生和发展的背景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不断对原有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我国也对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不断进行改革。金融支持逐渐从原先的以银行为中介或者为中心的间接融资向多元化融资发展。在此背景下,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开始得到发展,这为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创造了客观环境。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朱元倩
论文依据是否存在监管缺失对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了定义,并分别基于机构监管和业务监管维度对中国当前具有银行功能的金融体系进行了划分,将具有最广泛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体系划分为成因和风险特征各不相同的四类影子银行,同时基于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对四类影子银行提出了分类监管要求。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继志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与信用中介活动。批发业务模式、杠杆化操作、低透明度和较少受到监管是影子银行体系业务活动的主要特征。影子银行体系的活动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组织和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机构不断增加,经营范围日益扩展,对其业务活动的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此需要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完善金融监管措施,规范其发展并使之成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尹继志
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及其中介活动。批发业务模式、杠杆化操作、低透明度和较少受到监管是影子银行体系业务活动的主要特征。影子银行体系的活动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组织和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的政策措施。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机构不断增加,经营范围日益扩展,对其业务活动的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为此需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完善金融监管措施,规范其发展并使之成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邓超 唐莹 杨文静
笔者基于国内影子银行现状,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应根据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体系不同组成部分稳定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正确把握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为金融自由化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健康成长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晓静 董慧 吴比 林思闪
本文截取2004~2014年数据,对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子银行整体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但其不同组成部分作用结果不同。因此,应建立全面、及时、共享的监管体系;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毛泽盛 万亚兰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本文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并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相应模型实证研究两者关系。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相反则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银行体系 稳定性 阈值效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冬梅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我国影子银行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其信用扩张和超常规发展影响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干扰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需要出台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 监管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