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67)
2023(16384)
2022(13634)
2021(12497)
2020(10682)
2019(24324)
2018(23439)
2017(44647)
2016(24246)
2015(27494)
2014(27267)
2013(27096)
2012(25467)
2011(22968)
2010(23015)
2009(21874)
2008(21205)
2007(18981)
2006(16530)
2005(15133)
作者
(72786)
(60680)
(60593)
(57691)
(38569)
(29325)
(27674)
(23715)
(23253)
(21467)
(20917)
(20355)
(19351)
(19313)
(19270)
(19014)
(18222)
(17875)
(17620)
(17547)
(15022)
(14994)
(14920)
(13893)
(13745)
(13558)
(13521)
(13400)
(12284)
(12265)
学科
(99500)
经济(99381)
管理(66165)
(64578)
(51598)
企业(51598)
方法(47260)
数学(42617)
数学方法(42334)
(34836)
银行(34690)
中国(33907)
(33072)
(32049)
金融(32041)
(28648)
(28152)
(26860)
(22093)
贸易(22077)
(21558)
(20583)
业经(20394)
地方(19376)
(18168)
财务(18127)
财务管理(18086)
农业(17929)
企业财务(17257)
(16763)
机构
大学(349412)
学院(346362)
(150046)
经济(147122)
管理(128743)
研究(124048)
理学(110478)
理学院(109241)
管理学(107509)
管理学院(106902)
中国(105631)
科学(74959)
(73819)
(70334)
(69081)
(63998)
中心(59405)
研究所(58514)
财经(56349)
农业(55111)
业大(54545)
(51456)
(51382)
经济学(48411)
北京(46662)
经济学院(44023)
(43790)
财经大学(42231)
(42095)
师范(41503)
基金
项目(231792)
科学(181138)
基金(170513)
研究(163350)
(151511)
国家(150285)
科学基金(126612)
社会(105621)
社会科(100359)
社会科学(100330)
基金项目(89529)
(88644)
自然(82012)
自然科(80212)
自然科学(80182)
自然科学基金(78843)
(75865)
教育(74591)
资助(70546)
编号(63429)
重点(53165)
(52141)
成果(51709)
(49794)
(48624)
创新(45677)
科研(45396)
国家社会(45155)
课题(44584)
教育部(44370)
期刊
(155549)
经济(155549)
研究(104194)
中国(69525)
学报(62746)
(61806)
(57214)
金融(57214)
(54639)
科学(54121)
大学(46190)
管理(44267)
学学(44067)
农业(39371)
教育(30613)
财经(29033)
经济研究(27210)
技术(26431)
(24876)
业经(23675)
(21839)
问题(20963)
(19883)
国际(18293)
(17690)
理论(17256)
世界(16838)
技术经济(16578)
统计(16544)
业大(15351)
共检索到526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艳艳  
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从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和估算,根据金融稳定的内涵从金融机构平稳运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市场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和资产价格平稳四个方面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稳定性指数,并用FGL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有滞后期,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容忽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邓超  唐莹  杨文静  
笔者基于国内影子银行现状,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应根据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体系不同组成部分稳定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正确把握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为金融自由化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健康成长和经济发展。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晓静  董慧  吴比  林思闪  
本文截取2004~2014年数据,对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影子银行整体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存在负面影响,但其不同组成部分作用结果不同。因此,应建立全面、及时、共享的监管体系;加快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影子银行资产管理能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徐珺  
随着我国金融环境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潜在因素。研究探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有助于完善现有的金融脆弱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框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理论和现实层面的重大意义。国内外影子银行体系虽然存在差异,但在本质上都是以资产证券化为基础,并具备信用创造的功能,完成了对传统银行体系部分功能的复制。然而,影子银行体系采用的高杠杆操作和对短期流动性的依赖,既造成了其自身的不稳定性,又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和影响方式与国外的差异性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对其评估...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占怡  王龙  
本文基于1990—2012年的数据,在测量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稳定性综合评估指数,对影子银行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认为,2010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增长态势,已经改变了我国银行业主导的金融体系和风险结构,是当前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需要从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和推动经济结构尽快转型等方面加以改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何德旭  郑联盛  
本世纪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经历了爆炸式的发展,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极度的繁荣。但是,在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金融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规范等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影子银行的杠杆操作、业务界限突破、过度金融创新、信息披露不完整以及规避金融监管等特性给金融体系带了新的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春肖  田盛丹  
中国影子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中心,本质上是商业银行为进行监管套利主动发起或主导的类信贷业务。影子银行不仅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之间的关联更加复杂,也增加了商业银行与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本文使用2007—202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适度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才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因此,本文认为应中性看待影子银行发展,维持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适度平衡,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死灰复燃,引导低风险影子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雨露  马勇  
银行混业经营不仅关系到自身效率的提高,更关系到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全球范围内61个国家的跨国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一个国家对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越少,该国的金融体系越趋于稳定,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也越小。不仅如此,在宏观经济越不稳定的国家,其一般性银行危机演变为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概率也越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封思贤  居维维  李斯嘉  
基于1991~2012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美欧影子银行属于资产证券化主导发展模式,主要通过金融衍生各个环节上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冲击来加剧金融不稳定;中国的影子银行属于信贷主导发展模式,主要通过社会融资成本、货币政策和银行稳定等渠道来威胁金融稳定。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稳定性的冲击程度已远远超过通胀率风险、银行自身风险等因素且存在时滞效应。强化影子银行创新功能与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是实现金融稳定的关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毛泽盛  万亚兰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本文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测度,并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相应模型实证研究两者关系。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相反则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红  徐奎  
本文选取1987-2012年的年度数据,从信贷需求的角度估测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以银行危机先行指标为基础,构建银行稳定性指标BSSI来监控中国银行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程度;模拟数据构造模型实证研究二者关系,得出影子银行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双重影响的结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晓煜  
文章使用中国银行业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建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随着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占比的上升呈现"U"型关系,即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小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下降;当外资银行贷款占比大于2.3%时,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外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而上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党超  
本文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和继发传导机制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选取多个与传导机制和银行稳定性经营有关的指标,采用IBSS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敏感变动情况。研究认为,直接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力大于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大于继发性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方方  方霄  
本文主要研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综合指数,并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经研究发现,目前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并未产生不利影响,反而出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