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43)
- 2023(17268)
- 2022(14166)
- 2021(13315)
- 2020(10948)
- 2019(25181)
- 2018(24772)
- 2017(47303)
- 2016(24818)
- 2015(27889)
- 2014(27222)
- 2013(26631)
- 2012(24031)
- 2011(21342)
- 2010(21233)
- 2009(19607)
- 2008(18209)
- 2007(15429)
- 2006(13534)
- 2005(12331)
- 学科
- 济(96747)
- 经济(96605)
- 管理(76038)
- 业(69292)
- 企(58727)
- 企业(58727)
- 方法(41845)
- 数学(37239)
- 数学方法(36790)
- 中国(34333)
- 财(30438)
- 融(28821)
- 金融(28817)
- 银(27231)
- 银行(27216)
- 制(26534)
- 农(26457)
- 行(26240)
- 业经(23184)
- 贸(19920)
- 贸易(19901)
- 易(19540)
- 环境(19048)
- 务(18756)
- 财务(18697)
- 财务管理(18655)
- 体(18251)
- 地方(17957)
- 企业财务(17769)
- 农业(17144)
- 机构
- 大学(334141)
- 学院(333589)
- 济(148084)
- 经济(145414)
- 管理(130897)
- 理学(112830)
- 理学院(111742)
- 研究(111449)
- 管理学(110093)
- 管理学院(109461)
- 中国(92633)
- 财(71665)
- 京(68878)
- 科学(61028)
- 财经(56476)
- 中心(53605)
- 所(52188)
- 经(51695)
- 经济学(47774)
- 江(47591)
- 研究所(47021)
- 农(46704)
- 业大(43416)
- 北京(43375)
- 经济学院(43022)
- 财经大学(42446)
- 范(41228)
- 师范(40832)
- 院(40742)
- 州(37576)
- 基金
- 项目(226509)
- 科学(181658)
- 研究(170775)
- 基金(168543)
- 家(145277)
- 国家(144128)
- 科学基金(125943)
- 社会(112771)
- 社会科(107269)
- 社会科学(107245)
- 基金项目(88527)
- 省(85737)
- 教育(78930)
- 自然(78317)
- 自然科(76588)
- 自然科学(76569)
- 自然科学基金(75191)
- 划(72456)
- 资助(67704)
- 编号(67696)
- 成果(54592)
- 部(52140)
- 重点(51121)
- 创(49044)
- 发(49020)
- 国家社会(48532)
- 制(47991)
- 课题(46405)
- 教育部(46168)
- 创新(46050)
- 期刊
- 济(156615)
- 经济(156615)
- 研究(103339)
- 中国(69094)
- 财(57030)
- 管理(49876)
- 融(44770)
- 金融(44770)
- 学报(44461)
- 科学(43824)
- 农(42551)
- 教育(36984)
- 大学(36564)
- 学学(34225)
- 技术(29583)
- 财经(28588)
- 农业(28279)
- 经济研究(26302)
- 经(24679)
- 业经(24005)
- 问题(19899)
- 贸(17751)
- 世界(16035)
- 国际(15986)
- 业(15791)
- 理论(15757)
- 技术经济(15034)
- 统计(14299)
- 版(14277)
- 财会(14263)
共检索到503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厉启晗 杨瑞龙
本文以“自下而上”为特征的中国式金融分权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检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开启前后金融分权对碳排放整体影响变化的基础上,深入讨论由于地方不同的政策投入选择,金融分权对本地和异地碳排放所产生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开启改革试点后,我国金融分权总体上与碳排放强度呈U型关系。在影响路径上,改革试点地区选择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企业清洁化和低碳化转型的金融政策减碳效果最明显,并通过溢出效应降低非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限制对高污染企业金融供给的政策投入对本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是U型的,即初期有效,长期、大规模采用反而可能产生副作用,并且不具有溢出效应。
关键词:
金融分权 绿色金融 碳排放强度 溢出效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绍哲 李含笑 林丽琼
本文以2017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为制度背景,基于2012—2021年沪深A股420家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重污染企业碳排放,上述结论在非国有重污染企业、外部融资依赖程度高的重污染企业和产业结构扭曲程度高的省份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在通过促进环境治理抑制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同时,亦通过增加重污染企业金融投资、降低存货投资方式,短期内实现了碳减排。本文的研究为认识和评价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同时也为推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优化升级提供了经验支持。
关键词:
绿色金融 影响效应 作用机制 重污染企业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增福 冯柳华 麦诗琪 李岸瑶
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全方位的低碳、零碳社会建设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绿色信贷是我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绿色信贷政策的落实是否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一问题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投放规模的扩大有效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路径检验发现,绿色信贷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两条路径抑制了二氧化碳排放。此外,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信贷对二氧化碳的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以及第二产业占高的省份中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绿色信贷抑制二氧化碳排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
绿色信贷 二氧化碳排放 绿色技术 碳中和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胡剑波 陈行
绿色金融作为重要的减排工具,在合理的绿色财政引导下,有助于放大资源配置效能,强化减污降碳效应。基于此,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取双向固定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索绿色金融的减污降碳效应及绿色财政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存在显著的减污降碳效应,且减污效应大于降碳效应。(2)绿色金融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抑制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3)绿色税收和绿色财政支出对绿色金融具有门槛效应。当绿色税收规模处于0.12%—2.41%之间时,有助于增强绿色金融的减污效应,同时确保其降碳效应。当绿色财政支出规模处于4.16%—4.21%,有助于提高绿色金融的减污效应。(4)相较于绿色税收,绿色财政支出治理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优化绿色税收和绿色财政支出提供政策启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减污降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英杰 陈艳华 林春
基于200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入手尝试探讨绿色金融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关系,且表现出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化程度的异质性特征。同时,受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调节效应的影响,绿色金融可提前跨越拐点,赋能制造业服务化。鉴于此,应有重点、分阶段及分区域地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并加强环境规制,助力绿色金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傅勇
国际比较显示,一些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时期,均出现过与当前中国类似的结构性失衡,失衡应该看作是快速成长时期的阶段性现象。横向比较显示,分权式改革尤其是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是加剧结构失衡的重要制度根源。在金融层面上,普遍存在的金融压抑阻碍了储蓄-投资在内部达到平衡,银行部门只得购买国外资产输出过多的储蓄资金,由此引致外部失衡。在经济失衡及其逐步调整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应特别关注相关的财政金融风险。
关键词:
失衡 分权 金融压抑 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洪正 胡勇锋
分权竞争是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其中财政分权被普遍重视并得到广泛研究,而金融分权则因概念模糊、缺乏正式的制度安排被长期忽视。本文尝试性地对这一重要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基于我国金融分权的演变厘清金融分权的内涵,通过构建模型研究最优金融资本分配问题来理解我国金融分权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对其演变进行初步解释。研究表明:金融分权包括金融发展与创新权、金融控制权和金融监管权。可分为两个层次,即中央向地方的分权(金融分权Ⅰ)和政府向民间的分权即金融民营化或市场化(金融分权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分权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初期地方金融违规发展(开始分权),逐步转向以风险防范为主(重新集权),并最终调整为当前地方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适度分权)。金融分权的演变首要地取决于经济增速和国企经营状况的变化,本文提出"政府对待民营经济态度的钟摆假说"来解释金融分权Ⅱ的演变,而金融分权Ⅰ的演变则主要取决于由财政分权决定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状况。国企的金融优惠政策如利率管制和政府隐性担保,对上述两个层次的金融分权演变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金融分权 中央与地方分权 金融民营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叶初升 叶琴
金融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但大多数文献只是从量的角度考察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忽略金融结构影响碳排放问题。本文利用1990—2014年88个经济体的数据,采用系统GMM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金融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表明,金融结构通过影响创新而发挥减排作用,偏市场的金融结构有利于增强创新减排机制,从而显著地降低碳排放强度。这是金融规模或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经济体具有不同金融减排绩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研究发现可以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维度。
关键词:
金融结构 金融发展 创新 碳排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云燕 张硕 张玉泽
在对2008—2019年中国省域碳排放与绿色金融的时空演化、重心迁移与离散趋势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绿色金融影响碳排放的空间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展开探讨。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东部与东北碳排放占比下降,中西部碳排放对东部呈“追赶”态势,热点排放区向西北转移。绿色金融水平稳步提升,水平较高省份集中在东部沿海,依次为中西部;高水平区逐渐收敛,呈南北方向为主导的空间分布。碳排放存在空间关连与路径依赖,绿色金融的减碳效果具有属地与溢出效应,物理矩阵下的跨区域协同减排效应更强。经济发展对绿色金融的减碳效果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发达地区绿色金融的减排效果更强。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可通过促进产业高级化抑制碳排放,但抑制效果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璐 王家瑶 张剑
基于绿色金融内部协调性视角,采用PVAR模型对2014—2020年中国碳金融、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间的动态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碳金融、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较强、良性互动不足。对比分析显示,碳金融、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间的关联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碳金融发展强势区域的整体关联性优于弱势区域;2017年后,绿色金融内部关联性得到部分改善,弱势区域的改善情况更佳。进一步从内部生态、制度约束和技术支持层面探究关联关系的改善路径,发现宏观ESG、环境规制以及金融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绿色金融体系协调发展,且该积极作用在弱势区域中更为明显,由此可缩小绿色金融内部协调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互动关系,为促进绿色金融体系内部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朋林 张肖东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图刻画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发现:第一,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以及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二,低碳技术水平的创新与发展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三,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水平较低,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整体水平在考察期内逐年降低。基于以上结论,论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朋林 张肖东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度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图刻画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发现:第一,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以及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二,低碳技术水平的创新与发展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第三,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水平较低,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整体水平在考察期内逐年降低。基于以上结论,论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阎庆民 刘宏海
产能过剩背后是供需失衡和资源错配。过热投资催生产能泡沫,裹携金融资源,加大债务杠杆。当外需和投资需求滑落,真实消费增长不足以填补需求缺口,错配资源需重置。与之伴生的是环境资源过度消耗,水、空气和土壤严重污染。货币政策难以从根本解决错配资源重置的难题,供给侧改革应当在经济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绿色生产与绿色升级契合供给侧改革目标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金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绿色金融不仅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持,也有力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利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进而在经济结构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低碳经济视角探析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绿色金融监控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留赟 白钦先 李文
利用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相关数据,实证研究金融发展对绿色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金融规模的扩大并没有显著促进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的提升显著地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区域层面,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不显著,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方面均显著地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