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83)
- 2023(17644)
- 2022(14415)
- 2021(13409)
- 2020(11376)
- 2019(25678)
- 2018(25236)
- 2017(48393)
- 2016(25610)
- 2015(29021)
- 2014(28326)
- 2013(28070)
- 2012(25728)
- 2011(23227)
- 2010(23785)
- 2009(22871)
- 2008(22368)
- 2007(20203)
- 2006(17969)
- 2005(16740)
- 学科
- 济(114269)
- 经济(114111)
- 业(100537)
- 管理(92135)
- 企(90790)
- 企业(90790)
- 方法(50218)
- 数学(40326)
- 数学方法(40016)
- 财(36964)
- 中国(35795)
- 业经(34814)
- 农(33113)
- 融(29717)
- 金融(29714)
- 制(29142)
- 银(28032)
- 银行(28012)
- 行(27042)
- 务(25280)
- 财务(25234)
- 财务管理(25195)
- 技术(24421)
- 企业财务(23953)
- 农业(23139)
- 贸(22318)
- 贸易(22295)
- 易(21756)
- 理论(21740)
- 体(20544)
- 机构
- 学院(369728)
- 大学(367004)
- 济(166126)
- 经济(163103)
- 管理(147863)
- 理学(126091)
- 理学院(124906)
- 管理学(123371)
- 管理学院(122661)
- 研究(119674)
- 中国(102415)
- 财(81286)
- 京(76669)
- 科学(64852)
- 财经(63629)
- 所(58122)
- 经(57901)
- 中心(56411)
- 江(56073)
- 农(53512)
- 经济学(52482)
- 研究所(51602)
- 北京(49038)
- 经济学院(47286)
- 财经大学(47230)
- 业大(46652)
- 州(44521)
- 范(42947)
- 院(42727)
- 师范(42567)
- 基金
- 项目(232942)
- 科学(186819)
- 研究(177265)
- 基金(172090)
- 家(146880)
- 国家(145616)
- 科学基金(127609)
- 社会(117537)
- 社会科(111712)
- 社会科学(111685)
- 基金项目(89767)
- 省(89237)
- 教育(81374)
- 自然(78011)
- 自然科(76300)
- 自然科学(76283)
- 自然科学基金(75063)
- 划(73779)
- 编号(70492)
- 资助(70337)
- 成果(57710)
- 创(53867)
- 部(53605)
- 重点(51979)
- 发(50082)
- 国家社会(49878)
- 创新(49580)
- 制(49265)
- 课题(48814)
- 教育部(47473)
- 期刊
- 济(186924)
- 经济(186924)
- 研究(116571)
- 中国(79099)
- 财(67107)
- 管理(62237)
- 农(50246)
- 融(49185)
- 金融(49185)
- 科学(47970)
- 学报(46671)
- 教育(38583)
- 大学(38146)
- 学学(35798)
- 技术(35575)
- 农业(33770)
- 财经(33605)
- 经济研究(30668)
- 业经(29817)
- 经(29060)
- 问题(23755)
- 技术经济(21493)
- 贸(21324)
- 业(21029)
- 世界(19226)
- 国际(18812)
- 现代(17695)
- 商业(17506)
- 财会(17149)
- 统计(16848)
共检索到577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吕琳 刘任重
中国式金融分权作为央地政府金融资源配置与控制权分化的产物,能够有效增加地方信贷资源供给,促进金融市场化发展,为提升高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度提供外部支撑。基于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高技术上市企业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国式金融分权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式金融分权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度具有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财政分权正向调节中国式金融分权与高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度的关系,财政分权程度越高,中国式金融分权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度的正向影响越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在中国式金融分权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度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存在“中国式金融分权→融资约束→高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度”的传导路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式金融分权对大规模、高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以及东部沿海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度的提升作用显著,对中小规模、低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以及中西部内陆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活跃度的影响不显著。为推进创新强国建设,应发挥中国式金融分权综合效力,助力高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完善地方财政分权激励机制,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制定实施差异化政策,积极发挥金融服务功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雪彬 李晓宇
文章基于新增长理论,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对我国政府投入、金融支持对我国总体以及东、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以全国为样本的研究中,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都有效的促进了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在分省区的研究中,不同区域、不同投资方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政府投入 金融支持 高技术 技术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宿桂红
随着金融行业与科技行业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已逐渐成为企业实现数字化创新的基础保障。文章基于2007—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样本,对金融科技与企业数字化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具有明显促进效应,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特征,在国有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及较大市场规模地区企业作用更强。融资约束、政府补贴和资源配置均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数字化创新之间发挥重要机制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戴文娇
本文立足市场参与主体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视角,全面剖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具有正向积极影响,且存在区域差异性;全球价值链嵌入有利于开拓服务边界、丰富贸易形式、改善供需连接和指引创新方向,可通过市场参与主体创新行为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产生影响。进一步验证影响机制得出,市场参与主体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全球价值链嵌入有助于驱动市场参与主体优化创新结构,继而通过提高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据此,应从畅通国际合作通道、加强外资高技术产业关联度、建立高技术产业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方面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提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洁晶
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知识溢出效应、技术引领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对提高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选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存在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特征。中介机制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速人力资本流动和加强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产生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东部地区、沿海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空间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邻近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倒“U”型特征。基于此,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营造高技术产业集聚新环境、完善要素配置新机制、定制差异化区域发展新方案,以促进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提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沙文兵
笔者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对FDI知识溢出、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企业的R&D活动产生了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并由此推动了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相对于内资企业自主R&D投入而言,FDI渠道的知识溢出对于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小。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对于FDI知识溢出、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非线性影响。
关键词:
知识溢出 技术差距 高技术产业 创新能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卫力 陈慧君
高技术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能够在技术瓶颈期使服务要素对技术要素形成强边际替代效应,为企业寻找盈利增长点开辟新途径,这是其成为当下众多高技术制造企业战略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高技术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水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梳理制造企业服务化研究文献,认为服务化绩效在逻辑上主要受制于服务要素投入的质量和数量,基于此,将"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化程度是影响服务化绩效的核心变量"作为研究假设,以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为控制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Wind数据库2012-2016年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模型整体效应显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服务化程度、企业服务化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理论假设基本吻合。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提升高技术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水平的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广瑜 史占中 赵子健
本文利用2001—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产权结构等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与创新产出呈倒U型关系,市场集中度与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关系。在中国高技术产业中,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和市场分散,不利于企业的创新。从产权角度看,国有资本对创新产出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显著,外商资本与港澳台资本对创新有负向作用,法人资本与个人资本对创新表现出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兆国 徐雅琴 成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颇受政界、商界和学界关注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以2013—202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采用主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别考察营商环境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创新活跃度在这种影响中的传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改善营商环境有助于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活跃度在营商环境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传导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对外开放环境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公共服务环境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营商环境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营商环境对民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营商环境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均有着显著的传导效应,而外观设计专利的传导效应则不显著。这些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改善我国营商环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营商环境 创新活跃度 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颖帅
本文基于2013-2021年流通业上市公司数据,讨论数字经济发展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促进流通企业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具有直接效应。此外,数字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创新协同和技术吸收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间接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打造创新平台发挥创新协同效应,促进流通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基于数字经济推动流通企业组织变革,加速资源优化配置与流程再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莉 盖骁敏 赵晓鹏
企业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选取我国沪深A股2008—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金融投资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探讨了其中的影响机制以及金融投资在企业创新产生的经济成果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而对创新成果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影响机制检验表明,金融投资主要通过减少现金流来挤出创新投入;而金融投资通过提升企业经营能力遮掩了其对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叶莉 王亚丽 孟祥生
本文立足微观企业,着重考察科技金融的创新作用效率。划分我国科技金融为政策性(创新基金)、自主型(普通股、企业债)与被动型(银行借贷)三类,基于"政府-企业-银行"三方三阶段博弈模型,于逻辑上揭示了自主型、政策性融资与创新成果数量、质量的正向关系,并指出企业权益债务比(股票价值/债务价值)随创新水平提升而增大的理论现象;针对政策性、自主型融资所表现出的高科技支持效率,以2006—2014年间我国中小板、创业板322家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同时运用静态、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予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政策性、自主型资金均对科技创新呈现显著正向作用,其创新助力作用得以验证,尤其政策性融资表现出极强的正相...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沙文兵
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吸收能力对FDI知识溢出、进而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R&D投入强度表征的内资高技术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具有非线性影响,两者呈现出"U型"关系,即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当内资企业R&D投入强度超过这一临界值时,才能有效吸收FDI渠道溢出的知识;内资企业自主R&D投入始终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其创新能力越强。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吸收能力 创新能力 高技术产业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卫离东 刘儒
在梳理金融创新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机制基础上,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并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创新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直接赋能效应;金融创新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营商环境优化的传导效应,间接赋能共同富裕,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最强,其次为经济增长,最后为营商环境优化;金融创新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赋能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鉴于此,应夯实金融创新发展基座,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因地制宜推动金融创新,借此赋能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彭俊杰
选取我国2005—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YS-GMM动态面板模型,探究我国金融集聚、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金融集聚通过逆向调整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来阻滞工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发展、工业技术效率和工业技术进步的正向激励效应不显著;在不同区域,金融集聚、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基于此,提出促进金融集聚、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发展良性协同,打造多元、高效的金融体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希冀切实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