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93)
- 2023(11342)
- 2022(9020)
- 2021(8461)
- 2020(6875)
- 2019(15852)
- 2018(15545)
- 2017(30335)
- 2016(15886)
- 2015(17924)
- 2014(17727)
- 2013(17778)
- 2012(16737)
- 2011(15258)
- 2010(15371)
- 2009(14197)
- 2008(13858)
- 2007(12101)
- 2006(10977)
- 2005(10225)
- 学科
- 济(90023)
- 经济(89955)
- 管理(41952)
- 业(39997)
- 方法(31983)
- 企(31195)
- 企业(31195)
- 数学(28687)
- 数学方法(28496)
- 中国(23685)
- 地方(19870)
- 农(18457)
- 财(17132)
- 业经(16826)
- 学(16502)
- 贸(16003)
- 贸易(15993)
- 易(15589)
- 制(14795)
- 地方经济(13841)
- 融(12621)
- 金融(12620)
- 银(12530)
- 银行(12513)
- 农业(12444)
- 行(12101)
- 产业(11472)
- 环境(11405)
- 体(11343)
- 和(10251)
- 机构
- 大学(236374)
- 学院(235652)
- 济(116117)
- 经济(114262)
- 研究(89790)
- 管理(84936)
- 理学(72659)
- 理学院(71788)
- 管理学(70768)
- 管理学院(70316)
- 中国(68954)
- 财(50726)
- 科学(50424)
- 京(49899)
- 所(45359)
- 研究所(41173)
- 财经(40745)
- 经济学(39143)
- 中心(38392)
- 经(37306)
- 农(36104)
- 经济学院(35069)
- 江(33634)
- 北京(32253)
- 院(31965)
- 财经大学(30446)
- 业大(30352)
- 范(29658)
- 师范(29345)
- 农业(28123)
- 基金
- 项目(152266)
- 科学(121149)
- 基金(113688)
- 研究(110889)
- 家(99991)
- 国家(99271)
- 科学基金(84355)
- 社会(75066)
- 社会科(71501)
- 社会科学(71483)
- 基金项目(58585)
- 省(55874)
- 自然(51804)
- 自然科(50665)
- 自然科学(50651)
- 教育(50347)
- 自然科学基金(49831)
- 划(47850)
- 资助(47479)
- 编号(41190)
- 部(35551)
- 重点(35045)
- 发(34772)
- 成果(34049)
- 国家社会(33216)
- 创(31507)
- 教育部(30856)
- 中国(30676)
- 性(29894)
- 课题(29782)
- 期刊
- 济(130935)
- 经济(130935)
- 研究(77952)
- 中国(46799)
- 财(38659)
- 学报(35404)
- 科学(34075)
- 管理(33908)
- 农(32820)
- 大学(27287)
- 学学(25979)
- 经济研究(24203)
- 融(23937)
- 金融(23937)
- 农业(22423)
- 财经(22154)
- 教育(21261)
- 技术(19912)
- 经(19415)
- 业经(17502)
- 问题(17154)
- 贸(15845)
- 世界(14807)
- 国际(14142)
- 技术经济(13218)
- 业(13110)
- 统计(12038)
- 商业(10645)
- 策(10542)
- 经济问题(10538)
共检索到362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瑞翔 范金
本文构建一个三部门理论模型,分析中国特有的双重转型、经济增长以及结构失衡三者之间关系,并得到以下结论:中国经济之所以顺利转型,在于将渐进性转型和二元结构转型相结合,在国有经济存量保持不变条件下,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吸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在此同时,国有经济并未被非国有经济所完全取代,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实现共存;在特有的双重转型过程中,无论是资本要素还是劳动力要素市场,都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导致中国经济近年来出现多重结构失衡现象。
关键词:
双重转型 资源错配 经济增长 结构性失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曹文娟
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渐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紧缩的困境,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然而,文章通过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发现支撑这一轮经济增长的因素不是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而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投资。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十分严重。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从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强民间投资意愿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消费 投资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余文建 李雪俏 杨文玉 陈少敏
近年来投资和消费已成为调节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而投资和消费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质量。本文基于中国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实证研究基础,得出投资短期拉动效应明显,但长期来看消费拉动效率更高的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结构性失衡 实证研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付才辉
总量增长伴随着结构失衡是中国六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事实。在一般性的理论层面上,我们发现这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阿基里斯之踵:为追求总量增长最大化,政府实施的(产业、地区、城乡等)部门专用的异质性政策会引发部门间的结构失衡。基于泰尔熵指数所测度的部门间结构失衡,本文通过引入部门要素密度异质性与部门专用政策异质性,拓展了Barro(1990)经典的政府公共服务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为增长而失衡的机制。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与省份区域经济近六十年的经验数据分析,也揭示了中国式发展存在为增长而失衡的机制。在取得较高总量增长的成就之后,结构失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未来须熨平过度倾斜性的部门专用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燕妮 安立仁 金田林
将客观因子分析法与主观打分法相结合,测度1978~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失衡程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整体失衡水平呈U形变化趋势,五大结构的失衡水平不断恶化。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的失衡程度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效应,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正效应。在未来发展中,应通过产业结构与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的协调、有序、均衡调整,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结构 结构失衡 结构方程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靳涛 陶新宇
中国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长率趋于下降,很多学者都提到了中国"结构性减速"问题。那么,中国的结构性问题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呢?是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结构性减速"这一门槛呢?本文借助国际比较,尝试从结构视角对中国经济减速的背后逻辑进行探讨。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投资消费结构、外贸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结构都存在僵化和失衡等问题,而原来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这必定造成增长率下降问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结构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应从世界经济增长的共性中找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个性,并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摆脱结构性羁绊,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关键词:
结构性羁绊 国际比较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坤荣 滕永乐
本文通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尺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尺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面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减速风险,中国经济亟需重构增长的动力机制。应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要素效率提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路径,以体制改革为保障的新增长动力机制。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进程,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国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结构性减速 动力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季铸
未来 2 0年 ,中国经济总量要翻两翻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必须保持 7%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制度效率减弱、要素供给增长有限、技术创新困难的情况下 ,结构性增长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新理论、新思路、新实践。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 结构性增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宪法
在投资需求的强劲拉动下,2006年中国经济处在增长周期的高位段,结构性失衡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考虑到虽然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但世界经济增长的乏力,外需拉动贡献的减弱、结构性失衡的长期影响等,初步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9.5%。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结构性失衡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潘珊 龚六堂 李尚骜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产业三个部门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描述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的"双重"结构转型过程,以及所导致的部门间的非平衡增长。模型内在解释了产生经济"双重"转型的根源:由于部门之间的替代弹性都是大于1的,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导致了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转型;要素收入份额的差异导致了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转型。此外,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经济各部门出现了非平衡增长。最后,本文利用中国1978—2011年的数据,校准了模型主要参数,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本文模型与现实数据的拟合度。
关键词:
“双重”结构转型 部门异质性 非平衡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阳旸 刘姝雯 杨胜刚
通过分析资产短缺与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关系的理论基础上,以中国2001-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资产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资产短缺对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调节效应,实证发现:我国经济处于资产短缺阶段,资产短缺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对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存在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因此,保证资产短缺长期有效支持产出水平提升,并缓解过度投资的最有效方法是坚持补短板原则,从根本上着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控制资产短缺程度与波动区间,同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
资产短缺 资本存量 经济增长 调节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郭庆旺 赵志耘
在中国经济保持长达三十余年高速增长为世人瞩目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比例失衡"也遭到垢病。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基于112个国家近四十年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的消费需求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疲软,经济增长也并非是出口导向型的,而近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确主要依赖投资拉动,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投资过度。笔者认为,支撑中国长期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失衡",实质上是一种宏观动态结构性均衡,或者说没有这种"三驾马车"的比例关系,也就没有这一时期的长期高速增长。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经济增长战略在适度降低增长速度的同...
关键词:
中国经济增长 “三驾马车” 失衡悖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平 李广众
本文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 ,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 ,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 ,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 7.1 % ,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朝华 唐海风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分配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增长带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难以有效放大,储蓄和净出口的高增长成为必然。储蓄的高增长导致银行的存贷差上升,其分流导致股市和房市的流动性过剩;净出口的持续高增长和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导致国际收支持续的高顺差。由于汇率缺乏弹性,基础货币的被动增加和货币乘数的预期外上升一并导致货币供给过剩。强化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发行约束;调整外贸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利用流动性过剩。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宪法
对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本文认为用“流动性过剩”和采取总量均衡分析方法,不能准确地解释当前中国出现的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作者运用现代奥地利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重新分析后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不是总量失衡,而是结构性失衡,是货币市场的不均衡,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并特别分析了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提示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奥地利学派 货币市场 宏观调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