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22)
- 2023(10732)
- 2022(9084)
- 2021(8794)
- 2020(7512)
- 2019(17842)
- 2018(17595)
- 2017(34326)
- 2016(18468)
- 2015(21277)
- 2014(21260)
- 2013(21515)
- 2012(20107)
- 2011(18038)
- 2010(18240)
- 2009(16946)
- 2008(17198)
- 2007(15102)
- 2006(12947)
- 2005(11708)
- 学科
- 济(75059)
- 经济(74988)
- 管理(52015)
- 业(50381)
- 企(37904)
- 企业(37904)
- 方法(34745)
- 数学(31128)
- 数学方法(30911)
- 财(30104)
- 中国(24927)
- 农(21881)
- 贸(17723)
- 贸易(17713)
- 制(17463)
- 易(17334)
- 业经(14784)
- 学(14348)
- 地方(14327)
- 务(14275)
- 财务(14245)
- 财务管理(14191)
- 财政(13803)
- 农业(13579)
- 企业财务(13395)
- 银(12898)
- 银行(12877)
- 行(12255)
- 融(11494)
- 金融(11492)
- 机构
- 大学(261325)
- 学院(259140)
- 济(114454)
- 经济(112168)
- 管理(98615)
- 研究(90677)
- 理学(84219)
- 理学院(83303)
- 管理学(82167)
- 管理学院(81669)
- 中国(71231)
- 财(58896)
- 京(55536)
- 科学(52881)
- 所(46226)
- 财经(43286)
- 农(41801)
- 研究所(41592)
- 中心(41459)
- 经(39329)
- 江(38488)
- 经济学(36777)
- 北京(35864)
- 业大(35507)
- 经济学院(33283)
- 范(33067)
- 农业(32936)
- 师范(32774)
- 院(31888)
- 财经大学(31762)
- 基金
- 项目(167394)
- 科学(130529)
- 研究(125414)
- 基金(121323)
- 家(105239)
- 国家(104411)
- 科学基金(88311)
- 社会(80083)
- 社会科(75874)
- 社会科学(75849)
- 基金项目(63757)
- 省(62993)
- 教育(57310)
- 自然(54116)
- 划(53547)
- 自然科(52867)
- 自然科学(52851)
- 自然科学基金(51926)
- 编号(51893)
- 资助(50195)
- 成果(43792)
- 部(38562)
- 重点(37871)
- 发(36574)
- 课题(35079)
- 创(34859)
- 国家社会(34103)
- 教育部(33240)
- 创新(32678)
- 性(32354)
- 期刊
- 济(124339)
- 经济(124339)
- 研究(80416)
- 中国(54606)
- 财(49782)
- 学报(38711)
- 农(37392)
- 科学(35092)
- 管理(33555)
- 大学(29282)
- 学学(27128)
- 教育(26719)
- 农业(25330)
- 融(23844)
- 金融(23844)
- 财经(22218)
- 经济研究(22199)
- 技术(21969)
- 经(19231)
- 业经(18425)
- 图书(17422)
- 问题(16722)
- 贸(16143)
- 业(14913)
- 世界(13483)
- 国际(13419)
- 技术经济(12889)
- 书馆(12701)
- 图书馆(12701)
- 理论(12097)
共检索到396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长革
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追逐本地区经济利益的动机和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构成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两大动力。在中国的M型经济结构下,上述双重激励机制驱使地方政府为GDP更快增长而激烈竞争。这一方面造就了中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使地方政府只关心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而长期忽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从而直接导致了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短缺和城乡间、地区间的严重不平衡。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财政分权体制,切实从体制和机制上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晋升激励 公共服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江依妮
中国式财政分权体现了突出的政府间收支矛盾。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主要依靠地方尤其是县级政府来完成,而它们却只有较小的财力授权。其结果是,公共服务的融资依赖于转移支付和预算外资金。同时,中国财政分权体制背景中公民参与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公共服务的满足需求和有效供给的效率较低。
关键词:
财政分权 转移支付 公共服务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于长革
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追逐本地区经济利益和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形成了GDP增长的经济政治激励机制,在促进中国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地方政府长期忽视公共服务的供给,从而导致了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短缺和城乡间、地区间的不平衡。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低效率的现状,必须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财政分权体制,明确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从体制和机制上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晋升激励 公共服务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世尧
在转型过程中,财政分权与卫生公共品供给之间存在复杂的内在机理。对1995—2008年31个省市区的数据进行面板3SLS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财政分权度越高,且卫生公共品的供给总量和人均卫生决算费用也会增多,但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将降低;市场化程度与财政分权度和卫生公共品供给正相关;竞争程度越激烈的地区卫生公共品的供给越少。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夏策敏
有关财政分权对公共品供给影响的研究,基于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制度特征,以及不同公共品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关系,得出地方政府偏好基础设施类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而轻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非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现实中,地方政府官员行为目标的差异、地方政府扩张预算外收入的策略性行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支出竞争、行政管理支出的扩张、腐败等因素都影响公共品的供给。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公共品 官员晋升锦标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海涛 师玉朋
立足于"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治理结构,从纵向妥协和制度创新、横向策略性博弈双维度,剖析基层政府在经济发展和雾霾治理双重任务中与省级政府、中央政府以及周边同级政府间的策略互动特征。双重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表明,纵向财政不平衡诱发的妥协与制度创新会扭曲基层政府的努力函数和选择偏好,激励基层政府通过隐匿方式创造预算外收入,强化对经济生产活动的努力,导致EKC曲线上移。横向策略性博弈行为下的税收竞争模型表明,基层政府向排污企业收取租金共谋私利,为吸引生产要素,相邻省份在空气质量执行标准上存在"逐底竞争"现象。因此,雾霾治理要以推进环境财税体制改革为核心,改变属地治理模式,强化财政透明法治、官员终身问责...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卢洪友 卢盛峰 陈思霞
基于一项多维度、多品种的中国大陆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指数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式财政分权"模式对省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自身并不是导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原因,适度的收入分权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有效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国式财政分权"模式所诱导的政府间投资竞争显著减弱了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并且这一负向效应超过了财政分权自身的直接正向效应。为了保障"民生性"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在现行财政分权模式下,需要重点改变传统单纯以GDP为重点的政绩考评模式,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加入社会福利指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吉富星 鲍曙光
基于县级面板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在考虑内生性基础上,统分结合地研究了中国式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体系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财政分权扩大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而转移支付则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但均等化效果不彰、政策引导效果较差。较为突出的是,不同地区、不同转移支付类型、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均等化调节效果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差异,地方政府支出偏好同时存在博弈与合作。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制度改革,重塑激励结构、行为模式,尤其重视教育、医疗等投入,全面提升人力资本。因而,当前应进一步完善激励相容的政府治理模式,构建效率与公平兼具的转移支付体系,并强化省级政府主体责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郑尚植
财政分权是否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公共经济学文献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理论上厘清财政分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从而真正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再分配政策失灵的根源,以公共支出结构作为门槛变量,通过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1995—2012年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从总体上,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基尼系数呈正相关,即分权程度每增加1个单位会导致基尼系数增加1.24个百分点。第二,财政分权对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非线性作用,即存在门槛效应,在不同的公共支出结构下影响效应明显不同。第三,公共支出结构的门槛效应并没有保持连续一致的积极影响,而是不稳定地分布在不同地区,并由西部地...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许煜 张栋梁 尚长风
本文首先指出国外关于财政分权对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在中国不适用,然后提出了中国的财政分权对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特有的作用机制,并且用协整检验方法实证的研究了1980-2005年间中国的财政分权对于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作用,得出财政分权改革以来中国式的财政分权在促进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通货膨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龚锋 雷欣
中国式财政分权并不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分权,而是一种"事实性分权"。选择单一维度的分权指标,无法准确衡量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程度。本文以1997-2007年中国的省级数据为样本,选取财政收入自治率、财政收入占比、财政支出自决率、财政支出占比、税收管理分权度、行政管理分权度6个指标,对中国式财政分权进行全景式评估;进而,运用基于Bootstrap的Shannon-Spearman测度方法,选择信息损失最小的组合指标作为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有效衡量指标;最后,应用财政分权衡量指标,检验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省级财政分权程度在样本期间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中国式财政分权整体上不利于地方经济增长,但不同维度的分权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相同。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森 彭田田
财政分权作为处理不同级次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安排,对财政资源配置方式与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中国式财政分权会通过外资竞争和创新偏好的中介效应而促进创新效率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2007年至2016年30个省的年度数据,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且通过外资竞争与创新偏好间接提高了创新效率,分地区检验发现上述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但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基于实证结论,本文认为中国要提高创新效率,应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的财政自主性,鼓励省级政府积极争取外资并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采取措施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督促中西部地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万里
中国式财政分权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体制保障。中国式财政分权属于"行政性一致同意"型分权模式,是中央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来自顶层的政治与财政激励以及官员自身的私人激励使地方政府具有发展经济的强劲动力,而"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缺失、法治基础薄弱、标尺竞争压力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变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未来的改革应从官员治理、制度设计、人民主权和监督机制四个方面着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肖建华
财政分权是促使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制度安排,实证发现,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区域上,我国财政保障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但无法判定这种能力的增强是来源于内在机制还是外在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行政管理体制也直接影响了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供给。我们应降低财政分权度、建立一套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机制,通过提高人口密度来提升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改善其供给质量。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社会性公共服务 人口密度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丁辉侠
本文利用省级样本地区1993-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分别为倒U型和正U型;地方官员的晋升环境越好,并不必然带来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分税制改革、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规模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而市场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表明,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不仅取决于公众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和支出偏好。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制度安排 公共服务 激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