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39)
2023(13447)
2022(11406)
2021(10763)
2020(8911)
2019(21192)
2018(20629)
2017(39421)
2016(21212)
2015(24516)
2014(24420)
2013(24656)
2012(23378)
2011(21249)
2010(21683)
2009(20044)
2008(20400)
2007(18176)
2006(16162)
2005(14980)
作者
(61029)
(50837)
(50692)
(48767)
(32348)
(24317)
(23306)
(19802)
(19317)
(18405)
(17505)
(16913)
(16467)
(16253)
(16058)
(15791)
(15143)
(15081)
(14668)
(14602)
(12983)
(12555)
(12339)
(11633)
(11602)
(11522)
(11317)
(11281)
(10263)
(10175)
学科
(97411)
经济(97321)
管理(57361)
(55390)
(42726)
企业(42726)
方法(38091)
数学(33356)
数学方法(33056)
中国(32674)
(31636)
(27700)
地方(24349)
(20580)
贸易(20562)
业经(20468)
(19957)
(19928)
农业(18024)
(17766)
(17060)
银行(17032)
(16353)
(16124)
金融(16122)
(15164)
财务(15119)
财务管理(15064)
企业财务(14252)
(14044)
机构
大学(305982)
学院(305395)
(135471)
经济(132789)
研究(112921)
管理(111439)
理学(93904)
理学院(92776)
管理学(91311)
管理学院(90723)
中国(88219)
(68649)
(66943)
科学(65187)
(58018)
研究所(51835)
中心(50625)
财经(50486)
(49942)
(47454)
(45668)
北京(43847)
经济学(43107)
(41632)
师范(41301)
业大(40804)
(39947)
农业(38843)
经济学院(38813)
(37344)
基金
项目(190158)
科学(148755)
研究(144131)
基金(136124)
(117653)
国家(116667)
科学基金(98490)
社会(91605)
社会科(86810)
社会科学(86783)
(73165)
基金项目(70973)
教育(66620)
(61880)
自然(59557)
编号(59244)
自然科(58163)
自然科学(58145)
自然科学基金(57081)
资助(56612)
成果(50280)
(45259)
重点(43693)
(43453)
课题(42167)
(39410)
国家社会(38393)
发展(37779)
教育部(37422)
(37356)
期刊
(157898)
经济(157898)
研究(101844)
中国(70304)
(56343)
(46684)
学报(44189)
管理(41762)
科学(41517)
教育(38150)
大学(33974)
(32320)
金融(32320)
农业(31626)
学学(31275)
经济研究(27334)
技术(27296)
财经(25894)
业经(24752)
(22421)
问题(20953)
(19228)
(18362)
国际(16784)
世界(16682)
技术经济(15726)
图书(14885)
统计(14342)
商业(14299)
(13949)
共检索到488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万里  
中国式财政分权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体制保障。中国式财政分权属于"行政性一致同意"型分权模式,是中央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来自顶层的政治与财政激励以及官员自身的私人激励使地方政府具有发展经济的强劲动力,而"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缺失、法治基础薄弱、标尺竞争压力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变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未来的改革应从官员治理、制度设计、人民主权和监督机制四个方面着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万里  李齐云  张晓雯  
中国式财政分权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体制根源。政治激励扭曲引致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异化,使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而劳动报酬下降;财政激励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收入差距的强化机制;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的叠加,使中国收入差距处于循环累积状态,陷入不断僵化的失衡陷阱。因此,解决中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矫正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同时,中央政府应该上划由现行地方政府承担的关系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实现事权"归位",以提高政府支出的公共性和公平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万里  李齐云  
科学界定财政分权取决于横向(即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公共品供给职能分工)和纵向(即中央-地方关系架构下的责权配置)两个维度相关变量的交互影响。由于中国式财政分权导致政府供给公共品结构偏差,难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财政分权又是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载体,优化财政分权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水平,所以,财政分权改革意义重大。因此,应按照横向维度为先、纵向维度为次的财政分权逻辑思路,拓展和深化财政分权的外延与内涵,从而提出了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的总体构想与政策选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傅勇  
地方政府行为的模式决定大国的分权绩效。本文在同一个框架下考察增长型地方政府的形成机制,并探讨了与此伴随的扭曲成本。本文发现,中央政府以政绩考核为核心的政治激励将地方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到增长而不是租金上,有效的财政激励保证了地方政府能稳定地分享增长果实;同时,对外资的竞争使得地方政府不能囿于本地既得利益。本文证明了为增长而竞争是财政支出结构扭曲的激励来源:降低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增加对公共物品的投入将提升社会福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安苑  
考虑人口流动性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的转移效应,建立了一个以财政分权为核心,包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区域居民三方互动的完整框架,解释了财政分权下我国整体投资格局呈现重物质资本而轻人力资本,并且落后地区更倾向于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特征的原因。首先构建了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政治域中的博弈,然后构建了一个封闭的区域模型分析了组织域中的博弈,基于二者分离解释的不足,进一步对组织域和政治域进行了关联分析。这种比较制度分析框架下基于域之间关联作用的分析表明,以上现象的出现是财政分权下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相互矛盾的结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万里  戎姝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式财政分权,重点围绕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首先,结合当前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基本事实,勾勒和总结中国式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并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与公共品供给偏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构建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框架;其次,对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主要来源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统计分解,找到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再次,以中国式财政分权有关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检验政府教育支出偏向城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后,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叙果  张广婷  沈红波  
本文针对我国当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面,深入剖析地方政府偏好于大量建立地方债务融资平台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逻辑等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式财政分权并不是影响地方政府建立融资平台进行大量负债的全部激励,而政府的"经济参与人"和"政治参与人"的双重角色以及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软预算约束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负债的重要原因。在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银行软预算约束的共同作用下,促使了地方政府倾向于大量建立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借贷。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秋石  张敬来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文竹  金涛  
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尝试解释中国经济的近中期增长模式。在考虑“土地财政”作用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两期世代交叠(OLG)模型说明基本原理,随后将两期模型扩展到多期OLG模型,进行参数校准和模型求解。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将通过“土地财政”机制获得的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企业部门资本重新配置、均衡条件重构,推动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对占比的稳定均衡。在这一机制下,GDP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但增速逐渐下降;资本的总体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优化速度出现下降,民营企业占比先增后稳。多期模型较好地刻画了我国1998—2017年期间经济结构变化趋势以及储蓄率、投资率、对外投资与外汇储备等宏观指标。随着“土地财政”作用的进一步弱化,持续推动技术进步、深化国企改革、深化金融改革等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贵民  
财政收入流失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博弈论提出一个财政收入流失的模型。通过这个博弈模型分析我国财政收入流失的原因,得出结论:为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降低财政风险,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减少制度的不确定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宇  惠宁  
协同治理理论发端于西方,植根于西方的一套理论谱系和实践基础。为了避免陷入"拿来主义"的窠臼,本文对协同理论、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三者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界定;现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具备西方协同治理模式运行的基础,试图在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下,勾绘出现代财政的基本特征:社会共同需要和集体决策是现代财政的基础,现代财政的治理主体日趋多元化,现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永友  
实现需求结构再平衡,推动经济均衡稳定增长,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政府宏观调控一直着力追求的目标,但10多年过去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需求结构失衡依然在不断加剧。本文试图从财政角度对其中原因进行探析,通过对中国财政分权策略、财政制度安排以及财政政策失衡的深入分析,文章认为,分权策略扭曲了政府财政支出意愿,造成非经济型公共品供给不足,以流转税为主的财政收入制度则强化了政府执政偏向,造成财政资源分配偏重于税收贡献大的企业,从而使财政支出公共性进一步丧失,由于受工具性和居民消费倾向的双重约束,中国财政政策不得不更多依赖投资支出,从而出现财政政策失衡与需求结构失衡的循环累积。三者叠加效应就是...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瑞辉  廖涵  
本文结合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和经济转型的制度背景,构建纳入所有制异质与官员激励的产能过剩成因DSGE框架,基于DSGE稳态进行扩展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产能过剩因过剩劳动力和出口需求而越发严重:过剩劳动力为扩产企业提供实际工资不变的劳动,出口需求则为官员激励下的居民消费挤出提供销路;官员激励下的土地财政与公共职能缺位,导致居民储蓄增加,为扩产企业提供资金来源;地方政府的补贴式竞争也为企业提供扩产资金。然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外部经济危机下的出口萎缩,表明产能过剩的有利环境正在发生改变,需要把经济资源从产能过剩行业导出,优化资源配置。而这需要以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带动居民消费,从而化解过剩产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袁国良  
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财政问题时,主要围绕税收和支出对个人、家庭、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政府间事权、财权的划分,转移支付问题的处理等等这样一些问题来进行的。这些问题都表现为具体的财政政策、财政制度,以及它们各自的效应。相对而言,对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制订过程的研究则相当缺乏。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雍君  
当代财政理论与实践窘境的根本源头之一,可追溯到对制约财政过程的制度环境缺失适当的理解与建构。这些制度环境的总和可被概念化为财政场域(fiscal field),即公共财政活动在其中得以展开的制度性公共空间。本文鉴别了六个最重要的财政场域:财政分离、课税强制、共同资源池、财政授权、财政受托责任与竞争安排,以及财政赋权。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分析框架涵盖财政场域的四个层次——分析功能、清单与属性、作用机制和救济路径。由此形成的公共财政的过程理论作为智识财政学的基石,专注于合理预见那些由制度安排引起的非意愿后果。财政改革不应只是刻意追求意欲结果,更应致力于构建预见性强的制度安排以使非意愿后果能被合理预见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