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35)
2023(17497)
2022(14138)
2021(13323)
2020(11235)
2019(25581)
2018(25148)
2017(48086)
2016(24983)
2015(28016)
2014(27497)
2013(27081)
2012(24177)
2011(21401)
2010(21364)
2009(20114)
2008(19059)
2007(16641)
2006(14387)
2005(13332)
作者
(66740)
(55571)
(55209)
(52721)
(35366)
(26335)
(25216)
(21520)
(21425)
(19706)
(18948)
(18780)
(17627)
(17364)
(17338)
(17071)
(16621)
(16063)
(15988)
(15718)
(13594)
(13460)
(13329)
(12760)
(12545)
(12484)
(12314)
(12132)
(10942)
(10936)
学科
(108136)
经济(108015)
(95080)
(84738)
企业(84738)
管理(83118)
方法(48072)
数学(39374)
数学方法(38949)
中国(35110)
业经(33689)
(33426)
(33034)
(28532)
金融(28530)
(26488)
银行(26478)
(25573)
(24010)
财务(23949)
财务管理(23918)
(23768)
农业(23686)
企业财务(22697)
(20820)
贸易(20798)
(20357)
技术(20202)
理论(19585)
地方(19493)
机构
学院(348473)
大学(343222)
(154581)
经济(151930)
管理(141141)
理学(120950)
理学院(119873)
管理学(118150)
管理学院(117516)
研究(110082)
中国(94859)
(72134)
(71114)
科学(61009)
财经(57720)
中心(53451)
(52704)
(52165)
(51031)
(50740)
经济学(48644)
研究所(46853)
业大(45402)
北京(44716)
经济学院(44036)
财经大学(42977)
(40719)
(40530)
师范(40267)
(39795)
基金
项目(230013)
科学(184605)
研究(173076)
基金(170630)
(146316)
国家(145070)
科学基金(127807)
社会(113972)
社会科(108345)
社会科学(108320)
基金项目(89751)
(88157)
自然(80141)
教育(79465)
自然科(78304)
自然科学(78283)
自然科学基金(76954)
(73086)
资助(69083)
编号(69040)
成果(54474)
(52064)
重点(51311)
(50966)
(49930)
国家社会(48551)
创新(47069)
课题(46854)
教育部(45883)
(44946)
期刊
(167793)
经济(167793)
研究(103115)
中国(67252)
(59404)
管理(58861)
(47772)
(45346)
金融(45346)
科学(45192)
学报(43280)
大学(35645)
技术(35076)
学学(33782)
农业(32554)
教育(32343)
财经(29473)
业经(28398)
经济研究(27755)
(25491)
问题(21845)
(20157)
技术经济(19046)
(18610)
世界(17958)
国际(16813)
财会(16800)
现代(16774)
商业(16090)
统计(15733)
共检索到5231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杜勇  邓旭  
本文聚焦于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背景下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问题,将分批次放开融资融券限制作为准自然实验,构造双重差分模型,探究融资融券机制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融资融券机制的实施总体上会显著地促进企业金融化。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源于实际交易中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机制。虽然融券机制对企业金融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融资交易与融券交易高度不对称的情形下,活跃的融资交易加剧了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短期投机套利行为。金融资产与经营资产的收益率差距和股价下跌风险是企业调整投资策略的两个关键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只存在于管理层持股和机构持股比例较高、产品市场竞争较弱和处于牛市行情等情形中。本文有助于理解中国式融资融券的经济后果,也从制度环境层面为厘清非金融企业"脱实向虚"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权小锋  尹洪英  
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以我国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分步扩容为自然实验事件,系统考察了卖空机制对公司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价值机理。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的创新投入,却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创新产出,表明融资融券制度具有"创新激励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公司的创新效率。其次,融资融券制度的"创新激励效应"在信息不透明公司、低管理层权力公司及垄断程度强行业表现地更加显著。最后,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能够通过创新渠道产生滞后的"价值提升效应"。本文结论总体证实,中国式卖空机制(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符合"约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权小锋  尹洪英  
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以我国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分步扩容为自然实验事件,系统考察了卖空机制对公司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价值机理。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显著影响公司的创新投入,却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创新产出,表明融资融券制度具有"创新激励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公司的创新效率。其次,融资融券制度的"创新激励效应"在信息不透明公司、低管理层权力公司及垄断程度强行业表现地更加显著。最后,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能够通过创新渠道产生滞后的"价值提升效应"。本文结论总体证实,中国式卖空机制(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符合"约束假说"而非"压力假说",卖空机制具有显著的创新激励效应和价值提升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文晶  王明伟  叶建华  
基于我国2007—2016年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卖空机制的引入对于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卖空机制可以显著抑制公司过度投资。分批次检验显示,卖空的抑制作用逐批递减,且卖空规模对过度投资无显著影响,说明卖空主要发挥事前威慑而非事后惩罚作用。此外,卖空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更加显著。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卖空主要通过降低管理层过度自信影响公司投资,且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时效果更加显著。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温博慧  徐佳翔  刘玉康  
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检验融资融券渐进扩容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伴随扩容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已由加剧逐步转变为缓解。在融资融券缓解股价崩盘风险的过程中,市场定价效率和企业金融化具有并行中介效应。融资交易促进企业金融化缓解崩盘风险的个体中介效应大于其降低股票定价效率加剧崩盘风险的个体中介效应;融券交易提高股票定价效率缓解崩盘风险的个体中介效应大于其抑制企业金融化加剧崩盘风险的个体中介效应。相对于深沪主板,融资融券对原中小板和创业板股价崩盘风险的缓解作用更强。融资交易对股价崩盘风险的缓解作用在机构持股比例较低和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中更显著;而融券交易则相反。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熊家财  郭雪静  胡琛  
以融资融券试点与扩容作为卖空限制减少的外生事件,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全面研究卖空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控制组公司,允许卖空公司的避税程度更低,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以及法律环境较差地区的公司,卖空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源于卖空层面的避税活动与企业未来价值显著负相关,表明企业避税活动会加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并降低企业价值。在考虑其他可能解释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朱焱  王玉丹  
卖空机制的引入加剧了上市企业财富缩水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动态博弈的视角下,企业有动机通过调整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来应对卖空机制带来的风险。本文以2008-2017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企业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中国融券卖空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1)试点企业在卖空压力下既可能基于价值保护动机减少社会责任活动,又可能基于负面事件预防动机增加社会责任活动,而后者占据主导作用。(2)试点企业在卖空压力下会如何调整社会责任投资取决于代理成本的大小,故其本质是代理冲突的产物。(3)试点企业在卖空机制影响下增加社会责任活动的行为降低了股价对负面信息的反应速度,进而削弱了卖空机制的治理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学峰   蔡新怡  
2010年中国证监会将卖空机制引入资本市场。那么,卖空机制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呢?本文以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期DID模型考察了卖空机制对企业研发操纵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机制能有效抑制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机制分析发现,卖空机制能能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降低企业内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可抑制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异质性分析发现,卖空机制对企业研发操纵的抑制作用在竞争程度高行业中的企业、法治化程度低地区的企业、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中更显著。经济后果分析发现,由于卖空机制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因此卖空机制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研发操纵行为的治理力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泽宇  齐保垒  
基于融资融券制度的准自然实验,以2008—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融资融券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通过治理机制和信息机制能显著提升标的公司的社会责任绩效;卖空机制对融资融券标的公司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在管理层持股比例高和媒体关注度低的公司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融券制度显著能提升标的公司的社会责任绩效,但融资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飞  
通过实证检验融资融券制度对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影响,发现与没有进入试点的上市公司相比,融资融券试点公司的金融化水平显著上升,且融资融券对企业金融化的效应在非国有和区域市场化进程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是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约束和被收购的威胁等因素促使企业更多地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需要反思融资融券制度的缺陷,保障股票卖空机制发挥治理效应,激励企业专注于实体经济。同时,合理规范我国金融体系,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出台反恶意收购的监管政策,有效化解融资融券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陈艳利   刘亚   蒋琪  
资本市场交易制度与公司治理有机联动对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中国融资融券标的分步扩容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融资融券外部监管对公司内部研发操纵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融资融券这一资本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举措显著抑制了公司研发操纵,且该抑制效应在非国有、融资约束更高、内部控制质量更低及分析师关注度更低的公司中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融资融券制度通过信息传递效应与注意力集聚效应对研发操纵产生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利  田甜  吴玉梅  谢家智  
本文从外部市场化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治理两个视角,以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国资本市场2010年放松卖空管制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卖空机制对上市公司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卖空机制的引入显著降低了卖空标的企业的违约风险,同时内部控制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并发挥中介效应抑制了企业债务违约。结果表明,卖空机制对企业具有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双重治理效应”,且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治理效应随着卖空机制实施的时间推移越来越显著。进一步研究显示,卖空机制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治理效果受公司个体特征的调节影响,表现为融资约束程度高和现金流波动大的公司,卖空机制降低违约风险的治理效应更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卖空机制通过结合内部控制发挥双重治理效应降低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为监管机构和企业防范债务违约事件提供了参考借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顾乃康  周艳利  
本文从卖空的事前威慑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卖空机制的引入对企业融资行为及其决策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我国证券市场实施融资融券制度所带来的准自然实验研究机会,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卖空机制的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新增外部融资以及财务杠杆的影响程度。本文发现,与不允许卖空的企业相比,允许卖空的企业其新增的外部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以及外部融资总额均显著减少了,且新增债务融资的减少程度要比新增外部权益融资的减少程度更大,并引起了财务杠杆的下降。这些结果在那些内部治理水平较差或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企业中得到了进一步地体现。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卖空机制的引入时间不长且实际的卖空交易量也很小,但卖空机制作为一种来自外部的治理机制正在发挥着事前的威慑作用,并通过弥补内部治理水平的不足而规制着企业的融资行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顾乃康  周艳利  
本文从卖空的事前威慑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卖空机制的引入对企业融资行为及其决策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我国证券市场实施融资融券制度所带来的准自然实验研究机会,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卖空机制的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新增外部融资以及财务杠杆的影响程度。本文发现,与不允许卖空的企业相比,允许卖空的企业其新增的外部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以及外部融资总额均显著减少了,且新增债务融资的减少程度要比新增外部权益融资的减少程度更大,并引起了财务杠杆的下降。这些结果在那些内部治理水平较差或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企业中得到了进一步地体现。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湛  刘波  
基于融资融券标的扩容视角,本文深度挖掘了历次两融标的扩容的结构演变及对A股市场整体影响。结果表明,两融扩容标的由侧重主板蓝筹标的向稳主板蓝筹标的、倾向中小板与创业板高成长标的过渡,历次扩容短期内对两融业务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并非促进市场行情持续或反转的有效工具。结构演变方面,通信、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与传媒等行业在近三次两融标的扩容中,呈"J"形反弹;银行、钢铁和非银金融的两融标的占比超85%,后续扩容有限;相对交通运输、采掘、有色金属与房地产等行业而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与政策支持下,通信、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与传媒等行业标的扩容具有更强的政策与环境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