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28)
2023(16887)
2022(14309)
2021(13763)
2020(11272)
2019(26373)
2018(26393)
2017(49253)
2016(27811)
2015(31958)
2014(32247)
2013(31153)
2012(28707)
2011(25945)
2010(26368)
2009(23700)
2008(23429)
2007(20659)
2006(18458)
2005(16861)
作者
(79885)
(66176)
(65787)
(63002)
(42381)
(31583)
(29847)
(26007)
(25493)
(23831)
(22711)
(22623)
(21210)
(21165)
(20734)
(20551)
(19705)
(19603)
(19119)
(19022)
(16917)
(16451)
(15966)
(15174)
(14842)
(14821)
(14685)
(14614)
(13339)
(13244)
学科
(104067)
经济(103936)
管理(72031)
(68256)
(55138)
企业(55138)
方法(44182)
数学(37694)
数学方法(37162)
中国(35934)
(30745)
(26566)
(25320)
教育(24346)
业经(24170)
(21873)
理论(21130)
(20781)
贸易(20769)
(20208)
地方(20186)
农业(20028)
(16986)
银行(16932)
(16741)
技术(16509)
(16156)
(15726)
金融(15723)
(15678)
机构
大学(395066)
学院(388932)
(150161)
经济(146582)
管理(144035)
研究(141013)
理学(123320)
理学院(121758)
管理学(119430)
管理学院(118709)
中国(102375)
科学(87816)
(87742)
(72695)
(69187)
研究所(66363)
(63404)
中心(61856)
(61153)
师范(60658)
(58827)
北京(57003)
业大(56299)
财经(54948)
(50786)
(50027)
师范大学(49620)
农业(49459)
(47210)
经济学(45358)
基金
项目(259226)
科学(203918)
研究(194297)
基金(185144)
(162343)
国家(160906)
科学基金(135732)
社会(119229)
社会科(112520)
社会科学(112488)
(99865)
基金项目(97393)
教育(94435)
自然(87239)
(87136)
自然科(85203)
自然科学(85179)
自然科学基金(83640)
编号(80702)
资助(76211)
成果(69247)
重点(60126)
课题(58806)
(58806)
(56410)
(53291)
教育部(50433)
创新(49597)
科研(49186)
大学(48935)
期刊
(169811)
经济(169811)
研究(125875)
中国(85493)
教育(70945)
学报(63002)
科学(58516)
(58411)
管理(53052)
(50982)
大学(48059)
学学(43701)
农业(40614)
技术(35749)
(32759)
金融(32759)
经济研究(26853)
财经(26851)
业经(26238)
(23058)
问题(22118)
图书(22102)
(21876)
(18277)
(18088)
职业(18026)
科技(17729)
理论(17686)
(17528)
论坛(17528)
共检索到591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曹镇玺  
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了理解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情境,国家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不同目标,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厘清中国式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式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是研究生教育扎根并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实践,表现为研究生教育组织与制度逐渐嵌入社会结构并不断优化调整的动态演变过程,既有“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又有“中国式”的本土性格。人的现代化、知识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是中国式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四者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互动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当前中国式研究生教育现代化面向2035年,其目标达成需要具备学科布局优化、价值属性彰显、治理特点形成和世界意义显现四个特征。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孙杰远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重大论题正式提出和中国教育现代化在新时代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新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的起点必然是厘清其理论性质、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和实践逻辑等基本问题。理论性质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映射,是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成就的理论判断,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在基本内涵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世界教育现代化共性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特性,是满足巨大规模人口教育需求、赋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教育现代化。在本质要求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充满教育民主性、创造人类教育文明新形态的教育现代化。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人民需求为逻辑起点,以教育评价为实践导向,以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为支撑,以五育融合为实践方式,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实践新样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浩斌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来源于"刺激-回应"的历史实践。具体而言,基于中国传统的价值理性的自觉乡土想象与基于西方工具理性的自为物化幻影之间的矛盾关联和价值张力,构成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一基本问题决定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多重模式化特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中彦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经过了“模仿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奠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历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曲折、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规模、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五个发展阶段。根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渐进式、持续性、内生型的现代化。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以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为标准,呈现出“四个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时代特征,即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的现代化、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现代化、适应与引领相统一的现代化以及协同与开放相统一的现代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常明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实现步骤、战略重点等的认识愈发深入。我们党始终践行根本宗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从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历程来看,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凸显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坤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战略布局,以"两步走"作为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刻扎根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实践,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构成了其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广大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形而上学特征,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严宇珺  龚晓莺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要素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劳动过程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数字”特征,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生态文明基础,使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强势推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将立足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特征,构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化引领发展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美   刘亚芬  
以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样本,借助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有效促进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水平提升,该结论经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呈现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梯度分布格局。数字经济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市场化程度与政府效率的门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后,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逐渐增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未来,我国需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助力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美   刘亚芬  
以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样本,借助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有效促进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水平提升,该结论经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呈现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梯度分布格局。数字经济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市场化程度与政府效率的门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后,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逐渐增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未来,我国需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助力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平  叶静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64"中国式现代化"现在已成为理论界和媒体的高频词,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贵阳  王思博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其中含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据此,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从而丰富并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内涵。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于安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是蕴含其中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起步探索、快速发展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从其属性特征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特色之路、正确处理继承性与发展性关系的拓新之路、正确处理长期性与阶段性关系的递进之路、正确处理自主性与借鉴性关系的开放之路。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能够走得通、走得好的正确道路,其路径指向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先进政党领导、人民利益至上、立足中国国情等。不断坚持和继承以上有益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越走越宽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贵阳  王思博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其中含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据此,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从而丰富并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内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梁   许铁敏   徐广才  
[目的]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形态和必然趋势。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理解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提出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战略考量,综合运用历史、实证等研究方法,在明确城乡融合的重要意义、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基础上,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结果]我国城镇化走过70多年历程,工农城乡关系深刻演进,总体上经历了城乡分治、城乡渗透、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等发展阶段,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功能形态融为一体、产业结构日益趋同、现代要素双向流动、发展差距持续缩小等方面基本特征。[结论]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大局,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谋划,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功能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社会融合。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涂圣伟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有别于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时空背景、价值目标和实现路径。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制度适变性演化、技术创新扩散和渐进式市场化转型,一直发挥着主动力作用,但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作用形式。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面临多重目标兼容难度上升、激励边际效应减弱、城乡要素资源结构性错配、外部冲击影响加深等挑战,需守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统”与“分”、开放发展与产业安全等重大关系,推进制度成熟化定型化、要素配置市场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三次产业融合化、农业发展数字化,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