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35)
- 2023(8692)
- 2022(6937)
- 2021(6557)
- 2020(5153)
- 2019(11857)
- 2018(11805)
- 2017(22437)
- 2016(11972)
- 2015(14027)
- 2014(13795)
- 2013(13379)
- 2012(11996)
- 2011(10865)
- 2010(10796)
- 2009(9946)
- 2008(9811)
- 2007(8472)
- 2006(7661)
- 2005(7272)
- 学科
- 济(53045)
- 经济(52991)
- 管理(29362)
- 业(28344)
- 企(20645)
- 企业(20645)
- 中国(20069)
- 方法(19145)
- 数学(16838)
- 数学方法(16727)
- 农(16301)
- 业经(12612)
- 贸(12562)
- 贸易(12551)
- 易(12307)
- 农业(10575)
- 制(10507)
- 财(9877)
- 地方(9786)
- 发(9115)
- 学(9063)
- 银(8744)
- 银行(8736)
- 融(8650)
- 金融(8649)
- 行(8480)
- 体(7809)
- 理论(7537)
- 发展(7415)
- 展(7404)
- 机构
- 大学(170483)
- 学院(169966)
- 济(77629)
- 经济(76373)
- 研究(64279)
- 管理(59623)
- 中国(50608)
- 理学(50541)
- 理学院(49922)
- 管理学(49160)
- 管理学院(48868)
- 京(37298)
- 科学(36519)
- 财(33258)
- 所(32122)
- 研究所(29227)
- 中心(27693)
- 财经(26772)
- 农(26076)
- 经济学(25846)
- 经(24663)
- 北京(24312)
- 江(23979)
- 范(23420)
- 经济学院(23260)
- 师范(23239)
- 院(23139)
- 业大(21735)
- 农业(20319)
- 财经大学(19905)
- 基金
- 项目(111104)
- 科学(88131)
- 研究(83888)
- 基金(81667)
- 家(71728)
- 国家(71206)
- 科学基金(60178)
- 社会(55564)
- 社会科(52770)
- 社会科学(52755)
- 基金项目(42138)
- 省(40318)
- 教育(38418)
- 自然(35809)
- 自然科(35045)
- 自然科学(35038)
- 划(34931)
- 自然科学基金(34449)
- 资助(33058)
- 编号(32967)
- 成果(27430)
- 重点(25827)
- 部(25714)
- 发(25312)
- 国家社会(24625)
- 中国(24174)
- 课题(23910)
- 创(22887)
- 教育部(22249)
- 创新(21665)
共检索到261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大晋 吴旭辉 杨亚琼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文章首先从经济繁荣、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生态文明、平安和谐五个维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熵值法对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测算,最后用Dagum基尼系数、马尔科夫链、收敛模型对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长期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在各区域不断提升,且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区域差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在中西部地区缩小,而在东部地区逐渐扩大,其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从转移的时空规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等级转移具有稳定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地理背景在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且呈现向高值集中的趋势。从收敛性来看,仅在中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但是收敛性不强,而在全国及三大地区均存在β收敛,但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献雨
文章首先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值法对2013—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最后通过变异系数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σ收敛性,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中国式现代化是否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从而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时空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省域层面,各省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不断上升,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和福建7个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高。在区域层面,东部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南方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于北方地区;粤港澳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于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在分项指标层面,人口发展、共享富裕和绿色发展维度有优势,物质富裕、精神文明和开放包容维度是短板。在时空收敛方面,省域中国式现代化存在σ收敛、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特征。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熵值法 时空收敛
[期刊] 改革
[作者]
田野 倪红福 王文斌
发达国家在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无不经历了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的转变过程。考察典型发达经济体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贸易结构、人口结构、技术结构的演变特征,总结经济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经济结构演变规律,并从经济结构变化视角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经验启示。研究发现: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呈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体系日益服务化,消费主导内需结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全球价值链贸易成为主体,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水平不断提高等七大规律。现阶段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但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消费比重较低、服务业发展仍不充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突出、收入差距处于高位、人口负增长和“未富先老”老龄化、本土化自主创新乏力和前沿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等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当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构建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夯实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基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机遇,实现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相互促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持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结构 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江 郭子昂
立足于党的二十大的指导思想,文章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方法测度了2007—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维度的现代化综合水平,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推进历程与实现情况,结果显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在2007—2021年得到了稳步提升,仅有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水平略低于2019年。进一步地,中国的人口特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避免且必须重视的问题,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关联效应并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人口特征问题,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相关关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肖磊 唐晓勇 胡俊超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遵循经济现代化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动的实践诉求和独特的民族特性。它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对世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而且提供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新探索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巨大精神价值。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征程是以新发展阶段为历史方位、以新发展理念为战略引领、以新发展格局为路径选择、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核心内容、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以“新两步走”为战略部署的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伟大事业,将为创造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更大世界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鹤 张桂文 曾伏
文章基于“五个现代化”的特征内涵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了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揭示了其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及区域与时期异质性。研究表明:(1)样本观测期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增长趋势明显,增速放缓,呈“东高、西低、中塌陷”的区域分布格局;(2)在全国层面,财政支出、财政分权、信息化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均能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财政分权水平的提高正向调节了财政支出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区域及时期异质性分析表明,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与显著性呈“东强西弱”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目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解读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从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城乡融合治理和基层组织治理5个维度构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收敛性。[方法]运用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和TOPSIS评价模型,选取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测度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并借助Kernel密度、空间Markov链和动态空间模型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空分布动态与演变趋势。[结果](1)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稳步上升,2020年略有下降;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态势;(2)Kernel密度曲线呈右移趋势,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保持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较高,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较小;(3)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及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不同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β收敛速度具有差异性。[结论]最后,提出加快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加强区域互动,缩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差异,制定有梯度的区域乡村治理政策的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魏婕 杜欣娱 任保平
当前,中国的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应着力于支撑和促进产业现代化。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公共服务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包含28个基础指标的产业基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2003—2017年中国277个样本地级市的产业基础能力指数,并进一步运用核密度估计法、莫兰指数、σ收敛性检验等方法分析样本整体、三大地带、六大区域和六个城市群产业基础能力的时序演变、分布动态、空间相关性及收敛性,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全国及各地区的产业基础能力明显提高,但分布特征各异;各省份产业基础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大部分省份属于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产业基础能力及扩散带推动效应有待提高;总体上看各城市间产业基础能力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逐渐扩大,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发散性趋于弱化(或趋于收敛),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发散性趋于强化。因此,不仅要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公共服务能力,还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缓解地区间产业基础能力差异扩大的趋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进而有效推动产业现代化。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石桥 胡欣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上,分析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审计现代化是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目标、审计业务、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这些方面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十二个方面做出了战略性规划,这些方面都涉及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国家利益、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审计可以对这些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使这些领域的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晓磊 赵磊
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强调,必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特征,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维持人口数量的巨大规模;中国人口负增长是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必然结果,激励生育的政策效应之所以呈现递减趋势,根本原因在于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安排;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等价于生产力的提高,对人口增速下降作出简单的负面评价并不可取;担忧人口红利消失会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老龄”以及“老龄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应当辩证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效应;中国式现代化若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将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才红利。如果仍然沿用传统思维方式来看待人口格局,就会忽略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错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历史机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峰 周慧珍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内涵,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安排。基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我们认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在整体上反映社会总资本高效顺畅运动的系统性要求,要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市场和产业体系、共同富裕以及供求双侧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并最终统一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上来。这从生产力、经济体系、奋斗方向、实践路径和核心力量等维度合力支撑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昊 张俊飚 王志娜
[目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动态的过程,衡量不同时期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及其收敛特征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首先基于熵权法,借助2003—2020年中国30个地区(除西藏、澳门、台湾、香港)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在内的8大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其次,借助非线性时变因子俱乐部检验法,识别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收敛组;最后,应用ordered logit和ordered probit模型检验俱乐部的成因。[结果]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距明显;30个地区收敛于4个俱乐部,其中北京、上海、黑龙江3个地区收敛于高水平俱乐部、21个地区收敛于中高水平俱乐部、云南和重庆收敛于中等水平俱乐部、山西、甘肃、贵州和青海收敛于低水平俱乐部;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水平和农业保险对俱乐部融合具有促进作用。[结论]因此,低水平俱乐部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农业保险等路径实现向高水平俱乐部的趋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丽娟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份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此,应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胜利 万政
当前,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影响机制,利用2011—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测度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在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就作用机制而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韧性是数字经济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3个重要渠道。(3)空间溢出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不仅会促进本地区现代化水平提升,也会对周边地区现代化水平提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4)在区域异质性上,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现代化水平的积极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曦
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系数法、线性加权法度量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及各维度表现均呈上升态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环境、地区环境容忍度、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强度、政府调控力度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应协同高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金融支持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