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22)
- 2023(9016)
- 2022(7074)
- 2021(6714)
- 2020(5318)
- 2019(12207)
- 2018(12037)
- 2017(23234)
- 2016(12240)
- 2015(14385)
- 2014(14260)
- 2013(13737)
- 2012(12362)
- 2011(11161)
- 2010(11043)
- 2009(10266)
- 2008(10249)
- 2007(9027)
- 2006(8252)
- 2005(7951)
- 学科
- 济(52048)
- 经济(51992)
- 管理(29251)
- 业(29070)
- 企(21827)
- 企业(21827)
- 中国(20544)
- 方法(19592)
- 数学(17154)
- 数学方法(17044)
- 银(16495)
- 银行(16489)
- 农(16168)
- 制(15862)
- 行(15588)
- 业经(12698)
- 贸(12408)
- 贸易(12395)
- 易(12178)
- 融(11302)
- 金融(11301)
- 农业(10381)
- 财(10171)
- 发(8994)
- 体(8947)
- 度(8946)
- 制度(8943)
- 地方(8773)
- 学(8437)
- 理论(8110)
- 机构
- 大学(172016)
- 学院(170772)
- 济(79295)
- 经济(77925)
- 研究(64044)
- 管理(61328)
- 中国(55849)
- 理学(51512)
- 理学院(50933)
- 管理学(50231)
- 管理学院(49915)
- 京(37581)
- 财(35760)
- 科学(34890)
- 所(31523)
- 中心(28750)
- 研究所(28605)
- 财经(28389)
- 农(27259)
- 经济学(26727)
- 经(26164)
- 江(24802)
- 北京(24520)
- 经济学院(24088)
- 院(22756)
- 范(22562)
- 师范(22361)
- 财经大学(21317)
- 农业(21312)
- 业大(20939)
- 基金
- 项目(109594)
- 科学(87011)
- 研究(83636)
- 基金(80953)
- 家(70600)
- 国家(70067)
- 科学基金(59479)
- 社会(55531)
- 社会科(52723)
- 社会科学(52708)
- 基金项目(41276)
- 省(39220)
- 教育(38691)
- 自然(34944)
- 自然科(34215)
- 自然科学(34207)
- 划(34046)
- 自然科学基金(33632)
- 资助(33217)
- 编号(33067)
- 成果(27710)
- 部(25770)
- 重点(25398)
- 发(24772)
- 国家社会(24748)
- 中国(24188)
- 课题(23641)
- 创(22931)
- 教育部(22593)
- 性(21691)
共检索到273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宝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走得通、依什么走得稳、靠什么走得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蕴涵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内在逻辑,即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独立自主、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统一战线、自我革命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价值立场、思想源泉、立足基点、发展方向、使命担当、精神动力、政治保障、重要法宝、鲜明品格。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马恩涛 任海平 李牧龙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要求财政有效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2023年预算报告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强各方面统筹,在保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赖珩瑗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过去,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回应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诉求中不断推进,围绕着“六个核心”——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绿色化,形成了“五个重要共识”——坚持以“大国小农”为基本农情,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为文化根脉,坚持以推进工农互动和城乡互动为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展望未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直面新的时代命题,要在继续推进“六个核心”和坚持“五个重要共识”的基础上,巩固成果、紧握机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旭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方案,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是在与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理论逻辑的相互促进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崭新实践,是对既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着坚守,现代化是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刻贯彻,运用唯物史观开辟的中国发展新道路,既是对唯物史观的全新证明,对唯物辩证法的全新运用;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具体表现为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因此,在理论上说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是我们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强四个自信的根本基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小泽 许彩慧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概括,统筹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多个领域之间实现统筹发展,包括人口规模与现代化、先富与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关系的梳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筹逻辑,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小泽 许彩慧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概括,统筹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多个领域之间实现统筹发展,包括人口规模与现代化、先富与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关系的梳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筹逻辑,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鲁明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远的文明意义,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文明实践中逐渐生成,具有文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文明的目标定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文明的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显出文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明新形态与既有的西方文明形态存在本质差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表现和文明路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唯物史观 文明新形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金富 郑锦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必然性。它是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是由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职能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中,既要根据我国历史传统和国家制度的特征进行历史性与制度性分析,又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从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松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经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现代化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即中国式现代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演进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要维护好保障好实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需要构建相应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股份制要在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基础上,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才有可能推进劳动者收入占有上的共同富裕以及财富占有上的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福林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理论擘画和全面部署,并确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内外经济互动是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此,首先,本文勾勒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交互发展的历程,尤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共生的关联性,并阐述了两者交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其次,对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与对外开放战略密切相关的若干重点议题展开探讨。最后,笔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思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陆宇正
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工作世界受科技、生产组织方式、工作关系等要素变化的影响,急需省思高技能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演进、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向。在实践演进上,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紧跟产业与市场需求步伐,适配区域经济促使专业产业耦合,并形成融合化育人目标,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在内在逻辑上,职业教育构建以人为本的技能人才培养政治观,完善响应经济社会需求的育人机制,凸显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全流程功效。在行动路向上,职业教育急需形成理性向度与人本主义兼具的技能人才观,构建科技元素与手段融汇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挖掘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职教文化内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朝
本文从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包括以人为本、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强化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及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随后,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如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甘健侯 杨超 周菊香
数字化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过程、理想样态及实践机制的三维统一。借由“赋能”这一作用方式的具体联结,“数字化”手段得以直接作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由此衍生出数字化赋能教育理念变革、教育体系深化、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适切和教育治理提升六个领域的实践事项。因循数字化手段透过效率生成逻辑、价值增进逻辑和动能培育逻辑而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生的良性有机耦合,数字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理想状态的实现,尤其需要树立“育人为本—赋能全员—人技协同”一体统筹的发展理念,打造“多样体系—新型方法—智慧环境”一体互促的发展模式,构建“管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能力”一体联动的治理体系,营造“基础设施—监管机制—评价体系”一体协同的教育环境。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树涛 鲍俊威
伴随第三轮技术革命的发展进程,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变革愈来愈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其重塑教育要素及关系,全方位影响教育方式、教育治理、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从而形成微观人与人、中观人与社会、宏观人与国家、宇观人与世界良好互动的教育新形态,推动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创生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数字化转型也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带来诸多潜在和现实风险,可能异化教育主体全面自由发展、危及教育伦理生活、模糊教育治理责任、引发文明发展藩篱。因此,在享受数字化转型为教育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数字逻辑与教育逻辑的对峙与抵牾,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限度与可能,以融合共生、伦理规约、公平负责、自主包容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新方向,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向新发展阶段。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全胜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三重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继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促进了生态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中国不断研发环保技术,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资金的管理,保障了生态经济发展;中国不断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绿色消费和供应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宣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加强科技与制度对生态经济的支撑,促进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