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92)
- 2023(17374)
- 2022(14297)
- 2021(13323)
- 2020(10843)
- 2019(24904)
- 2018(24447)
- 2017(46506)
- 2016(24793)
- 2015(28021)
- 2014(27835)
- 2013(27129)
- 2012(24718)
- 2011(22366)
- 2010(22153)
- 2009(20078)
- 2008(19595)
- 2007(16864)
- 2006(14945)
- 2005(13782)
- 学科
- 济(110094)
- 经济(109987)
- 管理(66426)
- 业(65732)
- 企(51447)
- 企业(51447)
- 方法(43522)
- 数学(37543)
- 数学方法(37069)
- 中国(35165)
- 农(31704)
- 业经(25931)
- 地方(25648)
- 财(23205)
- 贸(21385)
- 贸易(21368)
- 农业(21304)
- 易(20661)
- 学(20476)
- 制(19448)
- 银(17668)
- 银行(17641)
- 理论(17481)
- 融(17289)
- 金融(17286)
- 行(17079)
- 发(16707)
- 环境(16451)
- 技术(16300)
- 和(15932)
- 机构
- 学院(347953)
- 大学(347269)
- 济(150840)
- 经济(148045)
- 管理(132139)
- 研究(123119)
- 理学(113308)
- 理学院(112056)
- 管理学(110155)
- 管理学院(109506)
- 中国(94800)
- 京(74537)
- 科学(72340)
- 财(66987)
- 所(60831)
- 中心(55747)
- 农(55666)
- 研究所(55286)
- 财经(53347)
- 江(51340)
- 经(48761)
- 业大(48567)
- 经济学(47647)
- 北京(47371)
- 范(47136)
- 师范(46684)
- 院(44855)
- 农业(43132)
- 经济学院(42767)
- 州(41109)
- 基金
- 项目(233421)
- 科学(185349)
- 研究(173997)
- 基金(170074)
- 家(148600)
- 国家(147387)
- 科学基金(126622)
- 社会(112939)
- 社会科(107171)
- 社会科学(107148)
- 省(89627)
- 基金项目(88639)
- 教育(80041)
- 自然(78886)
- 自然科(77136)
- 自然科学(77118)
- 划(75982)
- 自然科学基金(75726)
- 编号(69692)
- 资助(69145)
- 成果(56314)
- 发(54901)
- 重点(53213)
- 部(52305)
- 创(49289)
- 课题(48785)
- 国家社会(48197)
- 创新(46186)
- 教育部(45357)
- 发展(44278)
- 期刊
- 济(167960)
- 经济(167960)
- 研究(106758)
- 中国(72597)
- 农(52259)
- 管理(51453)
- 学报(51111)
- 财(50369)
- 科学(49888)
- 教育(42497)
- 大学(40417)
- 学学(37779)
- 农业(36343)
- 融(33345)
- 金融(33345)
- 技术(32951)
- 经济研究(28200)
- 业经(27930)
- 财经(26751)
- 经(23269)
- 问题(22189)
- 业(20369)
- 贸(18636)
- 世界(17773)
- 技术经济(17076)
- 国际(16518)
- 图书(16283)
- 版(15608)
- 现代(15565)
- 商业(15497)
共检索到527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旭 卢江
两种生产理论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理论,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物质资料生产经历了从明显短缺到相对富有,从城乡区域和两大部类动态失衡到相对平衡的历史过程。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资料生产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完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致力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建立基本经济制度并发挥好其作用不仅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物质生产难题即经济危机,从而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还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人口生产难题,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昀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融汇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在内的多因素结合体。这条现代化道路既彰显出中国动态性演化的斐然成果,又是历时性发展和阶段性超越的总体过程。不仅见证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有力领导对现代化作出的卓越贡献。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表露出中国的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亦为世界的接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贡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金海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亦不同于西方农村现代化道路。基于发展观的三种理念,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实践,结合2006年以来18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重要报告,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蕴含着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三种发展理念:物本主义不仅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一般特征,而且在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人本主义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物本主义的修正,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也一直践行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生态主义超越了西方乡村浪漫主义,回归农村成为农业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载体的本原。综合来看,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三种理念在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形成了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共时性局面。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不同于西方农村“单线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复线式”发展道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且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的研究,对发达国家来说,指的是其所走过的由传统到现代的历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指的是其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和发展进程。对中国人来说,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反映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推进的现代化尊重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重视先行国家现代化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但是,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经济思想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涛
唯物史观关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本质规定,要求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剖析必须透过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与恶化的表象,看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作用,进而坚持“生产方式”的研究视角。由此,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生态困境的内在联系时,既要看到生产力的巨幅跃升为人类改造与征服自然所提供的前提条件,也不能忽视以资本为主导的异化生产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恶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必然影响。这种植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现代化生态困境,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通过自身调适克服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恰恰表现为它的自然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立足于“两山理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秉持系统的生态治理观将生态法治与生态德治有机结合,破解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协同共进“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历史性难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态超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亮 李昊匡
党的二十大深刻做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关键环节,如何系统总结和深入探索经济现代化的历史之路与未来之路,对学习理解党的二十大理论精神不可或缺。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从民族独立到经济建设再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飞跃的演进脉络,并定位新时代探讨了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建设的中心目标、前进方向和根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展望了构建现代化的市场配置、产业协同、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对外开放及收入分配体系的可能路径。为立足于走自己的现代化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价值与独立自主的实践方案。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柴琳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所谓“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的论调此起彼伏。然而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到新安全观、和谐世界理念,再到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必然选择。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为维护世界和平展现中国担当,为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共享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阐释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能够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征、驳斥西方“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提供有益视角。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郭复初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中国新时代的财务理论要有更大的创新。当前要加强对保障供给财务、战略财务、企业多层次分配财务、文化企业财务、环境财务和国际财务等新财务理论的研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财务力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兴德 潘懋元
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的讨论既凸显了学界对于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热切愿望,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及缩小这种差距的现实困难。近年来较流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依附发展"观点从前提到结论都有可商榷之处,其实质是混淆了高等教育"依附发展"与"借鉴-超越"两种发展道路的根本区别。中国高教强国建设应当在"借鉴-超越"思想指导下,通过文化自觉与自主创新,努力构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关键词:
依附发展 自主创新 文化自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邹红 杨晗硕 喻曦
推进以绿色为底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以下简称“三生”)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之道。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五大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述了三生协同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构建三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测度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及结构调整趋势,研究发现:三生协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与五大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在不同层面相互呼应;2011—2019年,我国三生协同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结构得分分别从0.24、0.28增长至0.35、0.33,呈稳定上升和优化趋势,在区域间现代化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面临生产发展内部协调受限、共同富裕发展不充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结构尚未形成等挑战,各级政府须深化高质量发展并扩大内需,推动生活质量提升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同,加速绿色发展,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庆龙
资本主义是西方走进现代文明的第一种制度形态,这一现代性转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现代性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诸如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等“现代性问题”。在人的解放视域下,聚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病理学”诊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新文明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主要体现是:辩证方法上的“新”,不是完全否定既有现代化的另一条全新道路,而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同时继承并发展其解放潜能、文明成果的新道路;本质规定上的“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实践路径上的“新”,以多维解放为核心实现“五大文明”综合发展的新道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逄锦聚 龙禹玺
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多个维度,从发展道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尊重人民选择,坚持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在鲜明的中国特色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着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为人类走向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提供了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做好八项工作,包括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程恩富 陈健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关于科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具有在实践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内涵特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加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基于此,必须加大顶层布局力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宏观指导;大力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拓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