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68)
2023(9843)
2022(7811)
2021(7422)
2020(6034)
2019(13669)
2018(13690)
2017(26139)
2016(14109)
2015(16055)
2014(16042)
2013(15454)
2012(13873)
2011(12553)
2010(12453)
2009(11301)
2008(11317)
2007(9832)
2006(8663)
2005(8163)
作者
(39400)
(32808)
(32644)
(31454)
(21019)
(15723)
(14754)
(12740)
(12515)
(11616)
(11456)
(10982)
(10687)
(10638)
(10478)
(10180)
(9746)
(9630)
(9368)
(9288)
(8362)
(8032)
(8009)
(7446)
(7416)
(7409)
(7248)
(7128)
(6645)
(6621)
学科
(58115)
经济(58052)
(35550)
管理(34995)
(27032)
企业(27032)
方法(22928)
中国(21352)
数学(20055)
数学方法(19887)
(17384)
业经(13620)
(13347)
贸易(13337)
(13092)
(12669)
(12227)
(11821)
农业(11243)
(10440)
银行(10424)
(10068)
(9707)
金融(9706)
地方(9631)
(9270)
理论(9157)
(9134)
技术(8685)
(8091)
机构
大学(198464)
学院(197559)
(87174)
经济(85655)
研究(74201)
管理(69810)
理学(59741)
理学院(59028)
管理学(58059)
管理学院(57700)
中国(56821)
科学(43618)
(42773)
(38700)
(37544)
研究所(34413)
(33469)
中心(32140)
财经(31269)
经济学(28944)
(28841)
(28030)
业大(27469)
北京(27441)
(26593)
(26587)
农业(26337)
师范(26303)
经济学院(26044)
财经大学(23530)
基金
项目(131761)
科学(104170)
基金(97084)
研究(96622)
(86224)
国家(85587)
科学基金(72066)
社会(63337)
社会科(60138)
社会科学(60122)
基金项目(50111)
(48417)
教育(44840)
自然(44732)
自然科(43788)
自然科学(43776)
自然科学基金(43043)
(42240)
资助(39789)
编号(37469)
成果(31298)
重点(30645)
(30498)
(29331)
国家社会(27884)
(27585)
课题(27000)
中国(26743)
(26401)
教育部(26214)
期刊
(94559)
经济(94559)
研究(62166)
中国(42291)
学报(32657)
(31899)
科学(30548)
(29005)
管理(27295)
大学(25025)
教育(24828)
学学(23438)
农业(22093)
(19335)
金融(19335)
经济研究(17378)
技术(16766)
财经(16426)
(14384)
业经(14293)
(13104)
问题(12924)
(12433)
世界(11821)
国际(11250)
(9457)
技术经济(8895)
现代(8677)
科技(8432)
(8379)
共检索到298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梁玉水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之路形塑了独特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中国审美现代性以复杂、独特的发生路径、演进逻辑、建构方式、具体内涵和表现特征而成为中国现代性的审美之维和审美现代性的崭新形态。以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理论及话语,构建具有积极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多元审美现代性之中国形态,有助于为中国现代性提供独特的思想视点、理解维度,为世界多元审美现代性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振闻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蹂躏使中华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探索过程中,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对待传统中华文明的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曾遭遇整体性危机的传统中华文明换羽新生。近代以来,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文化等维度向西方学习,均遭遇失败。中华文明新生的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实现自我革命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一切文明中的积极成果,坚持文明互鉴,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其他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也宣告了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西化"神话的破灭。从"走俄国人的路"到"以苏为鉴"再到"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崭新的理论命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讲三个问题。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马慎萧  张建堡  周慧珍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2022年,学界为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本质特征、开启的文明新形态,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形成系列代表性观点和成果。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文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百余年不懈奋斗,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老路,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开辟了驾驭资本、扬弃资本逻辑与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成果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单一工业化的现代化路径,突破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困境和发展悖论,创造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性文明体系,开启了人类文明演进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方现代化霸权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依附结构,通过构建全面完整系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塑现代物质文明结构,不断刷新现代物质文明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主导世界市场的不公格局和资本主义全球化困境,开辟了世界市场发展新路径,引领全球化再出发和新启航,展现了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新趋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泽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东方道路实现形式。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东方道路实现形式,它自然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都是奠定在机器大工业以及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因此,它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有与西方现代化根本不同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既有不同国家现代化的国别差异,更有着二者根本制度上的差别;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现代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裴长洪  刘洪愧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发展阶段的经典论述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步走向成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独特的生成机理、经验特征和发展趋势。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跃迁创造新的现代化文明条件。其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但还要从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际出发。发达国家关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指标值得参考借鉴,但绝不能简单照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具有世界意义,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现代化道路新的选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雪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2023年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议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教授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本刊将谢辉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庆龙  
资本主义是西方走进现代文明的第一种制度形态,这一现代性转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现代性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诸如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等“现代性问题”。在人的解放视域下,聚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病理学”诊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新文明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主要体现是:辩证方法上的“新”,不是完全否定既有现代化的另一条全新道路,而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同时继承并发展其解放潜能、文明成果的新道路;本质规定上的“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实践路径上的“新”,以多维解放为核心实现“五大文明”综合发展的新道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逄锦聚   龙禹玺  
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多个维度,从发展道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尊重人民选择,坚持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在鲜明的中国特色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着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为人类走向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提供了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做好八项工作,包括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董志勇  毕悦  
一、引言"中国式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复兴,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换,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转型的基本路径和典型模式,集中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历程。这一概念的内涵随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经验而不断扩充和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傅守祥   邵叶敏  
中国式现代化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高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当代文艺实践在放手发展文艺产业、传媒企业与坚守审美精神、价值底线之间产生了创作业余化、审美茧房化、发展失衡化等现象。针对文艺生产领域出现的技术主义、消费主义等倾向,亟需我们以经典文艺的诗性正义和丰富、深邃的审美引导来促进文艺的健康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技,特别是迭代发展的数字媒介技术,灵活多样地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融通全球文明涵养、重塑文艺教化功能,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制度管控、民众素养提升等多层面互补共享的“文化治理”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算法技术应用与资本深度介入对文艺生态产生的深刻影响,重视价值引导,逐步完善治理制度。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双套  
中国式现代化是可能的,这是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事实存在,也是价值存在;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兼具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特殊性存在;从一和多的关系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元多线”中的重要“一线”;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现代化,是处在历史延续中的“中国”的现代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春   张敏  
西方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因现代化产生,也应在现代化中解决。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经过百年接续探索于新时代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辩证统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生态为民为价值取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目标的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四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超越,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也为世界各国走向生态现代化提供了道路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