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89)
2023(11246)
2022(8869)
2021(8468)
2020(6615)
2019(15046)
2018(15003)
2017(28200)
2016(15195)
2015(17598)
2014(17537)
2013(16963)
2012(15677)
2011(14281)
2010(14463)
2009(13690)
2008(13705)
2007(12380)
2006(11328)
2005(10275)
作者
(42664)
(35720)
(35598)
(34202)
(22638)
(17062)
(16026)
(13909)
(13762)
(12757)
(12350)
(12025)
(11577)
(11386)
(11242)
(10943)
(10654)
(10216)
(10193)
(10180)
(9214)
(8654)
(8642)
(8182)
(8133)
(7968)
(7891)
(7857)
(7248)
(7214)
学科
(66414)
经济(66336)
(41628)
管理(38218)
(31801)
(28759)
企业(28759)
中国(24307)
方法(23127)
农业(20975)
数学(19796)
数学方法(19578)
业经(19219)
(16145)
(14699)
(14212)
贸易(14200)
(13929)
地方(13190)
(12579)
(11800)
(11692)
银行(11681)
(11635)
(11292)
发展(10653)
(10636)
(10618)
金融(10617)
(10289)
机构
学院(220657)
大学(219020)
(95838)
经济(93930)
研究(80253)
管理(78688)
理学(66610)
理学院(65862)
管理学(64730)
管理学院(64337)
中国(63416)
(47432)
科学(45626)
(43121)
(39635)
(39470)
中心(36399)
研究所(35702)
财经(33821)
(33166)
经济学(31149)
(30906)
(30877)
师范(30621)
北京(30400)
业大(29943)
农业(29651)
(28410)
经济学院(27969)
(26423)
基金
项目(140402)
科学(110879)
研究(107737)
基金(101921)
(88639)
国家(87845)
科学基金(74278)
社会(71029)
社会科(66943)
社会科学(66924)
(52731)
基金项目(52586)
教育(49404)
(44466)
编号(44018)
自然(43437)
自然科(42474)
自然科学(42465)
自然科学基金(41707)
资助(41125)
成果(37478)
(32298)
重点(32091)
(32010)
课题(31319)
国家社会(30650)
(28794)
中国(28205)
教育部(27974)
(27907)
期刊
(116217)
经济(116217)
研究(70295)
中国(51338)
(43916)
学报(33537)
科学(32626)
(32237)
管理(29918)
农业(29432)
教育(28932)
大学(27066)
学学(25204)
(23980)
金融(23980)
业经(20755)
技术(19006)
经济研究(18688)
财经(17674)
(15513)
问题(15488)
(14106)
世界(13441)
(13292)
(12016)
国际(11834)
农村(10565)
(10565)
农业经济(10365)
图书(10282)
共检索到346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傅丽丽  
乡村治理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主体建构、制度革新、体系建设的过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治理创新转型的理念指引,乡村治理有效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二者并联演进、相辅相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既面临要素、动力和条件深刻变化带来的转型机遇,又要应对现代技术、制度和机制融入乡村的适应性、衔接性与匹配性挑战。新征程乡村治理转型必须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框架,要在目标上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在内容上突出人的现代化,在主体上倡导多元合作,在方式上注重内生式发展;要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走经济共促、社会共商、文化共建、城乡共治的创新之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目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解读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从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城乡融合治理和基层组织治理5个维度构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收敛性。[方法]运用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和TOPSIS评价模型,选取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测度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并借助Kernel密度、空间Markov链和动态空间模型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空分布动态与演变趋势。[结果](1)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稳步上升,2020年略有下降;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态势;(2)Kernel密度曲线呈右移趋势,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保持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较高,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较小;(3)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及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不同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β收敛速度具有差异性。[结论]最后,提出加快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加强区域互动,缩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差异,制定有梯度的区域乡村治理政策的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需坚持系统性,坚持导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原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关键要素为过程性要素评价、成果性要素评价、影响性要素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监测和纠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支撑,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和要求具体化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及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手段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模式不完善,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进路为:构建合理的实施效果评价内容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新模式,健全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稳步推进作好重要支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需坚持系统性,坚持导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原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关键要素为过程性要素评价、成果性要素评价、影响性要素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监测和纠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支撑,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和要求具体化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及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手段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模式不完善,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进路为:构建合理的实施效果评价内容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新模式,健全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稳步推进作好重要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新仓  周文利  
乡村社会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高校服务乡村社会治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乡村社会治理具有有效化解乡村利益矛盾和乡村利益冲突、提高制度整合力与精细化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社会功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人才短缺、村民基本权利未落实等问题,提出以高校服务乡村社会治理为视角,科学谋划乡村社会治理发展、满足民众社会需求、合理规避乡村治理困境以及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顺武  董鹏斌  
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着数字产业升级困难、数字专业人才匮乏、数字乡村建设缓慢、数字监管激励欠缺以及数字治理规范性不足等现实困境。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现实要求,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择要如下:一是建构数字产业发展制度以奠定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二是夯实数字人才制度以保障乡村人才振兴的人力资源;三是健全数字文化制度以涵养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文力量;四是创新数字监管以提升乡村生态振兴的监管能力;五是完善数字治理以优化乡村组织振兴的治理结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异常复杂,须以体系化的思维进行擘画以遂行纲举目张的路径抉择图景。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文丰安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乡村建设进入数字驱动的新节点。然而,当前我国城乡、区域、群体之间数字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数字鸿沟难以弥合,数字乡村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学术界对此加强讨论,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厘清数字乡村的概念内涵,从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生态、数字治理等层面揭示数字乡村的发展维度,充分认识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系统性规划缺乏、人才支撑不足、城乡基建差异大、数字融产难度大等问题,通过促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强国建设。为此,亟须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出发对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协同治理;注重赋能主体,引留数字人才;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数字环境;数字赋能产业,塑造乡村新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杰   丁志刚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党政统合,以农民为中心,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和过程。历时性考察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演化逻辑发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起始于为建立现代化新中国夯实乡村基层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制度化治理作为逻辑主线接续推进,指向为建成现代化强国奠定现代化乡村基础。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宏图伟业,新时代更好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权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制度化治理不动摇,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海娜   罗玉辉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在于科学驾驭资本,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进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可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脉络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根源及自我扬弃”中探寻资本的奥秘,包括“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资本文明面”与“资本消极面”、资本的“过去式”与资本的“未来式”;其次,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运用“资本”的实践,即“节制资本—运用资本—驾驭资本”的三大历史阶段,提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打破“西方化=现代化”迷思,全面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并科学驾驭资本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驾驭资本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徐泽宇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今天依旧焕发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中国式现代化源自于中华大地,要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要明确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根与魂。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好面临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孙培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山东省博兴县财政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推动各项财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撑,先后被授予“全国财政系统法治财政建设示范点建设单位”“山东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毅前行,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基层财政落地生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健  
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既能显著提升本省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又能对相邻省份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测度方法、剔除直辖市后仍旧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间接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健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权威依群体社会化而存在,其基础伴随社会结构变化发生历史性变迁。本文将乡村权威置于现代化进程中,从四个阶段梳理出乡村权威基础的嬗变,阐明权威基础的变化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其共同面临劳动力与人才老化、乡村发展能力弱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为应对挑战,超老龄农村依靠尚存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内生的资源禀赋维系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然而,内生资源形塑的区域差异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匹配“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本研究从保障基本、深入发展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契合超老龄农村不同的发展基础,探索适合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的生产制度、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技术的变革,大力扶贫、减贫,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国家推动农村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总结和反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