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02)
2023(17710)
2022(14584)
2021(13377)
2020(10942)
2019(24581)
2018(24247)
2017(44804)
2016(24299)
2015(27380)
2014(27219)
2013(26323)
2012(24221)
2011(22125)
2010(22421)
2009(21011)
2008(19895)
2007(17765)
2006(16184)
2005(15004)
作者
(69436)
(57376)
(57316)
(54576)
(36578)
(27565)
(25963)
(22368)
(22251)
(20587)
(19777)
(19420)
(18438)
(18364)
(18115)
(17871)
(17037)
(16795)
(16648)
(16431)
(14797)
(14173)
(13945)
(13223)
(13084)
(12942)
(12873)
(12772)
(11821)
(11679)
学科
(101760)
经济(101643)
管理(62969)
(62099)
(48192)
企业(48192)
中国(39856)
方法(34530)
(32783)
数学(29664)
数学方法(29338)
(28673)
金融(28665)
地方(27738)
(27686)
银行(27653)
(26839)
业经(26096)
(24321)
(23210)
农业(22031)
(20377)
贸易(20354)
(19777)
(19769)
(17398)
理论(16801)
(16414)
环境(15605)
技术(14871)
机构
学院(337525)
大学(333447)
(141449)
经济(138398)
研究(124711)
管理(120431)
中国(101071)
理学(100986)
理学院(99802)
管理学(98051)
管理学院(97452)
科学(74193)
(72977)
(65934)
(63529)
(58720)
中心(57469)
研究所(57376)
(52827)
财经(50814)
业大(47389)
(46941)
北京(46798)
师范(46423)
(46073)
农业(45516)
(45303)
经济学(44275)
(42817)
经济学院(39703)
基金
项目(218917)
科学(171269)
研究(164803)
基金(155131)
(135696)
国家(134539)
科学基金(113562)
社会(104450)
社会科(98992)
社会科学(98964)
(87049)
基金项目(80128)
教育(75564)
(72942)
自然(69135)
编号(67675)
自然科(67583)
自然科学(67561)
自然科学基金(66296)
资助(63543)
成果(56224)
(52789)
重点(50318)
课题(49233)
(47550)
(46137)
国家社会(43823)
创新(43214)
发展(42783)
(42099)
期刊
(167116)
经济(167116)
研究(107633)
中国(80969)
(57359)
学报(52302)
(49826)
科学(49130)
管理(47172)
(46051)
金融(46051)
教育(45839)
大学(40002)
农业(38846)
学学(37358)
技术(31112)
业经(28638)
经济研究(27909)
财经(25383)
(22107)
问题(21427)
(21081)
(18269)
世界(17229)
国际(17052)
图书(16639)
(15922)
技术经济(15830)
(15647)
论坛(15647)
共检索到540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熊玲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构建涵盖融合动力与融合目标的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体系,利用2012—2021年省域数据进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结果显示:各省区市融合动力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融合动力总体较强,中、西部地区较弱,东北地区则出现明显下降;融合目标达成总体较低,仅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城乡融合目标达成度较高;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总体处于城乡融合发展中低水平段。各省区市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与目标达成均存在省域差距明显,东部与中、西部总体水平差距较大的缺陷。长期来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现有城乡利益分配格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宁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方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说,城乡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内涵更加丰富、目标追求更为多元,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人民至上基本理念,又要切实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立足系统理论视角,应实现目标定位上的整体性与辩证性统一,方法运用上的统筹性与创新性统一,动态过程上的层次性与开放性统一,成效导向上的人民性与协调性辩证统一,这就要求加快稳健系统模式构建、整合优化机制构建和聚合创新机制构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代兴梅   朱伽豪   汪昊莹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走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遵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镇化方面的集中体现,旨在通过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形成城市和乡村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鉴于此,本文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现状和对策研究。首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其次,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从人口、经济、文明、生态、外交五个方面分别探索当前城乡融合的发展状况。最后,从人口规模均衡发展、协力迈向共同富裕、物质精神文明并重、发展与保护两手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五个角度提出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佳   张成甦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不仅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内涵、目标任务、实践基础、短板约束与推进路径,还针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及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及其他重要内容展开了拓展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并从以下方面提升研究质量:一是加强实地调研研究,探索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专业数据库;二是积极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型研究,探索从“物的融合”到“人的融合”的转换路径;三是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细分领域的研究,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模式推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渝玲   林心杰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汇集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系统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以及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与城乡融合发展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领导力量、经济制度、价值理念、分工体系、物质和精神财富等现实条件。新发展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推动城乡产业发展进程一体化、生产要素流动自由化、基础设施配置协调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水平均衡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梁   许铁敏   徐广才  
[目的]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形态和必然趋势。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理解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提出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战略考量,综合运用历史、实证等研究方法,在明确城乡融合的重要意义、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基础上,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结果]我国城镇化走过70多年历程,工农城乡关系深刻演进,总体上经历了城乡分治、城乡渗透、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等发展阶段,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功能形态融为一体、产业结构日益趋同、现代要素双向流动、发展差距持续缩小等方面基本特征。[结论]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大局,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谋划,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功能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社会融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季中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思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等具体问题的一个总体性视角。人的问题是城乡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现代文明为指向,致力于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提升乡村文化主体性地位,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可选择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人们只有在思想观念中不再贬低乡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现代化方向与历史文化传承并不相悖,二者有机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季中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思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等具体问题的一个总体性视角。人的问题是城乡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现代文明为指向,致力于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提升乡村文化主体性地位,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可选择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人们只有在思想观念中不再贬低乡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现代化方向与历史文化传承并不相悖,二者有机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创琳  赵文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新时代的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顺应这些要求,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托创新驱动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有序推进城市群高质量集聚,把城市群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区与先行区;全面推进县城高质量发展,将县城和小城镇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区;深度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方向;依托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别,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综合区划,因地制宜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正确处理好中国式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及路径依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逐步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金星   陈修颖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城乡高质量融合,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而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旨归。然而,目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乡之间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综合治理以及居民数字化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的数字鸿沟,不利于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检视其中的困境与难点,从完善数字化新基建、提升数字化治理技术水平以及健全数字化素养培育体系方面着手,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数字化发展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耀晨  张桂文  
文章按照考核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完成进度的研究思路,从经济融合、社会融合以及生态融合3个维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城乡融合发展得分,依据城乡融合发展进程评价公式,评价2003—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仅为0.98%,至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已达到39.10%;从区域维度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和东北地区交替上升的非均衡发展特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霞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框架下,基于区域发展理论分析和全球区域政策实践演进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内涵特征: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是区域发展的三个客观基础和三个基本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形成和决定的有机系统,包括建立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有利于区域增长和创新的区域治理机制、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乡村振兴机制和建立区域统筹发展的支持体系四大机制和体系。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是中国区域政策实践的转型探索与创新。研究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以“人民”的发展权利为中心而不是以“地区”发展绩效为中心,重视和基于中国区域发展最新形成的三个基本空间:即传统地理划分的宏观空间、城市群空间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空间,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彰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优势和显著特色。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瑞   宋昌耀   胥英伟  
文化和旅游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现阶段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的重要任务。要解决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价值导向不突出、推进方式碎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治理水平不高、学理支撑不强等问题,须将文化和旅游及其融合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格局和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审视和推进。文章在扼要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亟须重点关注的8个重要议题。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麟   张玲   邓猛  
乡村特殊教育现代化事关我国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局,具有基础性作用。这要求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运用社会文化建构的脉络解读我国乡村特殊教育发展的本土经验与特征。融合发展是乡村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度与实践方式,从“自发”到“自觉”再到朝向“适宜”是乡村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并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特殊教育特征。未来应进一步关注传统与现代博弈下的融合教育模式建构与特色发展,以县域为本大力发展乡村特殊教育,突出强化科学布局和劳动教育,建立以县级特殊教育学校为本的普特融合机制和以现代生态数字化农业为基础的特殊职业教育机制,致力于实现乡村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质量突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庞丹   张晗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保障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居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至关重要。从理论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要素流动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为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然而,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共同富裕仍面临诸多现实梗阻,主要体现为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急需破除、城乡产业协同的数字支撑力相对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衔接性功能有待加强。为此,应以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为导向,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以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为重点,依托数字化重构城乡产业链;以服务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