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30)
- 2023(12495)
- 2022(10101)
- 2021(9644)
- 2020(7773)
- 2019(17339)
- 2018(17284)
- 2017(32891)
- 2016(17911)
- 2015(20442)
- 2014(20401)
- 2013(19696)
- 2012(18207)
- 2011(16273)
- 2010(16381)
- 2009(15184)
- 2008(15418)
- 2007(13964)
- 2006(12527)
- 2005(11582)
- 学科
- 济(73449)
- 经济(73273)
- 管理(48881)
- 业(47970)
- 企(39752)
- 企业(39752)
- 方法(30385)
- 中国(25710)
- 数学(24395)
- 数学方法(24081)
- 农(22204)
- 业经(18923)
- 财(18202)
- 制(17249)
- 学(15743)
- 贸(15143)
- 贸易(15129)
- 易(14826)
- 理论(14456)
- 农业(13838)
- 银(12975)
- 银行(12957)
- 体(12631)
- 行(12441)
- 和(12127)
- 地方(11932)
- 融(11713)
- 金融(11711)
- 务(10998)
- 策(10970)
- 机构
- 大学(258138)
- 学院(255926)
- 济(107064)
- 经济(104951)
- 研究(93211)
- 管理(92012)
- 理学(78601)
- 理学院(77656)
- 管理学(76220)
- 管理学院(75750)
- 中国(72115)
- 京(55757)
- 科学(55310)
- 财(50582)
- 所(47162)
- 研究所(42781)
- 农(42479)
- 中心(41723)
- 财经(40247)
- 江(37806)
- 经(36837)
- 北京(35707)
- 业大(35321)
- 范(35067)
- 师范(34706)
- 经济学(34547)
- 院(33274)
- 农业(33159)
- 经济学院(30953)
- 州(30156)
- 基金
- 项目(167237)
- 科学(132245)
- 研究(123111)
- 基金(122798)
- 家(108520)
- 国家(107617)
- 科学基金(91042)
- 社会(81316)
- 社会科(76169)
- 社会科学(76143)
- 基金项目(63193)
- 省(61755)
- 教育(57642)
- 自然(56524)
- 自然科(55320)
- 自然科学(55306)
- 自然科学基金(54369)
- 划(53549)
- 资助(50209)
- 编号(48582)
- 成果(41596)
- 重点(38546)
- 部(38436)
- 发(35781)
- 国家社会(34870)
- 课题(34772)
- 创(34442)
- 教育部(33239)
- 性(33184)
- 创新(32285)
- 期刊
- 济(121530)
- 经济(121530)
- 研究(80000)
- 中国(56856)
- 学报(43252)
- 农(41214)
- 科学(40037)
- 财(39859)
- 管理(36405)
- 教育(34242)
- 大学(33724)
- 学学(31469)
- 农业(28122)
- 融(25141)
- 金融(25141)
- 技术(21779)
- 财经(21570)
- 经济研究(20779)
- 经(18840)
- 业经(18026)
- 问题(16111)
- 业(15676)
- 贸(14841)
- 世界(13941)
- 版(13606)
- 国际(13075)
- 图书(12121)
- 技术经济(11631)
- 现代(11125)
- 科技(10971)
共检索到394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芦恒 胡真一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抵御风险危机的过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然而,学界较少从“韧性”的角度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风险危机管理问题。质言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激活诸如公共性、全态性、共同体性、动态过程性等“韧性”要素,并通过激活传统治理因素、推进动态循环、生发生活性秩序、集聚伦理向心力等机制,逐渐形成一种从社会内部主动适应风险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坚持深入研究基层社会治理中韧性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动态过程,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韧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包炜杰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这要求从国家治理层面作出符合中国经验事实与改革逻辑的系统性回答。从主体逻辑来看,党、政府与市场的内在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建构的组织保障;从制度逻辑来看,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从价值逻辑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治理鲜活实践深刻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驾驭好资本的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在理论上打破了西方治理理论窠臼,而且在实践中以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海娜 罗玉辉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在于科学驾驭资本,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进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可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脉络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根源及自我扬弃”中探寻资本的奥秘,包括“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资本文明面”与“资本消极面”、资本的“过去式”与资本的“未来式”;其次,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运用“资本”的实践,即“节制资本—运用资本—驾驭资本”的三大历史阶段,提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打破“西方化=现代化”迷思,全面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并科学驾驭资本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驾驭资本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联 盛迪 汪三贵
减贫韧性是从韧性的角度看待贫困减少和发展的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培育和提高脱贫人口、临近贫困线人口面对各种风险和冲击后能够保持持续脱贫的状态以及进一步发展的能力,避免人口规模性返贫对落实“十四五”时期规划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减贫韧性的内涵,从生态韧性、脱贫人口韧性、经济韧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韧性和社会韧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并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于昊辰 吕晓 杨俊 卞正富
研究目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土空间治理的新要求及理论逻辑,为助推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路径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土空间治理有必要在人地协调、公平均衡、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2)归纳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土空间治理之间所存在的系统协调、协同共生、演绎交互、调适匹配、包容共区5大理论逻辑。(3)由于区域间和城乡间差距(宏观)、产业间和地类间竞争(中观)、部门间和主体间博弈(微观),国土空间治理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4)从规划引导、用途管制和实践行动出发,提出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调适匹配与差别管控、精细治理与共治共享的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将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整体逻辑去反思治理路径,可为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内涵外延和理论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朝峰
站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纵线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纵轴审视,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的双重视域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新的现代化之路,既切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大国的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全面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促进力量。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但其真正获得蓬勃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量并赢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和经验的时期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于志晶,2006)。正如有研究者提出的,“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费正清,1991),在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旭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方案,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是在与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理论逻辑的相互促进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崭新实践,是对既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着坚守,现代化是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刻贯彻,运用唯物史观开辟的中国发展新道路,既是对唯物史观的全新证明,对唯物辩证法的全新运用;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具体表现为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因此,在理论上说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是我们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强四个自信的根本基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阳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与世界共建共享的时代战略,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形成过往百年的叙事基调,彰显了百年中国基于历史、制度和文化三重逻辑共同形塑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加速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内在统一、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实践向度,共同体现职业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民生”与“国家”的高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小泽 许彩慧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概括,统筹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多个领域之间实现统筹发展,包括人口规模与现代化、先富与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关系的梳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筹逻辑,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汉飞 孙小泽 许彩慧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民营经济发挥着多重突出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小泽 许彩慧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概括,统筹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多个领域之间实现统筹发展,包括人口规模与现代化、先富与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关系的梳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筹逻辑,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宝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走得通、依什么走得稳、靠什么走得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蕴涵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内在逻辑,即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独立自主、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统一战线、自我革命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价值立场、思想源泉、立足基点、发展方向、使命担当、精神动力、政治保障、重要法宝、鲜明品格。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鲁明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远的文明意义,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文明实践中逐渐生成,具有文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文明的目标定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文明的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显出文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明新形态与既有的西方文明形态存在本质差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表现和文明路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唯物史观 文明新形态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靖 陈晨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夯实基层社会文明建设基础和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凸显。落实到基层,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个“中心”)有效融合发展成为推进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议题之一。基层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基层重要的文化服务方式,在两个“中心”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挥作用。研究从政策逻辑、现实情况两个维度厘清两个“中心”融合发展路径提出的动因,并从整体状况、一般机制、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梳理两个“中心”融合发展的现状,指出两个“中心”融合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并提出以基层文化志愿服务为抓手的两个“中心”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总结基层文化志愿服务与两个“中心”功能融合、资源融合、体系融合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逻辑的具体观察,初步搭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推进两个“中心”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