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70)
- 2023(12899)
- 2022(10333)
- 2021(9835)
- 2020(7756)
- 2019(17407)
- 2018(17221)
- 2017(31839)
- 2016(17246)
- 2015(19636)
- 2014(19145)
- 2013(18321)
- 2012(16177)
- 2011(14232)
- 2010(14263)
- 2009(13373)
- 2008(13276)
- 2007(11267)
- 2006(9794)
- 2005(9109)
- 学科
- 济(64518)
- 经济(64440)
- 管理(49539)
- 业(45252)
- 企(36699)
- 企业(36699)
- 财(28170)
- 中国(25399)
- 方法(23972)
- 农(21218)
- 数学(20415)
- 数学方法(20238)
- 业经(16670)
- 制(15601)
- 贸(14652)
- 贸易(14639)
- 易(14350)
- 务(13588)
- 财务(13552)
- 财务管理(13506)
- 农业(13343)
- 财政(12977)
- 企业财务(12801)
- 地方(12561)
- 理论(12474)
- 银(11689)
- 银行(11682)
- 体(11672)
- 学(11530)
- 行(11076)
- 机构
- 学院(228692)
- 大学(226085)
- 济(97074)
- 经济(95270)
- 管理(81779)
- 研究(79074)
- 理学(69570)
- 理学院(68843)
- 管理学(67758)
- 管理学院(67348)
- 中国(62449)
- 财(52076)
- 京(47833)
- 科学(44452)
- 所(38483)
- 财经(37761)
- 中心(35324)
- 经(34456)
- 研究所(34391)
- 江(33908)
- 农(31644)
- 经济学(31560)
- 范(31495)
- 师范(31219)
- 北京(30680)
- 院(28608)
- 经济学院(28363)
- 业大(27742)
- 财经大学(27726)
- 州(27011)
- 基金
- 项目(147279)
- 科学(116171)
- 研究(115665)
- 基金(105745)
- 家(90952)
- 国家(90187)
- 科学基金(77113)
- 社会(74428)
- 社会科(70492)
- 社会科学(70476)
- 省(56050)
- 教育(54861)
- 基金项目(54213)
- 编号(48406)
- 划(47184)
- 自然(45006)
- 自然科(43969)
- 自然科学(43960)
- 自然科学基金(43171)
- 资助(42319)
- 成果(40660)
- 课题(34437)
- 重点(33874)
- 部(33418)
- 发(32707)
- 国家社会(32030)
- 创(31431)
- 性(30526)
- 教育部(29504)
- 年(29389)
共检索到356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伟亮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于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以全面发展为特征,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因此,以财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学理上的理论逻辑,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逻辑,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价值取向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财政秉承人民性、普惠性与发展性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实践进路上,中国财政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持久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子牛
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指引,从全球视野、国家职能、政党领导三重视角出发,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首先,从全球视野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在资本主义空间不平衡条件下的必然展开,它积极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开创了一种具有扩展性的“新文明形态”。其次,要完成这一创举,就需要社会主义的国家力量嵌入资本活动内部并调和其内在矛盾,为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实现提供制度基础。最后,为了确保国家行动的正确政治方向,又需要中国共产党发挥对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作用,维持资本与国家之间的良性平衡,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通过这三重视角的递进,可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作出一种系统性把握。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汤尚 彭晨曦
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图书馆领域的具体表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图书馆发展实际的现代化,具有规模性、普惠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全面性特征。推进中国式图书馆现代化,需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提升图书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阳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与世界共建共享的时代战略,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形成过往百年的叙事基调,彰显了百年中国基于历史、制度和文化三重逻辑共同形塑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加速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内在统一、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实践向度,共同体现职业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民生”与“国家”的高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国良 朱楠楠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核心议题,是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在勃发开端环节变革要素系统,提升农业驱动能力;在核心中枢环节优化技术系统,强化农业支撑载体;在终端输出环节联动产业系统,革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发展“大农业”,提升“大科技”,倡导“大融合”,促进“大开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驱动产学研的深度融通创新,转化农业成果贡献;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障碍,注入乡村治理活力;面向国际拓展竞争优势,助力农业贡献世界。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赋能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光先 钟晓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理论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在逻辑是,依据社会矛盾理论和方法论原则,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人民的立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伟大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其实践进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并缩小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不同群体之间消费、能力和收入的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金栋昌 王宇富 徐梦真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中精准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担当、发展特质以及其在文化强国中的角色定位中认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从转型起步发展、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三步走”中系统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回应“人本”需求、“效能”要求、“时代”诉求三大着力点中彰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义,从“空间-人-资源”三位一体的总体逻辑中邃密空间再造、供需匹配与资源融合逻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承萍 赵蒙成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引性和规定性,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必然要加快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职业教育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类型教育特色,体现实践进程的方向性与过程性。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坚守价值追求,围绕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竞争力不强两大关键问题,着力于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社会美誉度,以良法善治消除职业教育系统性歧视,优化学制以打破阻碍学生持续发展的藩篱,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企业办学主体身份认同,让更多的大国工匠成为职教良师,全面赋能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尤佳 陈若芳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金富 郑锦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必然性。它是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是由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职能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中,既要根据我国历史传统和国家制度的特征进行历史性与制度性分析,又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从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莉 任广乾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掌握经济发展形势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主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文提出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新质生产力是新形态和跃迁式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后,阐释新质生产力通过新生产要素创新、科技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最后,提出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未来产业为引擎的实践路径,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昕
发展关乎一个社会的存续与兴衰,决定人类现代化何以可能。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生成逻辑来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判、是一百多年来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在把握重大机遇与现实挑战中实现发展水平新跃升的时代要求。从实践路径来看,高质量发展应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经济制度、开放水平等方面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价值意蕴来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厚植了经济社会的物质技术根基,而且提升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从而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全面超越。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周文 叶蕾
中国式现代化为数字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数字经济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力量。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揭示数字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数据要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优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更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平台经济竞争的垄断性、数实融合的结构性失衡、数字鸿沟引起财富分配的极化效应等仍是阻碍当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需要突破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其次重点加强平台经济反垄断治理,着力化解数字财富分配的极化效应,构建开放共赢的国际数字经济合作格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罗红杰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探索-追赶-超越"百年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现代化发展模式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翻版,是符合中国实际,切合中国国情,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新道路,已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多方面超越并呈现出引领性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广泛的"世界历史"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学林 罗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文明指向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对极端片面、和平发展对掠夺霸权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深厚的文明蕴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发展,实现了现代文明的积淀与跃迁,用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命运相融合,主张各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共生发展,破除了西方宣扬的“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清扫了思想迷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贡献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路径,推动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促进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逻辑 文明形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