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13)
2023(12648)
2022(10363)
2021(9701)
2020(7832)
2019(17437)
2018(17350)
2017(31336)
2016(17057)
2015(19415)
2014(18972)
2013(17910)
2012(15976)
2011(14586)
2010(14592)
2009(13255)
2008(12832)
2007(11090)
2006(9919)
2005(9203)
作者
(45737)
(38170)
(37879)
(36364)
(24232)
(18146)
(17281)
(14664)
(14561)
(13357)
(13153)
(12847)
(12185)
(12157)
(11965)
(11865)
(11454)
(11218)
(11040)
(10848)
(9749)
(9308)
(9185)
(8682)
(8513)
(8483)
(8448)
(8432)
(7701)
(7498)
学科
(69787)
经济(69715)
管理(41559)
(38720)
(29185)
企业(29185)
中国(25463)
方法(24139)
(21581)
数学(20948)
数学方法(20718)
地方(17406)
业经(16829)
(15275)
贸易(15262)
(14881)
农业(14132)
(13151)
(13059)
(12871)
理论(12093)
(11277)
(11237)
银行(11220)
教育(10979)
(10899)
环境(10835)
(10829)
金融(10827)
(9763)
机构
学院(232077)
大学(229289)
(97711)
经济(95822)
研究(85157)
管理(81396)
理学(69174)
理学院(68322)
管理学(67073)
管理学院(66650)
中国(64703)
科学(50402)
(49674)
(42475)
(42262)
研究所(38808)
中心(37249)
(35898)
(34631)
(33921)
师范(33622)
财经(33572)
北京(31611)
经济学(31492)
(31129)
(30713)
业大(30582)
经济学院(28280)
农业(28006)
(27801)
基金
项目(154524)
科学(122123)
研究(118640)
基金(110066)
(96184)
国家(95423)
科学基金(80921)
社会(75805)
社会科(71807)
社会科学(71792)
(60099)
基金项目(56938)
教育(56010)
(51170)
编号(49233)
自然(48472)
自然科(47392)
自然科学(47378)
自然科学基金(46479)
资助(44173)
成果(40408)
重点(36360)
(35898)
课题(35725)
(34385)
(32937)
国家社会(32283)
创新(30901)
中国(30104)
(29882)
期刊
(111319)
经济(111319)
研究(72426)
中国(53057)
教育(37270)
(34759)
学报(33975)
科学(32664)
管理(31912)
(30997)
大学(26140)
农业(24497)
学学(24085)
技术(22140)
(21062)
金融(21062)
经济研究(19748)
业经(18707)
财经(16807)
(14811)
(14471)
问题(14394)
(13684)
世界(12457)
职业(12237)
国际(12224)
图书(11829)
(11267)
论坛(11267)
资源(11030)
共检索到3562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并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突出强调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是基于这一新历史方位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新时代青年有着挺膺担当的使命召唤,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主体和先锋力量。文章进一步聚焦培养时代新人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互动逻辑,从理论、价值、实践三个向度探析,有助于回应青年发展的时代主题,推进时代新人培育的系统性工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选   戴子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生动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世界之问、“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之问以及“何以区别西方生态文明观”的中国之问。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关系梳理,得出这一思想蕴含的三重逻辑在于文明历史观与科学自然观全面性整合的底层逻辑、绿色发展观与中国治理观聚焦性整合的行动逻辑、民生普惠观与合作共赢观持续性整合的使命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社会主体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提供了理论遵循,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使命方向和实践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选   戴子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生动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世界之问、“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之问以及“何以区别西方生态文明观”的中国之问。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关系梳理,得出这一思想蕴含的三重逻辑在于文明历史观与科学自然观全面性整合的底层逻辑、绿色发展观与中国治理观聚焦性整合的行动逻辑、民生普惠观与合作共赢观持续性整合的使命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社会主体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提供了理论遵循,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使命方向和实践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玉启  
话语是思想的结晶和时代的缩影,以话语的变迁脉络、建构维度、系统整合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规律的重要抓手。从政治维度、学术维度、生活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未来,需要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构建“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系。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郭跃文  
党的二十大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广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和“优等生”。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广东抓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高水平谋划、多路径推进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探讨和梳理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椿梁  
马克思主义从批判与建构的双重视角审视了现代化,在批判西方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之上重构了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建构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体意识激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体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体实践能力提升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体全面自由发展的四个阶段,充分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建构坚持追求美好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而确立了主体实践的内生动力、主要原则以及价值目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秦祖泽  黄俊伟  吴敏  罗小丽  
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我国应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缓解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价值诉求,亦是顺应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必然途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亟需助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系统推进“三教”改革联动、聚力引导产教深度融合,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创新遵循。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应畅通多层次职业教育融通渠道,架构类型定位“立交桥”;加速推动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点燃类型化发展“动力擎”;引导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铺就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晖  
<正>科技创新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其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现代化均具有深远影响。科技创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努力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人才培养是“一盘大棋”,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只有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构建人才培养合力。
关键词: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静  
三重理性是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性、坚持民族全面复兴的工具理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理性,是研究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逻辑。文章通过梳理我国税收现代化发展脉络,认为税收现代化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已初步成型并不断丰富,新理念、新机制和新举措为税收事业注入了动力,在加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加速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完善税收法治体系、加紧实现税收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从三重理性维度,仍可以看到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聚焦改革实践中财权分配存在价值冲突、税费皆重存在制度缝隙、技术运用存在提升挑战等方面。据此,文章从税收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完善税费制度体系、推进税收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杜萍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加速环境审计数字化转型是契合新时代环境审计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探讨环境审计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环境审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创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驱动下的环境审计模式,并就事前审计、审计执行、审计终结三大流程展开应用解读。最后,提出建立环境审计与资源执法监督协同配合机制、防控审计数据舞弊风险、提升审计人员数字实力及素养相关建议,助力环境审计组织协同、流程协同及人员协同,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环境审计创新变革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扩建   唐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生态审计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不可或缺的独立经济监督或控制工具。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审视,发现生态审计蕴含的价值观念是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整体的、系统的思维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应充分发挥生态审计预防、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开展各项与生态治理相关的审计工作,督促各级政府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寻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基础,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侯祥鹏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这就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均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确保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而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对效率与公平提出了内在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坚持党的领导,做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在具体实现路径上,要以效率提升不断做大“蛋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公平的物质基础;要以促进公平不断分好“蛋糕”,以完善的分配制度激活效率的动力;要以数字赋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促进效率与公平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让广大人民参与其中、分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傅守祥   邵叶敏  
中国式现代化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高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当代文艺实践在放手发展文艺产业、传媒企业与坚守审美精神、价值底线之间产生了创作业余化、审美茧房化、发展失衡化等现象。针对文艺生产领域出现的技术主义、消费主义等倾向,亟需我们以经典文艺的诗性正义和丰富、深邃的审美引导来促进文艺的健康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技,特别是迭代发展的数字媒介技术,灵活多样地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融通全球文明涵养、重塑文艺教化功能,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制度管控、民众素养提升等多层面互补共享的“文化治理”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算法技术应用与资本深度介入对文艺生态产生的深刻影响,重视价值引导,逐步完善治理制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全胜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三重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继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促进了生态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中国不断研发环保技术,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资金的管理,保障了生态经济发展;中国不断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绿色消费和供应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宣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加强科技与制度对生态经济的支撑,促进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忠跃  许云珍  欧阳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亟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效法西方回归到中国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模式建构既要讲科学,又要讲政治。西方文明孕育了“能力本位”理念,中华文明孕育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理念。以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以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为法律依据,基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问题的内在逻辑,初步归纳建构了以职业劳动教育为特色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学劳结合、服务国民”的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立德树人”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学劳结合、服务国民”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学劳结合、服务国民”是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以“职业劳动教育”为特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