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871)
- 2023(25622)
- 2022(21727)
- 2021(20241)
- 2020(17021)
- 2019(38853)
- 2018(38484)
- 2017(73186)
- 2016(40205)
- 2015(45340)
- 2014(45246)
- 2013(44568)
- 2012(41148)
- 2011(37345)
- 2010(37817)
- 2009(35638)
- 2008(35503)
- 2007(32143)
- 2006(28823)
- 2005(26191)
- 学科
- 济(173207)
- 经济(173012)
- 业(123426)
- 管理(120155)
- 企(102912)
- 企业(102912)
- 方法(71158)
- 数学(59125)
- 数学方法(58313)
- 农(53521)
- 中国(47692)
- 财(45849)
- 业经(42832)
- 学(37641)
- 地方(35773)
- 农业(35474)
- 制(34688)
- 贸(31238)
- 贸易(31218)
- 理论(30389)
- 易(30287)
- 务(29150)
- 财务(29047)
- 财务管理(28986)
- 银(27820)
- 银行(27750)
- 企业财务(27455)
- 和(27225)
- 技术(26999)
- 行(26577)
- 机构
- 学院(579574)
- 大学(578097)
- 济(239789)
- 经济(234610)
- 管理(221563)
- 研究(200412)
- 理学(189011)
- 理学院(186857)
- 管理学(183481)
- 管理学院(182412)
- 中国(154469)
- 京(124253)
- 科学(122454)
- 财(111867)
- 所(102719)
- 农(100869)
- 研究所(92747)
- 中心(90872)
- 江(89810)
- 财经(87872)
- 业大(84779)
- 经(79649)
- 北京(79074)
- 农业(78124)
- 范(77340)
- 师范(76602)
- 经济学(72712)
- 院(72120)
- 州(71527)
- 经济学院(65178)
- 基金
- 项目(376433)
- 科学(295780)
- 研究(276118)
- 基金(271696)
- 家(236736)
- 国家(234694)
- 科学基金(200866)
- 社会(174305)
- 社会科(164942)
- 社会科学(164896)
- 省(147195)
- 基金项目(142018)
- 自然(129248)
- 教育(127868)
- 自然科(126204)
- 自然科学(126172)
- 自然科学基金(123908)
- 划(123448)
- 编号(113164)
- 资助(112589)
- 成果(93671)
- 重点(84934)
- 部(83023)
- 发(81420)
- 课题(79060)
- 创(78231)
- 创新(72890)
- 国家社会(71713)
- 科研(71380)
- 教育部(71026)
- 期刊
- 济(276920)
- 经济(276920)
- 研究(175256)
- 中国(117959)
- 农(94346)
- 学报(91525)
- 财(88798)
- 管理(86155)
- 科学(84431)
- 大学(69553)
- 教育(67241)
- 学学(65284)
- 农业(63547)
- 融(57672)
- 金融(57672)
- 技术(52741)
- 业经(45515)
- 财经(44289)
- 经济研究(43597)
- 经(38273)
- 问题(35851)
- 业(34936)
- 技术经济(29864)
- 图书(29184)
- 贸(28836)
- 版(28229)
- 统计(27869)
- 世界(27036)
- 现代(26187)
- 科技(26068)
共检索到8886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韩永辉 沈晓楠 张帆
产业结构升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变量,政府产业政策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对新结构经济学“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现代化理论框架进行拓展,构建了一个产业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动态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广州市从化区,是如何以荔枝产业为着力点,通过“选择性——混合性——功能性”的动态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攀升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表明,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阶段,产业政策的类型和作用也有所差异。粗放生产期,禀赋结构以劳动密集为主。转型发展和加速升级期,政府通过选择性产业政策,自上而下选择产业并定向提供财政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模式,资本密集度有所增加,经济基础现代化初步实现。稳定成熟期,政府实施功能性产业政策,减弱行政管理,强化市场主导力量,而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攀升,也产生了与之相匹配的上层建筑现代化。本研究将产业政策变迁、农业结构升级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从静态讨论扩展为多阶段动态分析,并为构建具有自生能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农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象俭
制度创新是外在性变化促成了潜在利润的形成,外部性、规模经济、风险和交易费用引起收入的潜在增加不能内在化时就会引发新制度的创新。这里以制度经济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我国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市场环境与交易成本,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制度变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希元 杨先明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结构与技术相融合的视角构建产业结构现代化分析框架,以结构转型为条件、以技术赶超作为其增长机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产业结构面向现代化变迁的标准模式与各国偏离。研究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变迁特征与前沿国家和赶超成功国家一致,即结构转型过程中目标部门的技术向前沿收敛,而赶超失败国家在结构转型的同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技术进步,即技术赶超相对停滞。相较于日韩,中国在人均GDP较低水平出现了去工业化迹象,尽管这与拉美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性质不同,但是如何在工业就业占比下降情形下维持工业增加值占比稳定,仍然是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高度把握的结构调整方向。与发展中大国的比较发现,印度具有服务业导向的结构转型特点,而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演进更多体现工业主导的特征,这与赶超成功国家基本相似。国际比较对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在驱动结构与技术的二维演化时,务必保持国家技术进步的动态向上趋势,从而才能规避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的发展陷阱。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贾根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丁海珍 黄家乐 孙慧宇
以1985年以来中央、地方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54部社区教育相关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社区教育供给呈现出供给主体从民间力量供给到政府主导供给再到多元供给,供给服务对象从青少年拓展到各年龄、各类型的人群再到社区治理,社区教育供给能力从规模扩大的外延式供给到完善体制的内涵式供给发展等方面的变迁逻辑。在教育现代化理念引领下,要形成以坚持人民立场为根本的基本社区教育供给政策话语、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社区教育供给政策价值取向、以多元化治理为核心的社区教育供给政策执行环境。
关键词:
社区教育供给 变迁逻辑 政策分析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胡乐明 胡怀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于西方现代化历史经验总结抽象出来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解析。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生产力的现代化又是生产关系的现代化,既是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又是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迭代升级的历史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韩永辉 韦东明 王贤彬 黄亮雄
产业政策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厘清产业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在理论阐述政府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依赖条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本文创新性地利用产业相关的中央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对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定量识别,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的驱动作用和空间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政策与市场的互补作用机制,以及政府特征对产业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显著提升了地方全要素生产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央层面产业政策与地方层面产业政策在促进地方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呈现出互补效应,其互补效应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产业政策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度依赖于地方市场化程度;产业政策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进作用还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嵌入性”特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余斌
最早的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其原因解释为“不想灭亡”。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日益激化,现代化有了社会主义化的倾向,并出现了西欧资本主义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模式。旧中国的现代化注定要“输在起跑线上”。直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现代化才真正“站在了起跑线上”,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获得了新的现代化起跑方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起跑。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新的契机,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式现代化开始奋飞。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虽然这与中国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机遇有关,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世界历史意义,并可为其他国家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永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以改善农业生产过程、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和拓展农业发展路径为目的,可以中间投入改善实现先进要素资源在农业产业链的充分嵌入,以生产性服务供给解决农业劳动力供给短缺、老龄化等问题,以多元化信息资源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加速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开放状态和动态创新趋势加速农业生产、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等实现农民增收。这就意味着,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户的增收效应,应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引领效应,以共享社会资源加速培育农村多元服务主体,以差异化策略方案务实提高农业生产服务水平,并积极改善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并有序协调各方主体职能。
[期刊] 改革
[作者]
林毅夫 蔡嘉瑶 夏俊杰
加强产业政策与环保规制政策的协同,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共赢。在面临环保规制压力时,企业有两类减排方式选择,一类减排方式会导致牺牲经济绩效的冲突性困境,另一类减排方式则可实现环保与经济绩效的共赢。后一类减排方式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现路径,但激励企业选择此类减排方式的条件尚缺乏研究。产业发展方式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下,产业中的企业环保绩效显著提升,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且通过环保与经济绩效共赢的减排方式实现。内在机制在于,符合比较优势产业中的企业更具有自生能力,通过清洁生产实现减排的能力和意愿更强,具体包括改进绿色技术、增加环保设备设施投入等措施,此类减排机制有助于实现环保与经济绩效共赢,而并非以牺牲经济绩效为代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除直接运用环保政策工具对污染企业进行约束外,还可协同使用产业政策工具,采用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提升企业满足环保合规性的能力、意愿和环保绩效表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
比较优势 产业政策 环保绩效 企业减排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
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下面就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经济学问题谈一点认识。第一个问题,不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觉。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现代化概念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时候,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经济学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开 陈琦 陈洋毅 雷鸣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党和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深刻指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洪银兴
本文从经济维度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提出、目标、道路、新征程的开启和制度基础,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经验与远景展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符合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要体现中国国情和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最终目标定位是赶超发达国家。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的独特创造,不仅需要准确把握这“四化”在新时代的新内容,还要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关注农村和后发展地区现代化的跨越,建立彰显优势联动的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体系。高质量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导原则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脚点在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要求: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以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化的第一动力;三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以制度现代化为前提,需要推进市场现代化和政府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导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将得到世界认同。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维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宁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方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说,城乡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内涵更加丰富、目标追求更为多元,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人民至上基本理念,又要切实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立足系统理论视角,应实现目标定位上的整体性与辩证性统一,方法运用上的统筹性与创新性统一,动态过程上的层次性与开放性统一,成效导向上的人民性与协调性辩证统一,这就要求加快稳健系统模式构建、整合优化机制构建和聚合创新机制构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叶坦
“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二十大以来的热门关键词,各种媒体刊载、学术会议研讨、课题立项考察、论作著书面世等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只驻足于其本身是不够的,还要特别注重两个维度——传承与发展。从“历史连续性”视域出发探究其萌芽、发端、发展的史实溯源,及其源远流长的演进走向,关注其实践内涵与理论表述的积淀与变迁。与此同时,注重其实践和理论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不断丰富、升华和发展、创新。在当今新型工业化浪潮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其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但其基本特征没有改变,而是融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探析其发展进程中的“变”与“不变”,这些中国式现代化考察的新视域,有利于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