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19)
2023(18736)
2022(15611)
2021(14915)
2020(12039)
2019(27697)
2018(27624)
2017(51849)
2016(28513)
2015(32236)
2014(32217)
2013(31042)
2012(28129)
2011(25321)
2010(25372)
2009(23197)
2008(22340)
2007(19486)
2006(16956)
2005(15213)
作者
(79872)
(65998)
(65718)
(62789)
(42049)
(31498)
(30015)
(25962)
(25195)
(23596)
(22445)
(22402)
(21034)
(20915)
(20456)
(20424)
(19731)
(19624)
(19039)
(18757)
(16567)
(16326)
(15922)
(15102)
(14824)
(14684)
(14656)
(14654)
(13262)
(13094)
学科
(106747)
经济(106607)
管理(76418)
(70772)
(57464)
企业(57464)
方法(44223)
数学(37605)
数学方法(37155)
中国(34362)
(32250)
业经(26121)
(25693)
(24353)
(22233)
地方(21397)
(21390)
贸易(21375)
农业(21229)
(20811)
理论(20328)
(18114)
银行(18068)
(17383)
(17336)
教育(17030)
(17001)
金融(16992)
环境(16641)
(16506)
机构
学院(389795)
大学(389678)
(152132)
经济(148745)
管理(146902)
研究(135812)
理学(126062)
理学院(124607)
管理学(122319)
管理学院(121634)
中国(102197)
(84341)
科学(84255)
(69336)
(68178)
(63850)
研究所(62297)
中心(60764)
(57486)
业大(57237)
财经(55149)
(54729)
师范(54139)
北京(53762)
(50189)
农业(50029)
(49715)
(46698)
经济学(45782)
技术(44314)
基金
项目(265283)
科学(207318)
研究(198372)
基金(189173)
(165410)
国家(163983)
科学基金(139236)
社会(122854)
社会科(116063)
社会科学(116031)
(103108)
基金项目(99270)
教育(92716)
自然(88434)
(87606)
自然科(86369)
自然科学(86347)
自然科学基金(84755)
编号(82749)
资助(77217)
成果(69019)
重点(60041)
课题(58361)
(58314)
(57335)
(55062)
创新(51332)
项目编号(50467)
国家社会(50383)
科研(50020)
期刊
(170634)
经济(170634)
研究(117966)
中国(81786)
学报(63129)
(59913)
科学(57555)
教育(56333)
管理(55154)
(51783)
大学(47844)
学学(44449)
农业(41680)
技术(35487)
(33632)
金融(33632)
业经(28629)
经济研究(28204)
财经(26429)
(22749)
图书(22680)
(22328)
问题(22114)
(18796)
科技(18481)
(18201)
理论(17458)
技术经济(17117)
现代(17115)
世界(16979)
共检索到582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左亚妮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历史证明、具有中国特色、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特殊的民族差异、独特的文化传统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多民族聚居的复杂情况也注定了我国要将民族工作作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是做好各民族地区的基本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的交融互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使各族人民体验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感,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真实感和幸福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圭表引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石婧逸  熊冰  
文化心理场是社会中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具有共同价值倾向的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场是基于共同历史经历和相似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族群依存的心理生活空间,场域的疆界在时间的延续性中流变,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生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心理场以身份认同和族群认同为基础,文化认同为动力,是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形态。从文化心理场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和价值转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场域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心理和主体间文化互动的关照,再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塑造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身份认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内涵,能够从心理的深层结构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化解国家认同危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岳凤兰  赵曾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文静  祖力亚提·司马义  
铸牢国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学校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动视角出发,构建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即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象征教育重在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符号和形塑集体记忆;情感教育重在体验情境和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价值观教育重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指导价值实践。这一逻辑层次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认知内化为情感,并促成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学前及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特征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不同阶段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为:学前及小学教育阶段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初中教育阶段强化共同体认知、激发共同体情感;高中及中专教育阶段树立价值理性、增强共同体认同;大学教育阶段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易  陈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翔予   夏仕武  
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原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同构互促关系。同构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均以立足中国国情为行动基础、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互促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二者的同构互促,需加强党的领导以集聚多方力量;进行多主体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翔予   夏仕武  
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原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同构互促关系。同构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均以立足中国国情为行动基础、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互促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二者的同构互促,需加强党的领导以集聚多方力量;进行多主体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廉睿  
传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担着相应的思想涵化功能。但研究表明,国家在场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接续,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在实践中,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这一时空背景,并遵循“载体-话语-效力”的动态改造逻辑。面向未来,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仍将延续。但不论如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应主动服务于主体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话语融通。此外,还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一体化的建构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