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29)
- 2023(12995)
- 2022(10515)
- 2021(9931)
- 2020(7954)
- 2019(17890)
- 2018(17946)
- 2017(33288)
- 2016(17788)
- 2015(20419)
- 2014(19886)
- 2013(19049)
- 2012(17276)
- 2011(15598)
- 2010(15689)
- 2009(14679)
- 2008(14528)
- 2007(13054)
- 2006(11798)
- 2005(10614)
- 学科
- 济(73386)
- 经济(73215)
- 管理(46129)
- 业(42445)
- 企(34788)
- 企业(34788)
- 方法(27364)
- 中国(27143)
- 农(23303)
- 数学(20885)
- 数学方法(20684)
- 业经(20219)
- 理论(16102)
- 贸(15849)
- 贸易(15835)
- 财(15824)
- 易(15443)
- 农业(14819)
- 制(14756)
- 学(14528)
- 地方(14083)
- 和(13162)
- 银(12083)
- 银行(12073)
- 发(11846)
- 行(11688)
- 融(11391)
- 金融(11388)
- 教育(11142)
- 环境(10751)
- 机构
- 学院(247108)
- 大学(246519)
- 济(104942)
- 经济(102868)
- 管理(88875)
- 研究(88245)
- 理学(75262)
- 理学院(74406)
- 管理学(73083)
- 管理学院(72642)
- 中国(68193)
- 京(53534)
- 科学(49969)
- 财(48555)
- 所(42982)
- 中心(39030)
- 研究所(38746)
- 财经(38053)
- 江(36736)
- 范(35523)
- 农(35429)
- 师范(35245)
- 经(34733)
- 北京(34374)
- 经济学(33845)
- 院(31920)
- 业大(30977)
- 经济学院(30214)
- 州(29519)
- 师范大学(28384)
- 基金
- 项目(158381)
- 科学(125503)
- 研究(123369)
- 基金(114082)
- 家(98560)
- 国家(97719)
- 科学基金(83383)
- 社会(80717)
- 社会科(75538)
- 社会科学(75517)
- 省(59831)
- 基金项目(58790)
- 教育(57952)
- 编号(51389)
- 划(50878)
- 自然(49333)
- 自然科(48207)
- 自然科学(48195)
- 自然科学基金(47338)
- 资助(45756)
- 成果(43339)
- 课题(36681)
- 重点(36531)
- 部(35992)
- 发(35404)
- 国家社会(33840)
- 创(33018)
- 教育部(31650)
- 性(31604)
- 中国(31070)
共检索到386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伟进 张亮
加强社会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加强社会建设,需加深对一般性现代化历程的理论认识,厘清社会建设在促进社会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和社会风险管控中的重要价值。要正确把握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方位,把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橄榄型社会结构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社会韧性提升中的短板,向着公平正义、安全有序、活力韧性的美好社会目标,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未来一段时间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党对社会建设的领导,完善政府责任体系,畅通社会协同机制,创新居民自治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董坤 陈硕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对系统观念的坚持,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强烈的系统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发展目标的贯通性、基本特征的统一性、本质要求的体系性、事业布局的协同性。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自觉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系统观念 世界观 方法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董坤 陈硕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对系统观念的坚持,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强烈的系统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发展目标的贯通性、基本特征的统一性、本质要求的体系性、事业布局的协同性。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自觉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系统观念 世界观 方法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海曦 孟祥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把物质资料划分为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界限进一步扩展,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第Ⅰ部类、第Ⅱ部类的划分继续扩展,形成了生产数据资料的第Ⅲ部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领域。本文研究表明,三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第Ⅰ部类的数据资本、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第Ⅲ部类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三大部类社会总产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第Ⅰ部类数据资本、追加的数据资本与企业家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减少的不变资本与第Ⅲ部类不变资本、减少的不变资本之和。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根据社会现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数据资本和数据资料的范畴;第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思路与方法,提出了新的第Ⅲ部类;第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框架下,论证了第Ⅰ、Ⅱ、Ⅲ部类社会总产品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关键词:
数据要素 第Ⅲ部类 社会总产品 实现条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麑 刘衍峰
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上,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传统生态理论。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克服了西方生态现代化的弊病,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内在融通。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是立足本国国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至上,以及关注生态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未来实践指向上,我国可通过生态执政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化、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繁荣生态文化事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为探索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提供中国模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麑 刘衍峰
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上,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传统生态理论。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克服了西方生态现代化的弊病,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内在融通。中国式生态现代化是立足本国国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至上,以及关注生态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未来实践指向上,我国可通过生态执政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化、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繁荣生态文化事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为探索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提供中国模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孟雨桐 张向前
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增强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研究发现,随着我国不断完善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法规,增设全方位社会服务机构,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规模,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存在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成熟度偏低,公众认知度低、岗位设置有限,地域发展不均衡,服务监督、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文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需通过强化专业教育与丰富本土化理论,提高社会工作认可度与拓宽社会工作职业道路,促进城乡社会工作均衡发展,确保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路径。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工作 高质量发展 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法稳 林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的理念引领、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方式绿色化、以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为核心、以系统科学的标准化体系为指导五个方面,分析了新型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从理论层面对新型生态农业的目标体系、措施体系、支撑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推进新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向度。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杨雪 史亚茹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和根本途径,制度型开放源于但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一切与跨境经贸合作相关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国际协调都属于制度型开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型开放先后经历了基础准备、局部开展和全面铺开三个阶段,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步,二者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在国际、国内多重复杂环境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开展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迫在眉睫,但其在开放范围、开放领域和开放层次上仍存在一系列堵点。据此,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各阶段的目标为指引,从制度型开放现有举措、参与高标准经贸协定与谈判、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三个层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法稳 林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的理念引领、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方式绿色化、以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为核心、以系统科学的标准化体系为指导五个方面,分析了新型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从理论层面对新型生态农业的目标体系、措施体系、支撑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推进新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向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任保平 迟克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迎来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得以重塑,现代化新动能得以培育,现代化新优势得以形成。从阶段性目标来看,经济体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三个方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生了内涵上的拓展。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面临着推进和拓展的任务,包括由单一发展战略向综合发展战略的拓展,由外向型发展战略向内外结合型发展战略的拓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坚持并联式发展道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协调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构建数字平台体系。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经济 社会主义现代化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许光烈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从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赋予税收新的使命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税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税收要着力拓展和实现保障、发展、民生、治理职能,并立足税收职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税收现代化建设应遵循坚持政治性、人民性、系统性、创新性、能动性等基本路径,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景华 刘展豪 曹振悦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任务。文章在阐释中国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对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及演进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其中,物质富裕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精神富足及人的全面发展仍需提升,收入差距仍待缩小;从区域层面来看,四大区域与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共同富裕均向好发展,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从演进规律来看,中国共同富裕的持续性较强,长期发展动力充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为解决人类发展不平衡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德鑫 邢喆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有机构成部分,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演进逻辑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兴起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阶段、改革开放的重构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化改革阶段。未来,我国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与行动路径包括: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本质要求,以推进“双高计划”为基本路径,以各层/各类职业教育融通为有效支撑,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关键着力点,以国际深度交流与合作为革新动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旭晖 朱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供给冲击、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不断升级的严峻挑战,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部署。事实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主要抓手,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总量适配、结构适配、质量适配与制度适配。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道路上,如何将畅通国内大循环顶层设计与超大规模人口的市场优势、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比较优势、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优势、和平发展的合作优势有效衔接并付诸实施,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为此,本文基于供需适配视角,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在梳理畅通国内大循环理论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区域、产业、技术、人口等制度安排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