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04)
2023(18268)
2022(15256)
2021(14236)
2020(11666)
2019(26856)
2018(26787)
2017(50380)
2016(27948)
2015(32262)
2014(32275)
2013(31400)
2012(29502)
2011(26989)
2010(27610)
2009(25717)
2008(25532)
2007(23128)
2006(20736)
2005(19372)
作者
(80095)
(66723)
(66259)
(63604)
(42349)
(31746)
(30438)
(25768)
(25393)
(23927)
(22640)
(22236)
(21303)
(21189)
(20817)
(20751)
(20019)
(19804)
(19359)
(19178)
(17032)
(16534)
(16273)
(15162)
(15131)
(15031)
(14999)
(14890)
(13462)
(13414)
学科
(117224)
经济(117103)
管理(70586)
(68574)
(52110)
企业(52110)
方法(44756)
中国(42453)
数学(38839)
数学方法(38479)
(35782)
地方(27290)
业经(26934)
(26873)
(24920)
贸易(24900)
(24254)
(24187)
(24082)
农业(23449)
教育(22990)
(21836)
银行(21800)
(21113)
(20361)
金融(20359)
理论(19829)
(18824)
环境(17305)
(17118)
机构
大学(401921)
学院(400503)
(166186)
经济(162571)
研究(146355)
管理(141345)
理学(119099)
理学院(117596)
管理学(115553)
管理学院(114770)
中国(110215)
(88259)
科学(86184)
(78428)
(75024)
研究所(67531)
(65844)
中心(65215)
(62639)
(61364)
财经(60980)
师范(60852)
北京(57651)
(55235)
业大(54548)
经济学(52053)
(52005)
农业(51447)
(50221)
师范大学(49074)
基金
项目(249083)
科学(194863)
研究(190867)
基金(175688)
(152097)
国家(150705)
科学基金(126469)
社会(119221)
社会科(112695)
社会科学(112664)
(97674)
教育(92248)
基金项目(90982)
(83592)
编号(80584)
自然(76417)
自然科(74576)
自然科学(74555)
自然科学基金(73198)
资助(72161)
成果(69261)
(59024)
课题(58503)
重点(57701)
(56436)
(51743)
(49245)
国家社会(48951)
教育部(48689)
创新(48337)
期刊
(194248)
经济(194248)
研究(133187)
中国(91632)
教育(69655)
(62398)
学报(59606)
(59269)
科学(55242)
管理(53327)
大学(45772)
农业(42556)
(41846)
金融(41846)
学学(41524)
技术(37435)
业经(32311)
经济研究(32192)
财经(30700)
(26627)
问题(26226)
(23462)
(23408)
国际(20895)
图书(20886)
世界(19398)
技术经济(19148)
(19102)
论坛(19102)
职业(18830)
共检索到633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邓猛  张玲  张瑶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话语。本文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从我国社会文化与现实国情出发,着重从词源、文化意蕴、政治话语三个层次对“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展开话语分析。“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展现出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层层演进的历史逻辑,遵循从渐进到加速的逻辑演进理路:目标重点从“普及”入学转向“提高”质量,对象范围从“三类残疾”到面向“所有残疾儿童”,实践方向从重视发展格局走向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方式从“特惠”到“特惠普惠”并重,保障机制从“有限支持”到构建完整的“支持体系”。未来我国特殊教育将继续依托“强化普惠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生成与实现。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麟   张玲   邓猛  
乡村特殊教育现代化事关我国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局,具有基础性作用。这要求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运用社会文化建构的脉络解读我国乡村特殊教育发展的本土经验与特征。融合发展是乡村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度与实践方式,从“自发”到“自觉”再到朝向“适宜”是乡村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并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特殊教育特征。未来应进一步关注传统与现代博弈下的融合教育模式建构与特色发展,以县域为本大力发展乡村特殊教育,突出强化科学布局和劳动教育,建立以县级特殊教育学校为本的普特融合机制和以现代生态数字化农业为基础的特殊职业教育机制,致力于实现乡村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质量突围。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敖勇前  刘璞  王庭照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教育政策不仅是政府有序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全国两会是人民参与政治生活、推动国家决策科学化的主要平台。全国两会代表所提交的教育提案内容反映了民众教育需求的变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民意愿向政策性、制度性保障的转化。21世纪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距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方法,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技术,对2016-2019年全国两会特殊教育提案的答复文本进行分析,厘清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三大热点话题及其核心思想,就对三大热点话题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瑞   宋昌耀   胥英伟  
文化和旅游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现阶段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的重要任务。要解决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价值导向不突出、推进方式碎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治理水平不高、学理支撑不强等问题,须将文化和旅游及其融合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格局和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审视和推进。文章在扼要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亟须重点关注的8个重要议题。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邓猛  张玲  张瑶  
特殊教育信息化是激活特殊教育提质增速的创新引擎。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配备硬软件和普及理念,到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再到朝向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三个主要阶段。但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改革的革命性影响尚未得到充分彰显。高质量教育发展赋予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新的内涵与特征,表现为推进“教康医多学科融合”实践,带动特殊教育课堂方法革命,打造无障碍校园环境与现代化管理新样态等,助推特殊教育在学习空间、教学方式、环境创设与组织管理上的深刻变革。未来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应朝向构建智慧化教育环境,打造个性化学习方式,保障优质化数字资源,推动全员化素养提升,推进高效化教育管理几个方向发展;在对技术发展的反思中找寻本土化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大国的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全面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促进力量。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但其真正获得蓬勃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量并赢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和经验的时期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于志晶,2006)。正如有研究者提出的,“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费正清,1991),在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逻辑。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培峰  丁勇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正向人本价值和民生意义转向。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转向需要综合改革来支撑。特殊教育综合改革是一种整体性改革、系统性调整和协同性治理。同时,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转向也带来了特殊教育改革重心的新转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领域。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宗仁  王波  蒋小波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派生产物,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有机契合教育强国战略要求,可为提升人力资源供给质量、服务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需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着力点、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为落脚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关键点,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结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依据与战略任务,职业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为本,推动教学理念现代化;坚持产教融合为先,推动教学模式现代化;坚持内涵式发展为根,推动教学治理现代化。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丁勇  
教育现代化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2016—2030年)的重大战略抉择和战略目标,是对我国经济社会从全面实现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应答。本研究依据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背景、趋势和总体要求,对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和特点作相应分析与思考,以期对各地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制定有所启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小青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在发展特征上,其要具有高水平的支撑经济能力、高质量的现代职教体系、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能级、高效能的产教融合实力;在发展逻辑上,要对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遵循规模与质量相统一、兜底与赋能相统一、技能与德育相统一、升级与创新相统一、内生与外联相统一的基本逻辑;在发展路向上,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目标,丰内涵以实现发展的新质量、强类型以建构发展的新体系、优治理以生成发展的新生态、促开放以贡献发展的新方案。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旭晖  朱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供给冲击、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不断升级的严峻挑战,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部署。事实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主要抓手,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总量适配、结构适配、质量适配与制度适配。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道路上,如何将畅通国内大循环顶层设计与超大规模人口的市场优势、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比较优势、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优势、和平发展的合作优势有效衔接并付诸实施,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为此,本文基于供需适配视角,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在梳理畅通国内大循环理论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区域、产业、技术、人口等制度安排的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施静龙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有效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扎实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职业院校,其统一战线工作视野开阔、资源丰富、人才荟萃,与社会经济接触面广、协同性强、联合度高。从逻辑角度分析,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演进,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从作用角度分析,职业院校统一战线工作可以有效发挥统一战线人才支撑的关键要素、科研创新的技术支撑、资政建言的智力优势和覆盖“三类人”的天然优势等。面向未来,职业院校要以凝聚共识为主旨,彰显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以合作协同为方式,彰显统一战线的组织优势;以改革建功为目标,彰显统一战线的人才优势;以建言资政为途径,彰显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从而不断在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创新,充分提升统一战线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茂聪  王宁  
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政策的纵向梳理,本文将其演进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全面重建的恢复时期(1978-1988)、稳中求进的探索时期(1989-1996)、拓展延伸的调适时期(1997-2011)以及守正出新的转型时期(2012-至今)。在此进程中,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在动力机制、价值取向、过程保障及政策话语四个方面呈现出特定的演变逻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应坚持开放性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以实现新的转型。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晨倩   岳吉瑞   李培繁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技术升级,赋能产业兴旺;激活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治理;丰富职教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基于破解现实困境的逻辑起点,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主线和提供多方保障的逻辑支点,构建起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并以“嵌入理论”为着力点,从价值嵌入、资源嵌入和关系嵌入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孟雨桐   张向前  
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增强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研究发现,随着我国不断完善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法规,增设全方位社会服务机构,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规模,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存在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成熟度偏低,公众认知度低、岗位设置有限,地域发展不均衡,服务监督、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文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需通过强化专业教育与丰富本土化理论,提高社会工作认可度与拓宽社会工作职业道路,促进城乡社会工作均衡发展,确保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