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64)
- 2023(17851)
- 2022(14483)
- 2021(13327)
- 2020(10834)
- 2019(23940)
- 2018(23609)
- 2017(44647)
- 2016(23888)
- 2015(26949)
- 2014(26823)
- 2013(25997)
- 2012(23625)
- 2011(21419)
- 2010(21566)
- 2009(20486)
- 2008(19743)
- 2007(17608)
- 2006(16078)
- 2005(15029)
- 学科
- 济(113609)
- 经济(113484)
- 管理(68078)
- 业(62079)
- 企(47963)
- 企业(47963)
- 方法(36897)
- 中国(34127)
- 农(31985)
- 数学(31930)
- 数学方法(31594)
- 地方(27340)
- 业经(25886)
- 财(25057)
- 制(23947)
- 农业(21665)
- 学(20591)
- 贸(19961)
- 贸易(19946)
- 易(19360)
- 银(17977)
- 银行(17958)
- 融(17683)
- 金融(17677)
- 行(17315)
- 体(17308)
- 环境(17153)
- 地方经济(15942)
- 发(15644)
- 理论(15348)
- 机构
- 学院(341551)
- 大学(338690)
- 济(152415)
- 经济(149463)
- 研究(123398)
- 管理(123283)
- 理学(104405)
- 理学院(103180)
- 管理学(101520)
- 管理学院(100876)
- 中国(95870)
- 京(71879)
- 财(71031)
- 科学(70197)
- 所(61234)
- 财经(55124)
- 中心(54930)
- 研究所(54874)
- 江(52346)
- 农(51266)
- 经(49999)
- 经济学(49101)
- 北京(45900)
- 范(45755)
- 师范(45359)
- 院(44802)
- 业大(44103)
- 经济学院(43813)
- 州(41139)
- 财经大学(40525)
- 基金
- 项目(220025)
- 科学(174728)
- 研究(166704)
- 基金(159769)
- 家(138509)
- 国家(137398)
- 科学基金(117539)
- 社会(109536)
- 社会科(103858)
- 社会科学(103831)
- 省(84840)
- 基金项目(82714)
- 教育(76423)
- 划(71110)
- 自然(70765)
- 自然科(69097)
- 自然科学(69079)
- 自然科学基金(67826)
- 编号(67270)
- 资助(64264)
- 成果(55920)
- 重点(50523)
- 发(50217)
- 部(49146)
- 课题(48268)
- 国家社会(46732)
- 创(45879)
- 制(44951)
- 创新(43172)
- 性(42781)
- 期刊
- 济(182635)
- 经济(182635)
- 研究(110501)
- 中国(75001)
- 财(55018)
- 农(50146)
- 管理(49698)
- 学报(48069)
- 科学(46764)
- 教育(40301)
- 大学(38066)
- 学学(35741)
- 融(35507)
- 金融(35507)
- 农业(33846)
- 技术(31014)
- 经济研究(30708)
- 财经(28647)
- 业经(28282)
- 经(24938)
- 问题(23462)
- 贸(20291)
- 世界(18347)
- 国际(18143)
- 业(17995)
- 技术经济(17017)
- 现代(15532)
- 版(15313)
- 商业(15055)
- 统计(14849)
共检索到5372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苏芳
县域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实现县域经济增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探索县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明晰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现实挑战、寻求县域经济增长的优化路径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基数与劳动力等内生维度,外部资本转移、政府积极作为、社会稳定等外生维度,系统揭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外动力机制,并通过梳理县域经济增长存在的产业化发展落后、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营经济发展力量薄弱等现实挑战,明确阻碍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最终提出推进县域产业化发展、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持续推进县域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韩一多 储德银 纪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力破解桎梏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基本遵循,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使税制成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税制改革要坚持以稳为先、以民为主、以新为领、以法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优化税制结构、推进税制由收入功能型向发展功能型转变、提高税收效率、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税收体系等路径,积极回应现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乔 汪宇麒 吴宗福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三个方面的瓶颈问题,难以适应共同富裕要求:一是县域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三是县域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冲击,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困难。县级财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县域财政的健康运行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性、基础性作用。然而,我国县域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增收乏力、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地方债务风险突出等方面。为了夯实县域财政基础,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改革财政体制机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奠定共同富裕基础;二是推进县域产业转型,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拓宽县域财政来源;三是完善财税政策制度,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四是严格地方债务管理,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保证县域经济安全。
[期刊] 改革
[作者]
任保平 迟克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迎来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得以重塑,现代化新动能得以培育,现代化新优势得以形成。从阶段性目标来看,经济体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三个方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生了内涵上的拓展。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面临着推进和拓展的任务,包括由单一发展战略向综合发展战略的拓展,由外向型发展战略向内外结合型发展战略的拓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坚持并联式发展道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协调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构建数字平台体系。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经济 社会主义现代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三希 武玙璠 李嘉琦
发展数字经济契合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战略任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回顾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即充分发挥市场高效的资源配置作用、政府主导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包容审慎的监管政策体系。但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底层关键技术缺失、数实融合有待加强、数字社会与数字政府建设有待优化以及数字生态建设尚处初级阶段等。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发展数字经济应当正确认识并发挥我国的特色优势,从数字技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加快构建新优势,全面提高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优化我国数字生态支撑体系。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瑞 刘倩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业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系统分析乡村旅游的潜在功能、发展短板和优化路径。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应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进乡村民生福祉和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同质化问题严重、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文化保护利用不充分、利益共享机制有待优化、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等短板问题。因此,未来亟需从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弘扬特色乡土文化、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加以优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婧 刘波林 苑大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终身学习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特征、以保障人民终身学习的权利为根本原则、以促进人民现代性为基本方法、以人民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互联互通性、公平开放性、灵活多样性、制度规范性、技术先进性五大特征,蕴含着满足人民群众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稳定运行的需要、满足综合国力提升的需要等三重价值。但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终身学习文化尚未在全社会稳固形成、终身学习制度与法律保障不健全、终身学习资源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面向未来,应以树立积极主动的现代化终身学习观念为根本基准,以建立健全现代化终身学习法律与制度为强力支撑,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现代化终身学习促进方法为可靠依托,有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涂圣伟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化,有别于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具有明显不同的时空背景、价值目标和实现路径。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制度适变性演化、技术创新扩散和渐进式市场化转型,一直发挥着主动力作用,但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作用形式。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面临多重目标兼容难度上升、激励边际效应减弱、城乡要素资源结构性错配、外部冲击影响加深等挑战,需守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统”与“分”、开放发展与产业安全等重大关系,推进制度成熟化定型化、要素配置市场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三次产业融合化、农业发展数字化,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旭刚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生力量,认识和把握其核心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以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核心主题、以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发展道路为发展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规模化、普惠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以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为根本,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破除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障碍;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提升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浩 周婷婷 邱玉兴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我国高校已由规模式增长转向内涵驱动式发展,其显著的特征是高校经济业务活动呈现出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高校管理层担负的经济责任的内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促进廉政、保障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触及的领域愈加广泛,对量化审计评价的需求日益急迫。面对这种形势,高校内部审计必须积极创新,探索审计新方法和新工具,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促进高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文章运用AHP模型将专家意见、理论方法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构建出可量化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乐 马健琳
数字化转型是许多产业要经历的必然阶段,更是迎合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金融业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势必要率先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期在新时期让金融资本发挥切实有效的服务效果。普惠金融业务已逐渐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内容,实现其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为助推农村企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荣利 孟令军
受新型城镇化背景的影响,农村人口一直处于流出状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导致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社会现象日益严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大学生返乡创业则会为农村带来崭新活力,对提供充裕的农村就业岗位、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扬“故乡”情怀以及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如此,大学生返乡创业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选择合适的现实路径将影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效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鑫全
“三农”问题向来是国家及政府关注的重点,农村要发展、农业要进步、农民要富裕则成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新时期,产业发展会在数字化背景下展现出崭新的机遇,同样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也展现出勃勃生机。农民可以充分挖掘数字化背景优势,通过电子商务创业实现致富,为解决“三农”问题、助推农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新理念、新动能,为世界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数字化 农民创业 电子商务 现实路径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刘宝存 苟鸣瀚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其本质是由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教育现代化,是既吸收借鉴世界经验又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保障全体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教育现代化,是公平优质、追求卓越的教育现代化,是开放自信、合作共赢的教育现代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仍面临核心教育资源的供给存在不足、教育结构体系的优化调整相对滞后、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亟须提高、教育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仍待完善等挑战。面向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应将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起来,其关键任务包括:发展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优质教育,推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文魁
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及分析框架未将经济增长作为重要内容,与现代化研究关联较大的发展经济学也没有把经济增长放到应有位置。对历史资料的梳理表明,1979年我国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主要是出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步水平较低、经济增长追赶过程较长等方面的考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战略谋划,都将经济增长指标作为核心目标之一,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变得更加具体、更可测度。不过,到2035年,如果把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需付出更大努力,应对一些重要挑战。充分挖掘潜力、释放民间活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合理经济增长,应与发展质量的提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须遵循这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增长 发展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