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54)
2023(11514)
2022(9328)
2021(8788)
2020(7151)
2019(15983)
2018(15948)
2017(29901)
2016(16173)
2015(18740)
2014(18376)
2013(17206)
2012(15249)
2011(13598)
2010(13569)
2009(12520)
2008(12253)
2007(10746)
2006(9410)
2005(8780)
作者
(41830)
(34681)
(34485)
(33103)
(22155)
(16437)
(15785)
(13312)
(13178)
(12211)
(11878)
(11556)
(11052)
(10844)
(10794)
(10644)
(10364)
(10079)
(10033)
(9875)
(8818)
(8403)
(8290)
(7952)
(7785)
(7711)
(7637)
(7626)
(6878)
(6838)
学科
(62421)
经济(62353)
管理(40472)
(39148)
(31359)
企业(31359)
中国(23985)
方法(23925)
数学(19841)
(19782)
数学方法(19595)
业经(16376)
(14589)
贸易(14579)
(14266)
(14070)
农业(12935)
(12641)
理论(12485)
地方(11122)
教育(11082)
(10736)
(10731)
银行(10729)
(10369)
(10218)
金融(10215)
(10182)
(9571)
(9512)
机构
学院(219696)
大学(217102)
(92996)
经济(91275)
管理(77605)
研究(76318)
理学(66314)
理学院(65509)
管理学(64226)
管理学院(63832)
中国(58922)
(46507)
科学(43407)
(41578)
(37124)
研究所(33697)
中心(33663)
财经(33325)
(32295)
师范(32050)
(31558)
(30671)
(30556)
经济学(30270)
北京(29827)
(27445)
经济学院(27211)
业大(27074)
(25632)
师范大学(25585)
基金
项目(142602)
科学(113322)
研究(111594)
基金(102429)
(88108)
国家(87340)
科学基金(74772)
社会(72207)
社会科(68323)
社会科学(68307)
(54520)
教育(53542)
基金项目(52920)
编号(46690)
(46294)
自然(44169)
自然科(43201)
自然科学(43191)
自然科学基金(42417)
资助(41433)
成果(39225)
课题(33471)
重点(32766)
(32388)
(31980)
国家社会(30433)
(30431)
大学(28978)
(28823)
教育部(28617)
期刊
(105332)
经济(105332)
研究(69769)
中国(48611)
教育(37512)
(31531)
管理(30357)
(30321)
学报(30026)
科学(29603)
大学(24163)
学学(22113)
农业(21435)
(20464)
金融(20464)
技术(19731)
经济研究(18982)
业经(17510)
财经(17367)
(15259)
问题(13843)
(13506)
(12639)
世界(12502)
国际(12261)
职业(11632)
图书(11290)
(10417)
论坛(10417)
现代(9811)
共检索到333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荣   林昊民  
文化资本是理解社会教育再生产的强有力理论概念。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通过使用CEPS(2014—2015)追踪调查数据,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我国教育制度下,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差异,课外补习存在显著的直接正向效应,但文化活动与物质文化资源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第二,师生互动感知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文化资本影响学业成就的过程中起着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说明,文化资本理论的效应适用性在我国教育体制下存在一定局限。同时,本研究引入主观属性的中介变量,扩展了传统以客观属性为重点的研究方法,为社会再生产研究开辟了一条可能的新路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陶红  杨东平  
本文通过2003年对10个城市40所高中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成就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学生学业成就与父亲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均无显著性差异。
[期刊] 改革  [作者] 任保平  迟克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迎来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得以重塑,现代化新动能得以培育,现代化新优势得以形成。从阶段性目标来看,经济体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三个方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生了内涵上的拓展。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面临着推进和拓展的任务,包括由单一发展战略向综合发展战略的拓展,由外向型发展战略向内外结合型发展战略的拓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坚持并联式发展道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协调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构建数字平台体系。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许光烈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从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赋予税收新的使命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税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税收要着力拓展和实现保障、发展、民生、治理职能,并立足税收职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税收现代化建设应遵循坚持政治性、人民性、系统性、创新性、能动性等基本路径,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许光建   黎珍羽  
关税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关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降低关税总水平、促进生产、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关税政策新的要求,包括促进低碳可持续发展、兼顾生产与消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巩固总体安全等。未来,我国需要通过贯彻绿色税收理念、以关税调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关税政策供给、深化国际税收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税收改革等措施促进关税政策优化,以进一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婧   刘波林   苑大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终身学习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特征、以保障人民终身学习的权利为根本原则、以促进人民现代性为基本方法、以人民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互联互通性、公平开放性、灵活多样性、制度规范性、技术先进性五大特征,蕴含着满足人民群众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稳定运行的需要、满足综合国力提升的需要等三重价值。但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终身学习文化尚未在全社会稳固形成、终身学习制度与法律保障不健全、终身学习资源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面向未来,应以树立积极主动的现代化终身学习观念为根本基准,以建立健全现代化终身学习法律与制度为强力支撑,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现代化终身学习促进方法为可靠依托,有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孟雨桐   张向前  
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增强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研究发现,随着我国不断完善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法规,增设全方位社会服务机构,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规模,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存在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成熟度偏低,公众认知度低、岗位设置有限,地域发展不均衡,服务监督、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文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需通过强化专业教育与丰富本土化理论,提高社会工作认可度与拓宽社会工作职业道路,促进城乡社会工作均衡发展,确保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监督和评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舟祺   姚金菊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等四个层面的中央教育组织法制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议事协调机制有待健全、不同组织间关系有待理顺等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有必要结合历史经验、观照现实需求,充分重视教育组织法尤其是中央教育组织法,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机制和教育行政组织运行机制提供法治保障,进一步明确党对教育的领导、政府领导管理以及教育行政机关主管等不同层次的组织科学设置、职能合理配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浩   周婷婷   邱玉兴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我国高校已由规模式增长转向内涵驱动式发展,其显著的特征是高校经济业务活动呈现出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高校管理层担负的经济责任的内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促进廉政、保障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触及的领域愈加广泛,对量化审计评价的需求日益急迫。面对这种形势,高校内部审计必须积极创新,探索审计新方法和新工具,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促进高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文章运用AHP模型将专家意见、理论方法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构建出可量化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韩一多   储德银   纪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力破解桎梏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基本遵循,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使税制成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税制改革要坚持以稳为先、以民为主、以新为领、以法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优化税制结构、推进税制由收入功能型向发展功能型转变、提高税收效率、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税收体系等路径,积极回应现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旭刚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生力量,认识和把握其核心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路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以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核心主题、以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发展道路为发展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规模化、普惠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以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为根本,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破除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障碍;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提升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洪杰  张卫国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以及该作用在我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仅具有有限作用;(2)文化资本诸类型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制度化文化资本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客体化文化资本没有显著作用,而与高雅文化有关的身体化文化资本甚至有显著负面作用;(3)文化资本的作用存在阶层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文化资本的正面作用越大,负面作用越小。上述结果表明,文化再生产模型适合解释当前中国教育分层,同时不可高估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一桓  
新时代,高职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不过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助推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外交流,为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平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瑞   宋昌耀   胥英伟  
文化和旅游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现阶段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的重要任务。要解决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价值导向不突出、推进方式碎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治理水平不高、学理支撑不强等问题,须将文化和旅游及其融合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格局和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审视和推进。文章在扼要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亟须重点关注的8个重要议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薛领  杨开忠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不确定性持续增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国土空间的演进格局。面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我国国土空间优化与调控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亟待提升和转型,需要超越简单性范式和复杂性范式,深入理解复杂性和繁杂性两个维度交织叠加的抗解性问题。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土空间抗解性趋于增强,国土空间优化与调控的根本方向和必由之路在于建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抗解性新范式。需要认识到,理论认知是国土空间优化与调控的基本前提,亟待深化;研究范式是国土空间优化与调控的重要支撑,需要转型;技术方法是国土空间优化与调控的重要支撑,有待创新;规划模式是国土空间优化与调控的治理基础,有待变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