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835)
2023(22674)
2022(19033)
2021(17680)
2020(14640)
2019(33662)
2018(33204)
2017(62577)
2016(34420)
2015(38974)
2014(39016)
2013(38154)
2012(35286)
2011(32024)
2010(32069)
2009(29249)
2008(28737)
2007(25309)
2006(22551)
2005(20513)
作者
(101256)
(84222)
(83532)
(79580)
(53575)
(40378)
(37958)
(32965)
(32313)
(30135)
(28819)
(28454)
(27132)
(26905)
(26354)
(26077)
(25096)
(24662)
(24369)
(24143)
(21111)
(20920)
(20528)
(19369)
(18841)
(18779)
(18714)
(18526)
(17117)
(16908)
学科
(140662)
经济(140497)
管理(95160)
(89791)
(72423)
企业(72423)
方法(58009)
数学(49403)
数学方法(48735)
中国(43102)
(40334)
(33175)
(32901)
业经(32838)
地方(31297)
(27484)
农业(26903)
(26167)
贸易(26147)
(25351)
理论(24804)
(23660)
银行(23585)
环境(23218)
(22781)
金融(22773)
(22711)
(22361)
技术(21351)
(19846)
机构
大学(488368)
学院(485959)
(194473)
经济(190263)
管理(182689)
研究(174736)
理学(156424)
理学院(154571)
管理学(151560)
管理学院(150714)
中国(132104)
科学(109440)
(107006)
(89540)
(89185)
(87092)
研究所(81697)
中心(78177)
业大(74768)
(73678)
财经(70385)
农业(68245)
北京(68178)
(66851)
师范(66084)
(64104)
(63866)
(59023)
经济学(58986)
技术(54147)
基金
项目(328832)
科学(257084)
研究(238190)
基金(236341)
(209202)
国家(207471)
科学基金(175611)
社会(149037)
社会科(141034)
社会科学(140998)
(128140)
基金项目(123390)
自然(113985)
自然科(111314)
自然科学(111280)
教育(110231)
自然科学基金(109244)
(109078)
资助(98098)
编号(96474)
成果(79456)
重点(75081)
(72842)
(71966)
课题(68506)
(67818)
创新(63414)
科研(62673)
国家社会(61879)
教育部(61014)
期刊
(219278)
经济(219278)
研究(147042)
中国(104473)
学报(83697)
(80253)
科学(75456)
管理(69992)
(67288)
大学(63082)
教育(62752)
学学(59061)
农业(55288)
(44552)
金融(44552)
技术(44068)
业经(35824)
经济研究(35532)
财经(34602)
(30153)
(29849)
问题(28503)
图书(26109)
(24171)
科技(23442)
技术经济(22816)
(22681)
世界(21687)
理论(21489)
资源(21438)
共检索到740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邹红   杨晗硕   喻曦  
推进以绿色为底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以下简称“三生”)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之道。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五大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述了三生协同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构建三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测度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及结构调整趋势,研究发现:三生协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与五大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在不同层面相互呼应;2011—2019年,我国三生协同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结构得分分别从0.24、0.28增长至0.35、0.33,呈稳定上升和优化趋势,在区域间现代化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面临生产发展内部协调受限、共同富裕发展不充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结构尚未形成等挑战,各级政府须深化高质量发展并扩大内需,推动生活质量提升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同,加速绿色发展,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密   付应铎   王威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开拓适宜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与宏伟蓝图,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共同富裕为线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厘清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又要构建完整的理论逻辑框架,阐明评价的目的、原则与标准。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包含目标、能力、潜力三个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深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相应建议。在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围绕共同富裕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表现与历史使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政  
文章构建"五化"协同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湖南省2007—2016年"五化"协同发展水平,探析其发展规律及内部耦合机制。结果表明:(1)湖南省"五化"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各子系统增长趋势存在差异,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最为明显,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最低。(2)"五化"耦合度较差。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间的耦合度增长较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四化"耦合度增长较慢。(3)"两化""四化"及"五化"间的协调度持续增长,其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两化"间协调度差异较"四化"和"五化"较为显著;"四化"间的协同度增长步调较为一致,但仍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五化"间的协调度水平虽逐年增强,但仍处于轻度失调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圆刚  郝亚梦  郭英之  
乡村旅游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制约乡村共同富裕的突出问题。研究立足共同富裕新挑战,超越单一经济视角,兼顾物质和精神富裕,考量绝对与相对贫困,剖析区域间与区域内多层空间,在宏微观人本理念指导下对乡村旅游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内涵进行更新;指出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关键问题;建构宏观、中观和微观指标体系。宏观层面通过生态指标、供给指标、文化指标衡量发展能力,社会指标衡量发展机会,经济指标和治理指标衡量发展结果;中观层面通过居民协同治理水平、分配公平水平测度各主体间发展过程的公平性与发展结果的共享程度,主客价值共创水平测度居民与旅游者的互动关系;微观层面以居民满意度为落脚点,关注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等。研究为动态化、精细化和定量化研究区域不平衡性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分析工具,有助于丰富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内涵,为推动乡村共同富裕和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应用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任英华   王传引   张晨瑜   高婷婷  
本文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熵权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市)2012—2021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指数,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水平,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考察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及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省份间空间关联较弱,区域协同发展程度较低;块模型分析表明,净溢出板块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协同性最好;总体而言,内部驱动因素中的产业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以及外部驱动因素中的政府创新支持度、人口流动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作用较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任英华   王传引   张晨瑜   高婷婷  
本文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熵权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市)2012—2021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指数,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水平,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考察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及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省份间空间关联较弱,区域协同发展程度较低;块模型分析表明,净溢出板块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协同性最好;总体而言,内部驱动因素中的产业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以及外部驱动因素中的政府创新支持度、人口流动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作用较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费太安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本文对照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从中国人口规模、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三个维度,利用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导向下,应从生产、分配、生活三个维度,综合考察人口与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以及不同城市人口规模的综合福利效应。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生产组织方式扁平化、分散化,人口可以更多地聚集在县城等中小城市。本研究展现了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改进生产要素与公共服务配置引导人口优化地区分布的思路,揭示了从生产端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光先   钟晓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理论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在逻辑是,依据社会矛盾理论和方法论原则,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人民的立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伟大实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其实践进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并缩小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不同群体之间消费、能力和收入的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景华   刘展豪   曹振悦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任务。文章在阐释中国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对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及演进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其中,物质富裕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精神富足及人的全面发展仍需提升,收入差距仍待缩小;从区域层面来看,四大区域与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共同富裕均向好发展,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从演进规律来看,中国共同富裕的持续性较强,长期发展动力充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为解决人类发展不平衡问题贡献中国方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韩民春   彭刚东   袁瀚坤  
本文首先通过选取指标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子系统。然后,运用耦合协同模型测度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1))的“四位协同”~((2))发展水平,发现我国四位协同位于良好协同及以上的省(区、市)仅6个,其余25个省(区、市)均位于不协同的发展阶段。接着,选取人工智能专利数衡量人工智能,验证了人工智能对四位协同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并用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和软件产业收入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运用工具变量2SLS和动态面板系统GMM解决内生性问题;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人才数量、研发投入相应较高地区,人工智能作用显著;相反,作用则不显著。随后,利用空间计量和门限效应模型对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发现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受到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财政支出规模、信息服务程度的单门限条件影响,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的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明显。最后,提出以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熊玲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构建涵盖融合动力与融合目标的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体系,利用2012—2021年省域数据进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结果显示:各省区市融合动力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融合动力总体较强,中、西部地区较弱,东北地区则出现明显下降;融合目标达成总体较低,仅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城乡融合目标达成度较高;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总体处于城乡融合发展中低水平段。各省区市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与目标达成均存在省域差距明显,东部与中、西部总体水平差距较大的缺陷。长期来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现有城乡利益分配格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云  李京蓉  
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定量测度和比较了我国30个省、区、市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水平。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体,是提高农户获得感的根本保障。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指数在省际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带来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水平的梯度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指数存在显著影响。在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富裕层面,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省际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指数存在较为明显的"门槛"效应。在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富裕层面,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省际内部差异相对较小,但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富裕对其精神生活富裕的影响较为明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付保宗  周劲  
"产业体系"是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既立足于时代特征和突出矛盾,也体现了产业政策模式和重心的转变。产业体系本质上是从产业角度对国民经济构成的一种阐释,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内生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实体经济在协同关系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间也不是平行独立的,而是存在着立体交互关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具有全局联动性、形态多样性、阶段变化性、开放互动性、灵活高效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是要素间单向联系的机械组合,而是每一个要素间关联互动的整体系统;没有统一合意的标准模式,而是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呈现出多种具体形式;不是静态的稳定状态,而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征;不是孤立运行的封闭系统,而是国际共振的开放结构;不是一劳永逸的目标,而往往根植于灵活高效的协同机制。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根本上要构筑有利于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高效协同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旭   卢江  
两种生产理论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理论,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物质资料生产经历了从明显短缺到相对富有,从城乡区域和两大部类动态失衡到相对平衡的历史过程。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资料生产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完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致力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建立基本经济制度并发挥好其作用不仅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物质生产难题即经济危机,从而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还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人口生产难题,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戚晓旭  何皛彦  冯军宁  
京津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协同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具有复杂多样性和相互联系性。构建以支撑力、驱动力、创造力、凝聚力和辐射力等构成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分别通过规模指标与人均指标对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及发展特征进行综合测度,可对京津冀的发展现状作出基本的判断。下一步,应着力建立协同发展的制度框架体系和区域协调机制,尽快完善功能及产生疏解的跨区域配套政策,尽快完善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