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27)
- 2023(10668)
- 2022(8345)
- 2021(7689)
- 2020(6062)
- 2019(13665)
- 2018(13576)
- 2017(25765)
- 2016(13526)
- 2015(15820)
- 2014(15881)
- 2013(15474)
- 2012(14150)
- 2011(13078)
- 2010(13105)
- 2009(12270)
- 2008(11970)
- 2007(10560)
- 2006(9854)
- 2005(9381)
- 学科
- 济(82555)
- 经济(82483)
- 管理(35391)
- 业(33425)
- 企(25342)
- 企业(25342)
- 方法(25246)
- 中国(24075)
- 数学(22208)
- 数学方法(22104)
- 地方(19685)
- 农(18896)
- 业经(17040)
- 贸(13893)
- 贸易(13881)
- 易(13489)
- 地方经济(13053)
- 学(13040)
- 制(12769)
- 农业(12501)
- 财(12116)
- 发(11743)
- 融(10977)
- 金融(10976)
- 银(10761)
- 银行(10755)
- 环境(10552)
- 行(10475)
- 体(10335)
- 产业(10093)
- 机构
- 学院(204525)
- 大学(204300)
- 济(102489)
- 经济(100855)
- 研究(77803)
- 管理(72799)
- 理学(61481)
- 理学院(60783)
- 中国(60287)
- 管理学(59983)
- 管理学院(59602)
- 京(43415)
- 财(43326)
- 科学(41792)
- 所(38432)
- 研究所(34666)
- 经济学(34630)
- 财经(34563)
- 中心(33229)
- 经(31546)
- 经济学院(30939)
- 江(29814)
- 农(28348)
- 北京(28345)
- 院(27506)
- 范(27046)
- 师范(26842)
- 财经大学(25486)
- 业大(23950)
- 科学院(23765)
- 基金
- 项目(127997)
- 科学(101931)
- 研究(98168)
- 基金(94157)
- 家(81392)
- 国家(80764)
- 科学基金(68786)
- 社会(66812)
- 社会科(63450)
- 社会科学(63433)
- 基金项目(48085)
- 省(46949)
- 教育(44471)
- 划(39689)
- 自然(39178)
- 自然科(38299)
- 自然科学(38290)
- 编号(38284)
- 资助(38245)
- 自然科学基金(37647)
- 成果(31839)
- 发(30362)
- 国家社会(29692)
- 部(29642)
- 重点(29488)
- 课题(27670)
- 中国(27436)
- 创(26331)
- 教育部(26081)
- 发展(25814)
- 期刊
- 济(122096)
- 经济(122096)
- 研究(69920)
- 中国(43241)
- 财(31829)
- 管理(30305)
- 农(28046)
- 科学(27498)
- 学报(26783)
- 教育(22584)
- 经济研究(21789)
- 大学(21582)
- 融(20792)
- 金融(20792)
- 学学(20134)
- 农业(19385)
- 技术(19347)
- 财经(18936)
- 业经(17116)
- 经(16681)
- 问题(16173)
- 贸(14427)
- 世界(14053)
- 国际(13223)
- 技术经济(11747)
- 业(11155)
- 经济问题(10032)
- 统计(9719)
- 现代(9613)
- 商业(9434)
共检索到3237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汉飞 孙小泽 许彩慧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民营经济发挥着多重突出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章玉贵 赵文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这一关键命题进行长期探索并取得重大创新突破的理论与实践结晶,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现实特点和前瞻性战略设计。本文从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视角,着重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内涵、逻辑演进和范式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相关指标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发展和进阶优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范式,在致力于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的范式参照并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各国迈向繁荣共生之路。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周文 叶蕾
中国式现代化为数字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数字经济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力量。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揭示数字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数据要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优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更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平台经济竞争的垄断性、数实融合的结构性失衡、数字鸿沟引起财富分配的极化效应等仍是阻碍当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需要突破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其次重点加强平台经济反垄断治理,着力化解数字财富分配的极化效应,构建开放共赢的国际数字经济合作格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孙绍勇 张林忆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现实依托。从中国现阶段发展要求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从内在逻辑机理来看,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和推动作用,立足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成就,突出解决当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整体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驱动力;着力缩小发展差距,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之基;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在新征程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蓄势前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全胜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三重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继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促进了生态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中国不断研发环保技术,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资金的管理,保障了生态经济发展;中国不断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绿色消费和供应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宣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加强科技与制度对生态经济的支撑,促进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海娜 罗玉辉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在于科学驾驭资本,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进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可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脉络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根源及自我扬弃”中探寻资本的奥秘,包括“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资本文明面”与“资本消极面”、资本的“过去式”与资本的“未来式”;其次,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运用“资本”的实践,即“节制资本—运用资本—驾驭资本”的三大历史阶段,提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打破“西方化=现代化”迷思,全面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并科学驾驭资本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驾驭资本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朝峰
站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纵线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纵轴审视,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的双重视域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新的现代化之路,既切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大国的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全面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促进力量。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但其真正获得蓬勃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量并赢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和经验的时期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于志晶,2006)。正如有研究者提出的,“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费正清,1991),在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旭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方案,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是在与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理论逻辑的相互促进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崭新实践,是对既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着坚守,现代化是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刻贯彻,运用唯物史观开辟的中国发展新道路,既是对唯物史观的全新证明,对唯物辩证法的全新运用;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具体表现为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因此,在理论上说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是我们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强四个自信的根本基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阳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与世界共建共享的时代战略,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形成过往百年的叙事基调,彰显了百年中国基于历史、制度和文化三重逻辑共同形塑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加速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内在统一、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实践向度,共同体现职业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民生”与“国家”的高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小泽 许彩慧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概括,统筹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多个领域之间实现统筹发展,包括人口规模与现代化、先富与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关系的梳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筹逻辑,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小泽 许彩慧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概括,统筹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多个领域之间实现统筹发展,包括人口规模与现代化、先富与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关系的梳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筹逻辑,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宝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走得通、依什么走得稳、靠什么走得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蕴涵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内在逻辑,即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独立自主、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统一战线、自我革命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价值立场、思想源泉、立足基点、发展方向、使命担当、精神动力、政治保障、重要法宝、鲜明品格。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鲁明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远的文明意义,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文明实践中逐渐生成,具有文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文明的目标定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文明的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显出文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明新形态与既有的西方文明形态存在本质差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表现和文明路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唯物史观 文明新形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冯俊 成长春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主阵地。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考虑,人口规模巨大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特征,推进共同富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根本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导向,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崇高目标。要把“人的现代化”摆在的突出位置,在协调发展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统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走好和平发展道路,以此促进长江经济带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