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16)
- 2023(14598)
- 2022(11874)
- 2021(10955)
- 2020(8648)
- 2019(19917)
- 2018(19694)
- 2017(36479)
- 2016(19454)
- 2015(21959)
- 2014(21906)
- 2013(21268)
- 2012(19822)
- 2011(18229)
- 2010(18435)
- 2009(16950)
- 2008(16738)
- 2007(15131)
- 2006(13863)
- 2005(12953)
- 学科
- 济(87960)
- 经济(87871)
- 业(55798)
- 管理(54876)
- 企(44725)
- 企业(44725)
- 中国(32198)
- 方法(28289)
- 农(25507)
- 数学(23013)
- 数学方法(22832)
- 地方(22786)
- 业经(22713)
- 技术(20295)
- 贸(17699)
- 贸易(17679)
- 农业(17241)
- 易(17142)
- 制(17075)
- 学(16666)
- 财(16577)
- 银(16288)
- 银行(16266)
- 行(15895)
- 融(15625)
- 金融(15621)
- 发(15318)
- 理论(15154)
- 技术管理(13543)
- 环境(13106)
- 机构
- 学院(280732)
- 大学(279335)
- 济(123240)
- 经济(120913)
- 研究(103369)
- 管理(102780)
- 理学(86792)
- 理学院(85766)
- 管理学(84581)
- 管理学院(84045)
- 中国(80212)
- 京(60903)
- 科学(59553)
- 财(55244)
- 所(51720)
- 研究所(46669)
- 中心(45457)
- 江(43385)
- 农(43180)
- 财经(43026)
- 范(39679)
- 北京(39545)
- 师范(39311)
- 经济学(39169)
- 经(39153)
- 院(36971)
- 业大(35904)
- 州(34982)
- 经济学院(34976)
- 农业(33327)
- 基金
- 项目(178817)
- 科学(142565)
- 研究(137301)
- 基金(128294)
- 家(111222)
- 国家(110236)
- 科学基金(94436)
- 社会(89171)
- 社会科(84449)
- 社会科学(84430)
- 省(70333)
- 基金项目(66615)
- 教育(63542)
- 划(58986)
- 自然(56455)
- 自然科(55238)
- 自然科学(55227)
- 编号(55059)
- 自然科学基金(54287)
- 资助(50633)
- 成果(46096)
- 发(44684)
- 创(42748)
- 重点(41325)
- 课题(40495)
- 部(39951)
- 创新(39149)
- 国家社会(37614)
- 发展(36882)
- 展(36270)
- 期刊
- 济(147834)
- 经济(147834)
- 研究(93250)
- 中国(67675)
- 管理(44101)
- 农(42367)
- 教育(41624)
- 财(40682)
- 科学(39624)
- 学报(39278)
- 大学(30730)
- 融(30066)
- 金融(30066)
- 农业(29019)
- 学学(28271)
- 技术(26876)
- 经济研究(24681)
- 业经(24167)
- 财经(22310)
- 经(19606)
- 问题(19021)
- 业(16930)
- 贸(16499)
- 世界(15801)
- 国际(14915)
- 技术经济(14810)
- 科技(14795)
- 坛(14192)
- 论坛(14192)
- 图书(13680)
共检索到448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培永
当今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范畴,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新时代得到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的“全面”说明要在有些领域、某些地域、一部分人口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表明的是强国,不是达到一般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表明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我国现代化的定性判断,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了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既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又相对于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道路的称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道路,可以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可以给所有追求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借鉴。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梁栋 吕景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现象都必须落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应如此。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目标,当然也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需要从空间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在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力图阐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弭和经济区域协调一体化进程,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立足的空间路径,而国际大循环则需要实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空间战略,加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路径,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裴长洪 倪江飞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最重要依据。它的理论内涵包括: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道路结合的必然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与中国工业化实践结合的客观规律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小康社会,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对外开放,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答案是:不存在单一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不是生产总值崇拜,它具有的多面性,决定了现代化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它要求坚强的政治核心领导并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它要求驾驭和利用资本;中国和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必然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郭奕鹏 谢霄男
<正>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更好地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4月12日至14日,由全国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理事会、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在东莞松山湖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期刊及媒体近200名的专家、学者、师生参会。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忠红致欢迎辞并表示,本次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交流、传播、发展、创新的重要契机。希望通过这次创新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校特色、地域特征、时代特征等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和汲取思政育人新力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雪娟 胡怀国
“人是目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的多维发展进程,评价现代化归根到底需要看人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传统和未来社会形态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虽然有其必然性,但肇始于工业化并以之为主要驱动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重物不重人,在现代性生成的过程中也导致了人的被物化、片面化和异化。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力量的回归和全面发展,才有了更大的价值与制度化实现渠道。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形态,以“人的现代化”为具体实现形式,为摆脱旧文明形态下的各种依赖关系,积极推动着需要与劳动、个性和社会关系相结合的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侯婷婷
马克思主义经济科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间的关系,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更加凸显优势。马克思主义经济科技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会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家伟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农垦体系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垦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引领下农垦体系积极融入国家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明确发展目标,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新时代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农垦系统在农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职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为推进农业安全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农垦——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安全的中国道路》一书作者是王曙光,由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出版。该书重点讨论了农垦事业的发展历程,强调农垦体系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时代背景提出兼具理论与实践性的发展建议,以期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该书重点讨论了农垦体系承担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以及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的重要职责,农垦事业发展有利于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综合来看,该书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特色。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郭冠清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形态,也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而且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社会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实践认识论应用于经济工作中形成的、以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为核心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围绕现代化这一主题,对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迭代上升、生产关系的优化和上层建筑的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探索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人类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定型的制度安排的实践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摆脱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对立,作出了超越性的文明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文明道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且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的研究,对发达国家来说,指的是其所走过的由传统到现代的历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指的是其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和发展进程。对中国人来说,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反映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推进的现代化尊重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重视先行国家现代化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但是,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经济思想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雪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续创新,不断c赋予共同富裕新内涵新要求,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践行与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同时,指出这是中国特色。这一论断,从发展新征程的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赋予了共同富裕新内涵新要求,从而交给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在2023年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议上,重庆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大兵探讨了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本刊将吴大兵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建
经过40年的奋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站在历史的高位上,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核心使命,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新发展理念、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科学定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分别更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将指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义平
本文以马克思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本文详细梳理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及实现途径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马克思这些论述的一般意义,即始终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是内生的,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人们的认识也是分阶段的;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以马克思的上述研究为指导,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重点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国家;新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强调了政府的作用。本文还特别分析了劳动价值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申弘怡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汇点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回溯党的百年经济理论建树,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经济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具有重大意义。由贾后明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历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立足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实际,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形成途径、理论内容,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的和实践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赵峰 周慧珍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内涵,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安排。基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我们认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在整体上反映社会总资本高效顺畅运动的系统性要求,要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市场和产业体系、共同富裕以及供求双侧管理四个方面入手,并最终统一到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上来。这从生产力、经济体系、奋斗方向、实践路径和核心力量等维度合力支撑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雷云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文件和发表的讲话浩如烟海,创新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种创新发展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大的方面。对此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概括,是为十九大作舆论准备的一个必要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