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38)
2023(10636)
2022(8568)
2021(8241)
2020(6660)
2019(15197)
2018(15313)
2017(28490)
2016(15405)
2015(17835)
2014(17614)
2013(17040)
2012(15544)
2011(13860)
2010(13876)
2009(12605)
2008(12373)
2007(10709)
2006(9663)
2005(9009)
作者
(42156)
(35290)
(34980)
(33380)
(22068)
(16829)
(15804)
(13622)
(13617)
(12434)
(12130)
(11823)
(11337)
(11236)
(10910)
(10868)
(10495)
(10156)
(10105)
(9935)
(8937)
(8516)
(8506)
(8005)
(7866)
(7857)
(7736)
(7715)
(6997)
(6996)
学科
(61971)
经济(61905)
管理(38424)
(37235)
(27513)
企业(27513)
中国(23515)
方法(21360)
(20792)
数学(18606)
数学方法(18425)
业经(14987)
地方(13952)
农业(13888)
(13837)
贸易(13824)
(13503)
(13090)
(12616)
(10627)
技术(10453)
(10396)
(10332)
银行(10315)
(9963)
(9793)
金融(9790)
理论(9406)
环境(9300)
(9260)
机构
大学(210397)
学院(209773)
(90229)
经济(88381)
研究(79578)
管理(75309)
理学(63414)
理学院(62620)
管理学(61671)
中国(61627)
管理学院(61281)
(47371)
科学(46279)
(39933)
(39488)
研究所(35797)
中心(35540)
(34073)
(31414)
财经(31330)
北京(30727)
(29710)
师范(29480)
(29170)
(28685)
经济学(28640)
业大(28559)
农业(26573)
经济学院(25700)
(25094)
基金
项目(137854)
科学(108429)
研究(105435)
基金(98505)
(86483)
国家(85793)
科学基金(72148)
社会(66917)
社会科(63321)
社会科学(63304)
(51975)
基金项目(51643)
教育(47671)
(45183)
自然(43626)
编号(42963)
自然科(42593)
自然科学(42576)
自然科学基金(41801)
资助(39406)
成果(35698)
(31887)
重点(31638)
(31112)
课题(30742)
(29252)
国家社会(28600)
中国(27688)
创新(27552)
教育部(26522)
期刊
(103987)
经济(103987)
研究(68966)
中国(50560)
(32745)
(30406)
科学(30106)
学报(29924)
管理(29392)
教育(28871)
大学(23251)
农业(23028)
学学(21209)
(19826)
金融(19826)
技术(19459)
经济研究(17372)
业经(15960)
财经(15458)
(14361)
问题(14263)
(13581)
(12888)
世界(12574)
国际(12067)
(11475)
论坛(11475)
图书(11404)
科技(10891)
资源(10534)
共检索到3308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新宁   蔡薛文  
2024年是列宁逝世100周年。100多年前,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全俄电气化计划的理论创新。他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在生产力层面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引领现代化建设;在生产关系层面创新有利于实施电气化计划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在经济体制层面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活跃国内市场;在对外交流层面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列宁实施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在经济建设中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在技术创新中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统一;在资源配置中重视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统一;在对外交流中重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有机统一。列宁提出并实施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石桥  胡欣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上,分析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审计现代化是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目标、审计业务、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这些方面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十二个方面做出了战略性规划,这些方面都涉及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国家利益、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审计可以对这些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使这些领域的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任保平   辛伟  
国家规划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的演变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后续规划提供支撑与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十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三条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一是以持续动态调整的具体任务明确现代化发展目标,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引导地区现代化发展,三是厘清发展思路确保现代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国家规划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作用很明显,而且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国家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在于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划制定的领导,以充分调研预防潜在风险,以现实导向确定有效目标,以两阶段评价提供纠错机制。总结国家规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及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规划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地位,协调宏观调控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以政府定位和职能转变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郝炜  董必荣  牛建平  
面向审计法律从业人员开展的审计法治教育,不仅有助于锻造审计法治思维、创新审计法治理论,而且对审计机关坚守政治机关定位、推进审计执法实践均具有重大意义。为解决传统审计法治教育范式危机,本文探索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审计法治教育体系;该体系设计在学理上包括体系思维、编目设计、要素设计三个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促成“坚持实践导向的审计法实验”与“坚守政治机关定位的课程思政”两大要素系列的互动融合。中国式现代化审计法治教育实施路径的关键,旨在运用研究型审计理念生成基于实践导向、确保政治机关定位的审计法治教育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丁声俊  
改革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粮食经济的两大主题。指引粮食流通改革的主旨是开创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型粮食流通新体制。贯穿粮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开创粮食经营产业化。实现这两大主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粮食流通改革是粮食经济的根本动力;粮食经济发展又为深化粮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玉文  
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必须要对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进行追溯。面对资本主义文明对中国传统发展模式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寻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思想基础,它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启动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中国式现代化启动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历史前提、思想基础、政治保障、动力源泉四方面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显著区别于西方原生型资本主义现代化、拉美地区的依附型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玉文  
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必须要对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进行追溯。面对资本主义文明对中国传统发展模式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寻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思想基础,它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启动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中国式现代化启动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历史前提、思想基础、政治保障、动力源泉四方面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显著区别于西方原生型资本主义现代化、拉美地区的依附型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金武  侯冠宇  唐世洲  
文章基于CSSCI核心数据库,利用Ucinet和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历史变迁、热点趋势与未来展望。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经历了从萌芽探索的起步阶段,正在向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转变;研究成果丰硕,整体呈现校内“合作密切”、校际“单打独斗”的特点;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未来可以基于跨学科视角,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唐任伍  史晓雯  
“中国式现代化”,历经“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嬗变。发轫于西方的“现代化”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又转变为更加具体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四个现代化”逐渐被“中国式现代化”所代替,并在党的二十大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具体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有效驾驭资本服务社会主义和人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最终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摸索阶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形成阶段。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着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伴随着现代化的拓展和推进,在不同时期也进行着相应地调整和转变,以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对外关系之间辨证关系的剖析,我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我为主,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绝不能依附于西方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要独立自主,但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去拥抱世界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和处理矛盾问题,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吕寿伟  侯永丽  
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面向传统的伦理改造运动,自上而下地引发了近代教育的剧烈变革,并以一种崭新的精神开启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历程。然而,知识精英过于强烈的救亡图存使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一开始便以欧美为蓝本,他们以种种源自西方的“真理性价值”进行着一次次的思想试验,并把中国传统视为荼毒灵魂的罪恶之源。失去传统根基的教育现代化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现代化,教育成为功利之学、实用之学,深陷虚无主义的精神顽疾。中国教育亟须传统的回归,需要依据中国古典教育的精神品格,以“天人合一”的大教育观、以“内圣外王”的教育目的论、以“人文化成”的教育方法论完成自身的返魅之旅,最终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佟家栋   张千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内涵,又蕴含着中国特色。中国在积极探索和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数字经济的内涵和意义。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生产方式,形成了新的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的经济运行全过程。数字技术和数字要素贯穿现代经济发展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数字中国乃至数字强国的基础之上构建。建设数字中国需要扩大全社会数字经济建设投入、进一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完善数字治理体系以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在数字中国基础之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期刊] 求索  [作者] 程志波  
“科技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是我国成功推进科技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党的领导”的坚强保障、“科技为民”的价值导向、“人才第一”的发展理念、“举国体制”的赶超模式、“自主—开放”的发展方针是科技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科技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经历了形成、发展、拓展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时代背景、发展特征与历史成就。科技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进科技现代化提供了借鉴与启示: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科技现代化的内在运行规律,坚持独立自主的科技现代化发展方针,建立权威高效的科技现代化运行体制。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东  
党的二十大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税务系统掀起了“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讨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税收现代化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为使税收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税制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发挥税收调节职能,助力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公平正义,深化依法治税,助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建设智能化征管体系,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坚持合作共赢,融入国际税收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文   张奕涵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为更好地应对美国“断链脱钩”威胁,回应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并将之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者都是重大的时代命题,当前亟需剖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深刻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概念内涵,准确把握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点与方式。本文分析认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是推动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近年来,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愈发暴露出固有的局限性,在其指导下许多国家出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赋予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也拓宽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阵地,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与目标,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根基。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包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必须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