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68)
2023(11972)
2022(9377)
2021(8833)
2020(7027)
2019(15910)
2018(15750)
2017(30063)
2016(16104)
2015(18281)
2014(18073)
2013(17554)
2012(15846)
2011(14289)
2010(14267)
2009(12885)
2008(12687)
2007(11101)
2006(9992)
2005(9221)
作者
(44304)
(36809)
(36761)
(35222)
(23304)
(17401)
(16516)
(14236)
(14088)
(12984)
(12768)
(12343)
(11969)
(11768)
(11627)
(11517)
(11024)
(10636)
(10440)
(10386)
(9562)
(9096)
(8894)
(8415)
(8327)
(8200)
(8171)
(7911)
(7275)
(7259)
学科
(71085)
经济(71023)
(40082)
管理(38560)
(30569)
企业(30569)
方法(25070)
中国(24879)
(21849)
数学(21588)
数学方法(21430)
业经(18373)
地方(15261)
(14709)
贸易(14699)
农业(14392)
(14381)
(14334)
(14149)
(13383)
产业(13211)
(11321)
(11290)
银行(11276)
(11161)
(10948)
技术(10606)
(10602)
金融(10600)
理论(10183)
机构
学院(224636)
大学(222720)
(100696)
经济(98962)
研究(84137)
管理(80613)
理学(68764)
理学院(67964)
管理学(66893)
管理学院(66499)
中国(64688)
科学(48939)
(48009)
(44132)
(41720)
研究所(38146)
中心(36789)
(34916)
财经(34887)
(33053)
经济学(33014)
(31936)
(30947)
北京(30899)
(30814)
师范(30509)
经济学院(29768)
业大(29599)
农业(27091)
(26068)
基金
项目(149959)
科学(119380)
研究(113580)
基金(108992)
(95487)
国家(94748)
科学基金(80296)
社会(74218)
社会科(70446)
社会科学(70428)
(57120)
基金项目(56895)
教育(51704)
(48801)
自然(48206)
自然科(47100)
自然科学(47090)
自然科学基金(46280)
编号(45402)
资助(43411)
成果(37209)
(35782)
重点(35321)
(33967)
课题(32786)
国家社会(31997)
(31876)
中国(30224)
创新(29943)
发展(29373)
期刊
(113780)
经济(113780)
研究(71946)
中国(48583)
(33827)
科学(33044)
学报(32938)
(32105)
管理(31676)
教育(28132)
大学(25875)
学学(24248)
农业(23510)
(20735)
金融(20735)
经济研究(20505)
技术(20038)
业经(18832)
财经(17817)
(15781)
问题(15463)
(13773)
(13487)
世界(12864)
国际(12242)
技术经济(10604)
现代(10536)
商业(10371)
科技(10089)
(9898)
共检索到342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希元   杨先明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结构与技术相融合的视角构建产业结构现代化分析框架,以结构转型为条件、以技术赶超作为其增长机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产业结构面向现代化变迁的标准模式与各国偏离。研究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变迁特征与前沿国家和赶超成功国家一致,即结构转型过程中目标部门的技术向前沿收敛,而赶超失败国家在结构转型的同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技术进步,即技术赶超相对停滞。相较于日韩,中国在人均GDP较低水平出现了去工业化迹象,尽管这与拉美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性质不同,但是如何在工业就业占比下降情形下维持工业增加值占比稳定,仍然是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高度把握的结构调整方向。与发展中大国的比较发现,印度具有服务业导向的结构转型特点,而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演进更多体现工业主导的特征,这与赶超成功国家基本相似。国际比较对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在驱动结构与技术的二维演化时,务必保持国家技术进步的动态向上趋势,从而才能规避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的发展陷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梁   许铁敏   徐广才  
[目的]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形态和必然趋势。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理解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提出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战略考量,综合运用历史、实证等研究方法,在明确城乡融合的重要意义、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基础上,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结果]我国城镇化走过70多年历程,工农城乡关系深刻演进,总体上经历了城乡分治、城乡渗透、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等发展阶段,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功能形态融为一体、产业结构日益趋同、现代要素双向流动、发展差距持续缩小等方面基本特征。[结论]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大局,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谋划,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功能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社会融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裴长盛  曲建武  
本文构建由社会服务现代化、经济发展现代化、技术创新现代化、文化建设现代化、绿色发展现代化、政治治理现代化6个维度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函数和空间Markov链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不高,但整体呈现良好上升趋势,其中绿色发展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综合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这一差异呈现扩大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具有俱乐部收敛特点,发生状态转移概率较小。鉴于此,提出构建绿色现代化发展体系、建立区域差异化发展机制、释放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地区辐射带动效应的推进路径,希冀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兴远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和引领。基于江苏现代化实践的目标内涵,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和可操作、可度量、可比较的原则,构建一套由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等8个维度(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现代化进程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备良好基础和优势条件,同时也存在诸多瓶颈因素。江苏现代化建设在全国现代化“大棋局”中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从指标分析中归纳出的典型事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经验证据。建议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精神文明、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持续加力,推动江苏在率先实现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平  叶静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64"中国式现代化"现在已成为理论界和媒体的高频词,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贵阳  王思博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其中含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据此,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从而丰富并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内涵。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于安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是蕴含其中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起步探索、快速发展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从其属性特征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特色之路、正确处理继承性与发展性关系的拓新之路、正确处理长期性与阶段性关系的递进之路、正确处理自主性与借鉴性关系的开放之路。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能够走得通、走得好的正确道路,其路径指向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先进政党领导、人民利益至上、立足中国国情等。不断坚持和继承以上有益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越走越宽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贵阳  王思博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正确认识其中含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据此,有必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碳”目标特征及要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从而丰富并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内涵。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严宇珺  龚晓莺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要素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劳动过程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数字”特征,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生态文明基础,使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强势推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将立足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本质特征,构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化引领发展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桂钦  
人本主义理念突出人的主体性价值,强调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职教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生力量,其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应以人本主义理念指引中国式职教现代化。转变办学理念:发展职业教育应更加突出人本性;调整教学目标:坚持以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导向;优化培养过程:坚持德技并修、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昌   赵志纯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词义内涵、概念体系和政策话语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予以理解和建构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具备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特征,又含有自身的现代性特征和演进逻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以实然动因和应然动因为基本动力特征,以历史、现实和未来为观照,以增强职业教育的现时及未来适应性;其指向逻辑,以育人和服务为双重发展逻辑,既注重“成物”,又注重“成人”,以促进的人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的现代化需求相融合为最终目标;其推进路径,以理念指引和实践设计为战略机制,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理念内涵和实践逻辑的内生重构,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构建及其现实性生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茅孝军  
优化增值税制是新时期建设现代税收体制的重要内容。为此,立足于中国式增值税现代化的典型事实,考察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功能变化,统合外部税制结构与内部制度设计,探索新时期增值税法的应然定位与优化方向。当前,在中央控制力与地方积极性之间取得平衡,始终是中国增值税法设计的核心议题。面对改革开放初的种种约束,中国复合税制重建必须依赖以增值税为代表的流转税。在平衡地方财力与中央控制的过程中,增值税促进中央税权集中的功效不断被放大与强化,最终形成以增值税为主体的复合税制体系。在现行税制结构下,欲稳定地方财力并维持中央控制力,必须继续借助增值税维持税权集中,推进中国式增值税现代化。鉴于此,中国增值税法应从“先分成后集中”转为“先收税再分享”,具体设计如下:增值税朝向中央税定位全面调整,继续采用生产地原则征税,最后按照消费水平在地方政府间分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瑜   李光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教育类型,发挥着优化国民教育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战略保障。因此,开创职业教育现代化新篇章,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为此,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视野,从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动力、方略出发,科学阐释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从而发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在政策制度、参与主体、供需关系和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问题导向、人民至上等原则基础上,完善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制度机制、治理能力、供给体系和人才基础,从而助推面向中国化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久文  刘瑞雪  苏玺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规划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速推进中国式区域产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式区域产业现代化的时代特征: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艰难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工作,中国式区域产业现代化具有数字技术赋能、逆全球化与区域化和制造业竞争三重特征。其次,文章梳理了中国式区域产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式区域产业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工业化、再工业化和现代化等传统路径,是创新驱动、绿色节约、协调有序、合作共赢、高效安全的产业现代化。最后,针对中国式区域产业现代化面临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强化数字技术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空间布局、重视产业安全、用好产业政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守英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现象,道路和模式各一,不同国家处理本土因素和外来因素的方式决定了现代化的速度和路径。为了实现传统乡土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以制度变革和结构转型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以新民主主义制度促进农业国的转型、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推进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组织和领导特性,基于超大人口规模基本国情,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关键在于解决全面现代化中的重大难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以现代化国家建构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