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30)
- 2023(13982)
- 2022(11455)
- 2021(11026)
- 2020(8972)
- 2019(20638)
- 2018(20964)
- 2017(40205)
- 2016(21716)
- 2015(25213)
- 2014(25253)
- 2013(24511)
- 2012(22618)
- 2011(20506)
- 2010(20597)
- 2009(19200)
- 2008(18917)
- 2007(16608)
- 2006(14976)
- 2005(13859)
- 学科
- 济(87921)
- 经济(87814)
- 管理(56547)
- 业(52963)
- 企(40745)
- 企业(40745)
- 方法(33902)
- 中国(32006)
- 数学(28727)
- 数学方法(28510)
- 农(27569)
- 制(20822)
- 业经(20808)
- 财(20695)
- 贸(19727)
- 贸易(19712)
- 易(19278)
- 学(17960)
- 农业(17532)
- 银(16969)
- 银行(16943)
- 行(16399)
- 地方(16260)
- 理论(15848)
- 体(15571)
- 融(15130)
- 金融(15121)
- 和(13461)
- 教育(13113)
- 发(12987)
- 机构
- 大学(312138)
- 学院(310491)
- 济(132998)
- 经济(130336)
- 管理(112254)
- 研究(109901)
- 理学(95308)
- 理学院(94192)
- 管理学(92794)
- 管理学院(92216)
- 中国(86416)
- 京(68162)
- 财(63626)
- 科学(63299)
- 所(54618)
- 财经(50231)
- 研究所(49369)
- 中心(48811)
- 农(47463)
- 江(45755)
- 经(45655)
- 北京(43800)
- 范(43429)
- 师范(43042)
- 经济学(42898)
- 业大(40780)
- 院(39656)
- 经济学院(38705)
- 农业(37181)
- 财经大学(37164)
- 基金
- 项目(196789)
- 科学(154598)
- 研究(151202)
- 基金(141644)
- 家(122798)
- 国家(121748)
- 科学基金(102809)
- 社会(96530)
- 社会科(91262)
- 社会科学(91239)
- 省(74354)
- 基金项目(74117)
- 教育(69941)
- 划(63595)
- 编号(62831)
- 自然(61757)
- 自然科(60278)
- 自然科学(60257)
- 自然科学基金(59177)
- 资助(57153)
- 成果(53390)
- 部(45083)
- 重点(44522)
- 课题(44216)
- 发(43763)
- 创(40961)
- 国家社会(40683)
- 教育部(39067)
- 性(38963)
- 创新(38373)
- 期刊
- 济(152574)
- 经济(152574)
- 研究(100955)
- 中国(65686)
- 财(47633)
- 学报(45305)
- 农(44798)
- 管理(42926)
- 科学(42806)
- 教育(42068)
- 大学(35309)
- 学学(32528)
- 融(31080)
- 金融(31080)
- 农业(30631)
- 技术(26701)
- 经济研究(25813)
- 财经(25794)
- 业经(24572)
- 经(22516)
- 问题(21571)
- 贸(19209)
- 业(16630)
- 国际(16499)
- 图书(15829)
- 世界(15454)
- 现代(14362)
- 技术经济(13976)
- 理论(13962)
- 商业(13826)
共检索到477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志江 梁越月 李卓远
科学认识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不仅需从其性质、内容、空间、时间、过程、发展、路径、效果八方面来着手,还要从其与工业化、近代化、西方化、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中来把握。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各阶层前赴后继地不懈探索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目标的各种救国方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成果为指导,先后接续探索出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四种阶段性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仅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色、世界影响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地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从上述历史变迁中,可以总结提炼出对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诸多有益的结论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文 张奕涵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为更好地应对美国“断链脱钩”威胁,回应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并将之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者都是重大的时代命题,当前亟需剖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深刻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概念内涵,准确把握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点与方式。本文分析认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是推动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近年来,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愈发暴露出固有的局限性,在其指导下许多国家出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赋予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也拓宽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阵地,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与目标,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根基。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包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必须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杰
习近平基于21世纪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发展的新世情及中国社会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国情判断基础上,从体系结构、战略范畴目标、战略步骤三方位创新建构了新时代现代化理论体系。首先,建构了系统层-方位层-分位层纵向结构和各层横向协调的现代化战略体系,将现代化经济体系首次从现代化体系中独立出来单独部署。其次,创新性发展了现代化战略范畴及战略目标,凸显了现代化战略范畴之生态效应及制度支撑,现代化战略目标由"四质"拓展为"五质",范畴与目标内在统一,提高了目标要求。再次,调整了现代化战略步骤,变原有的小三步为1+2步,步骤时区及目标相应调整。习近平现代化新体系体现了高质量创新发展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观。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邱海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系统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刻阐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鲜明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叶坦
“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二十大以来的热门关键词,各种媒体刊载、学术会议研讨、课题立项考察、论作著书面世等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只驻足于其本身是不够的,还要特别注重两个维度——传承与发展。从“历史连续性”视域出发探究其萌芽、发端、发展的史实溯源,及其源远流长的演进走向,关注其实践内涵与理论表述的积淀与变迁。与此同时,注重其实践和理论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不断丰富、升华和发展、创新。在当今新型工业化浪潮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其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但其基本特征没有改变,而是融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探析其发展进程中的“变”与“不变”,这些中国式现代化考察的新视域,有利于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密 付应铎 王威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开拓适宜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与宏伟蓝图,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共同富裕为线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厘清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又要构建完整的理论逻辑框架,阐明评价的目的、原则与标准。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包含目标、能力、潜力三个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深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相应建议。在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围绕共同富裕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表现与历史使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柳
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有利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趋势与主要矛盾。文章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5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2—2020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2020年31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科技创新实力正在快速提升,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区域之间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差距还较大,有些省份的短板和弱项较为明显。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何德旭 张雪兰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金融体系强化“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金融经济共生共荣”三大理念,同时具备“政治性、人民性、安全性、效益性、创新性、开放性”六大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丽娟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份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此,应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曦
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系数法、线性加权法度量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及各维度表现均呈上升态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环境、地区环境容忍度、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强度、政府调控力度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应协同高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金融支持等政策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光鹏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将现代化发展优势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话语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亟需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为突破西方的现代化话语裹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在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中明晰发展方向,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政治性;要在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相统一中提升理论自觉,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学术性;要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相统一中探索发展规律,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要在独立自主与兼容并蓄相统一中消弭话语隔阂,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道义性。只有从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和道义性的基本原则出发,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由“他塑”走向“自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宇
利用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数字金融能够显著驱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存在产业规模与资源富集度异质性;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素集聚在数字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促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加速推动要素集聚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任伍
价值体系是现代化的精神之魂,决定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以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基础上的独特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现代化,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体系是一系列价值元素形成的系统,价值尺度、价值准则是衡量的标准,价值取向是灵魂,价值追求是目标,价值实现是手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在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扬弃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初心和使命相一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社会、公民的和谐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实现的组织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的根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的品质保证,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的国际化路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光鹏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将现代化发展优势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话语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亟需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为突破西方的现代化话语裹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在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中明晰发展方向,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政治性;要在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相统一中提升理论自觉,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学术性;要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相统一中探索发展规律,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要在独立自主与兼容并蓄相统一中消弭话语隔阂,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道义性。只有从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和道义性的基本原则出发,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由“他塑”走向“自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