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42)
- 2023(14232)
- 2022(11567)
- 2021(10984)
- 2020(8841)
- 2019(20290)
- 2018(20311)
- 2017(36915)
- 2016(20002)
- 2015(22892)
- 2014(22975)
- 2013(21906)
- 2012(20029)
- 2011(18102)
- 2010(18358)
- 2009(16794)
- 2008(16693)
- 2007(15386)
- 2006(13704)
- 2005(12380)
- 学科
- 济(74413)
- 经济(74311)
- 管理(58031)
- 业(55331)
- 企(45363)
- 企业(45363)
- 中国(29436)
- 方法(25410)
- 农(24595)
- 数学(20658)
- 数学方法(20470)
- 业经(19894)
- 技术(18879)
- 财(18255)
- 制(18175)
- 农业(15847)
- 贸(15619)
- 贸易(15602)
- 学(15502)
- 地方(15388)
- 易(15251)
- 银(15068)
- 理论(15038)
- 银行(15038)
- 行(14516)
- 融(13866)
- 金融(13859)
- 体(13765)
- 教育(12967)
- 技术管理(12541)
- 机构
- 学院(275849)
- 大学(274412)
- 济(113158)
- 经济(110712)
- 管理(99977)
- 研究(98725)
- 理学(83766)
- 理学院(82799)
- 管理学(81437)
- 管理学院(80909)
- 中国(76934)
- 京(60139)
- 科学(57617)
- 财(53457)
- 所(49384)
- 中心(44895)
- 研究所(44409)
- 江(44199)
- 农(43970)
- 财经(41155)
- 范(38732)
- 北京(38720)
- 师范(38313)
- 经(37467)
- 业大(37192)
- 院(35939)
- 经济学(35259)
- 州(35082)
- 农业(34018)
- 技术(32753)
- 基金
- 项目(177201)
- 科学(139390)
- 研究(137308)
- 基金(125139)
- 家(109815)
- 国家(108516)
- 科学基金(91768)
- 社会(86252)
- 社会科(81456)
- 社会科学(81436)
- 省(70145)
- 基金项目(65034)
- 教育(64248)
- 划(58878)
- 编号(56737)
- 自然(55224)
- 自然科(53965)
- 自然科学(53947)
- 自然科学基金(53039)
- 资助(49728)
- 成果(48130)
- 创(41839)
- 课题(41739)
- 重点(40802)
- 发(39771)
- 部(39156)
- 创新(38269)
- 国家社会(36176)
- 性(34877)
- 大学(34008)
共检索到443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温军 王思钦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特征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从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内涵和重构逻辑入手,廓清新发展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势和掣肘,进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创新体系应服务于“领跑”式创新、契合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注重发挥在制度、产业链、创新链和市场规模上的优势,并着力克服创新模式、主体、环境和外部性等方面的问题。在实践路径上,要统筹“集中式”与“分散式”创新力量,使各创新主体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加强连结,兼顾“向南”和“向北”国际科技合作,令全体人民共享科技发展红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凤,何传启
人类社会正大踏步地向知识社会迈进。如果说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移是第一次现代化 ,那么 ,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移是第二次现代化。在21世纪 ,人类将全面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国家创新系统是促进和进行创新的国家系统 ,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 ,是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战略。本文分析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阐述了我国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 ,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 ,是我国21世纪初的正确选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元竹
城市在国家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城市化建设,必须把包括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包括底层技术)、应用技术在内的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以科学技术助力民族复兴伟业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必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推动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迎接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为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生态,关注并把握好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城市化 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成军
文中指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是一网络系统,介绍了基于这一网络系统的知识创新的知识生产内生性、知识传播内生性、经济特征及其与组织变革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了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尝试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宜加强的五个方面。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知识创新 高等教育 高教改革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程风雨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示范,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规定有着内在统一性。粤港澳大湾区要深刻领会理解好“一点两地”这一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新定位,着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改革开放激发战略发展效能、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何传启,张凤
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人们可以预言,到21世纪中叶,世界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都将完成知识化进程,步入知识时代。要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50年内,...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曦
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系数法、线性加权法度量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及各维度表现均呈上升态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环境、地区环境容忍度、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强度、政府调控力度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应协同高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金融支持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丽娟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份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此,应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宇
利用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数字金融能够显著驱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存在产业规模与资源富集度异质性;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素集聚在数字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促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加速推动要素集聚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丽娟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份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此,应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扩建 唐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生态审计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不可或缺的独立经济监督或控制工具。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再审视,发现生态审计蕴含的价值观念是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整体的、系统的思维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应充分发挥生态审计预防、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开展各项与生态治理相关的审计工作,督促各级政府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寻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基础,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文 张奕涵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为更好地应对美国“断链脱钩”威胁,回应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并将之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者都是重大的时代命题,当前亟需剖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深刻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概念内涵,准确把握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点与方式。本文分析认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是推动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近年来,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愈发暴露出固有的局限性,在其指导下许多国家出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赋予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也拓宽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阵地,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与目标,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根基。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包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必须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汪胡根 刘俊伶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势在必行,这需要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保障。尽管我国持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出台科技创新宏观指导性政策、逐步提高企业在科技创新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但科研经费投入绩效差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改善。究其原因,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保障性制度和引导性机制尚不完善或缺失。应充分借鉴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弥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性、机制性短板,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 德国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国刚 赵伟霖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线。金融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架构,是构建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工作实际上是遵循“三位一体”总方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的宗旨,中国货币政策更加稳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组合措施更加精准,强力推进了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新业态的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化解处置了诸多风险点,稳步推进了去杠杆进程,进一步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对外开放程度取得新进展,金融“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提高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