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77)
2023(17603)
2022(14711)
2021(14048)
2020(11542)
2019(26560)
2018(26328)
2017(49901)
2016(26873)
2015(30633)
2014(30290)
2013(29409)
2012(26859)
2011(24211)
2010(24362)
2009(22111)
2008(21657)
2007(19195)
2006(16959)
2005(14976)
作者
(75112)
(62316)
(61840)
(59033)
(39763)
(29721)
(28089)
(24324)
(23726)
(22261)
(21270)
(21125)
(19836)
(19761)
(19177)
(19141)
(18513)
(18084)
(17853)
(17824)
(15559)
(15268)
(14936)
(14219)
(13896)
(13853)
(13822)
(13778)
(12454)
(12358)
学科
(105704)
经济(105577)
管理(77696)
(75333)
(62251)
企业(62251)
方法(43854)
数学(37139)
数学方法(36738)
中国(34984)
(31191)
业经(25850)
(24862)
技术(22538)
地方(22015)
(21727)
农业(20680)
(20649)
(20424)
贸易(20404)
(19882)
理论(19045)
(17958)
银行(17917)
(17363)
(17196)
(16927)
金融(16925)
环境(16150)
教育(15588)
机构
大学(373688)
学院(371231)
(151480)
经济(148307)
管理(146214)
研究(128776)
理学(125539)
理学院(124145)
管理学(122150)
管理学院(121476)
中国(97622)
(81488)
科学(77586)
(67875)
(63624)
研究所(57943)
中心(57865)
(56905)
(54410)
财经(53895)
业大(52678)
北京(52362)
(50779)
师范(50347)
(49236)
(46922)
经济学(45817)
(44147)
农业(44119)
经济学院(41214)
基金
项目(251788)
科学(198716)
研究(189682)
基金(181368)
(158004)
国家(156440)
科学基金(134107)
社会(119660)
社会科(113249)
社会科学(113217)
(97390)
基金项目(95857)
教育(87259)
自然(84483)
自然科(82567)
自然科学(82548)
(82180)
自然科学基金(81109)
编号(77636)
资助(73333)
成果(64064)
重点(56513)
(55870)
(55630)
(54505)
课题(54348)
创新(51331)
国家社会(49449)
教育部(48286)
大学(47649)
期刊
(168912)
经济(168912)
研究(114650)
中国(81043)
管理(56901)
学报(56183)
科学(53604)
(53023)
教育(51730)
(50283)
大学(43393)
学学(39919)
农业(37219)
技术(34732)
(32775)
金融(32775)
经济研究(27409)
业经(27248)
财经(26292)
图书(23106)
(22668)
问题(21682)
(21123)
科技(20396)
技术经济(18439)
(17722)
论坛(17722)
(17299)
理论(17107)
世界(16997)
共检索到561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元竹  
城市在国家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城市化建设,必须把包括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包括底层技术)、应用技术在内的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以科学技术助力民族复兴伟业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必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推动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迎接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为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生态,关注并把握好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佟家栋   张千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内涵,又蕴含着中国特色。中国在积极探索和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数字经济的内涵和意义。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生产方式,形成了新的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的经济运行全过程。数字技术和数字要素贯穿现代经济发展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数字中国乃至数字强国的基础之上构建。建设数字中国需要扩大全社会数字经济建设投入、进一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完善数字治理体系以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在数字中国基础之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伟  
当今全国各地都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力争成为现代化新征程的弄潮儿和排头兵。2023年3月以来,山东省淄博市因本地美食烧烤一鸣惊人、火爆出圈,探索出一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试验和特色示范。“淄博烧烤”蕴含立足实际谋划创新发展、强力规范市场秩序等创新特质,彰显当代市场经济新坐标、新时代城市建设新图景等创新意蕴,凸显强化现代化建设创新意识、打造诚信放心消费环境等创新启示,鲜明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尽管各类爆红、新晋顶流总有逐渐消退和回归常态的时候,但其积淀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口碑、形象和品牌等已成为今后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促进赓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也为学界把论文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提供丰富的研究样本,进而戮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促以催生更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热土和创新高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楠   杨思澎   余京洋  
西部地区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人才是强化西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西部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人才缺位困境尤为突出,如农业基础人才源头性缺位、农业现有人才整体性缺位、高端人才区域性缺位等。强化西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要做到完善基础教育机制,培育本土农技人才,形成地区发展内生力;发挥农林高校作用,推进学科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助力地区发展转型;加强地区吸引力,建立健全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提升地区发展活力;提升地区建设水平,促使优秀人才扎根西部,夯实地区发展基础;瞄准关键环节用好高端人才,补足弱点短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温军  王思钦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特征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从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内涵和重构逻辑入手,廓清新发展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势和掣肘,进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创新体系应服务于“领跑”式创新、契合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注重发挥在制度、产业链、创新链和市场规模上的优势,并着力克服创新模式、主体、环境和外部性等方面的问题。在实践路径上,要统筹“集中式”与“分散式”创新力量,使各创新主体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加强连结,兼顾“向南”和“向北”国际科技合作,令全体人民共享科技发展红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郭清  
坚持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契合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代化逻辑,有助于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升国家政治发展水平、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支撑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科技创新实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历经“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向科学进军”“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四个阶段。面向未来,科技创新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宗旨、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基本导向、以服务国家建设为发展定位、以建设科技强国为奋斗目标,这也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有效举措和重要保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郭清  
坚持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契合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代化逻辑,有助于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升国家政治发展水平、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支撑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科技创新实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历经“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向科学进军”“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四个阶段。面向未来,科技创新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宗旨、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基本导向、以服务国家建设为发展定位、以建设科技强国为奋斗目标,这也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有效举措和重要保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宋健  
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刊编辑部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组织了系列专题笔谈进行深入探讨,以飨读者。本期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角度展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途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充分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的自然国情、发展的历史阶段相结合的创新抉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化的原则、要求和目标渗透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中,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生态创新型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途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充分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的自然国情、发展的历史阶段相结合的创新抉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生态化的原则、要求和目标渗透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中,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生态创新型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国刚  赵伟霖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线。金融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架构,是构建中国式现代金融体系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工作实际上是遵循“三位一体”总方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的宗旨,中国货币政策更加稳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组合措施更加精准,强力推进了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新业态的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化解处置了诸多风险点,稳步推进了去杠杆进程,进一步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对外开放程度取得新进展,金融“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提高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轩福贞  
以新工程观引领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变革,需要推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专业特长与学科综合、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工程能力与思想自觉等四个方面的统一,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春浩   胡立君   丁言乔  
人才集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验证人才集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人才集聚对中国式现代化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速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人才集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市场化和人力资本的单一门槛效应;人才集聚对创新速度的影响存在人力资本的单一门槛效应;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主效应、中介效应以及门槛效应检验中均存在异质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唐任伍  史晓雯  
“中国式现代化”,历经“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嬗变。发轫于西方的“现代化”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又转变为更加具体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四个现代化”逐渐被“中国式现代化”所代替,并在党的二十大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具体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有效驾驭资本服务社会主义和人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梓轩   朱梓诚  
生态产品价值创新与实践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维持其功能的关键手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明晰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创新与实践的内涵,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生态产品创新与实践的方法,提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创新与实践的政策法规,建立生态产品健康发展的金融系统,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创新与实践,将生态产品价值整合嵌入全国经济核算体系等方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