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76)
- 2023(13096)
- 2022(10577)
- 2021(9791)
- 2020(7988)
- 2019(17909)
- 2018(17875)
- 2017(33231)
- 2016(17383)
- 2015(19833)
- 2014(19538)
- 2013(19019)
- 2012(17497)
- 2011(16175)
- 2010(16287)
- 2009(15177)
- 2008(14684)
- 2007(13264)
- 2006(12194)
- 2005(11246)
- 学科
- 济(92795)
- 经济(92714)
- 管理(52859)
- 业(50329)
- 企(41523)
- 企业(41523)
- 方法(29892)
- 中国(28043)
- 数学(25310)
- 数学方法(25154)
- 地方(21772)
- 农(21526)
- 业经(20676)
- 技术(18815)
- 学(15806)
- 贸(15803)
- 贸易(15786)
- 制(15624)
- 财(15610)
- 易(15353)
- 农业(14465)
- 地方经济(13922)
- 银(13649)
- 银行(13638)
- 融(13501)
- 金融(13500)
- 技术管理(13264)
- 行(13240)
- 理论(13194)
- 发(12737)
- 机构
- 大学(255103)
- 学院(254286)
- 济(121913)
- 经济(119872)
- 管理(96638)
- 研究(92156)
- 理学(82053)
- 理学院(81133)
- 管理学(80086)
- 管理学院(79584)
- 中国(71490)
- 京(53979)
- 财(52426)
- 科学(50079)
- 所(44927)
- 财经(41485)
- 研究所(40407)
- 中心(40378)
- 经济学(39798)
- 江(37867)
- 经(37857)
- 经济学院(35553)
- 北京(34903)
- 范(33738)
- 师范(33481)
- 农(33178)
- 院(32677)
- 财经大学(30651)
- 州(30114)
- 业大(29820)
- 基金
- 项目(162236)
- 科学(130588)
- 研究(125042)
- 基金(119097)
- 家(102510)
- 国家(101694)
- 科学基金(88058)
- 社会(84238)
- 社会科(80114)
- 社会科学(80095)
- 基金项目(62022)
- 省(61648)
- 教育(56987)
- 自然(51457)
- 划(51408)
- 自然科(50397)
- 自然科学(50386)
- 自然科学基金(49574)
- 编号(49269)
- 资助(46963)
- 成果(40973)
- 创(39166)
- 发(37261)
- 部(36982)
- 重点(36705)
- 国家社会(36658)
- 创新(35809)
- 课题(34881)
- 教育部(32770)
- 中国(31823)
- 期刊
- 济(142804)
- 经济(142804)
- 研究(85420)
- 中国(56868)
- 管理(41597)
- 财(38945)
- 科学(33688)
- 教育(31965)
- 农(31798)
- 学报(31619)
- 融(25852)
- 金融(25852)
- 大学(25524)
- 经济研究(24750)
- 技术(24619)
- 学学(23437)
- 财经(22227)
- 农业(21815)
- 业经(20661)
- 经(19521)
- 问题(18397)
- 贸(16377)
- 世界(15436)
- 技术经济(15365)
- 国际(14941)
- 业(13336)
- 科技(12634)
- 图书(12491)
- 坛(12416)
- 论坛(12416)
共检索到402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杰 李思思 郭锐
中国地理学,特别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立足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走向,着眼于经济地理学面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正确理解和建构中国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首先,在讨论地理学发展战略、阐释地理过程和地理格局研究重点应从模拟和预判走向调控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我国未来国土空间体系优化调控应成为地理学前沿命题。进而重点讨论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的5个创新方向,包括综合人文地理学将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科中人口地理学的回归和振兴;做大做强政治、社会、文化地理学;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研究;国土空间体系优化的辅助决策方法论。中国地理学战略研究、国际代表性杂志和美国战略的主题词的比较表明:我国同美国战略的提法基本一致;美国战略研究同现实中国际发展前沿不相同;我国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且与目前现实发展的国际前沿有明显的差异性,创新地理学、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具有现实基础和客观需求。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与人文地理学发展规律在科学内涵、建设任务、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在科学内涵上,中国式现代化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科学内涵同地理学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建设任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战略”与“布局”热词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前沿和重点方向高度匹配;在发展路径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系统观念”与地理学研究和决策相结合、与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学科特点相契合;在发展目标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国家需求和关键问题与地理学发展的学科前沿和自主创新的目标高度统一。最后,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例讨论了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者的使命担当,包括认识区域协调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的重要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和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完整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优化国土空间体系的难点是如何促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充分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周侃 孙威 陈东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人文—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地理学重视机理和过程研究而可能导致学科微观分化和人文化倾向的偏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并对因素与机制、界面及过程、功能与结构、尺度及转换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再认识。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阐述了面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了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技术,以及将面状的功能地域纳入空间结构理论框架的学术创新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针对学科相互替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的学科发展路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年猛 王垚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年猛 王垚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的内在机制和优化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孙威
过去5年,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面向中国健康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国家重大地域规划研制和战略咨询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府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科的理论方法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方面有所突破,科技论文和学术专著数量与质量有所提升,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科学奖励有所进展。近年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交叉科学的定位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架构已经成型、基于人地系统研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面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方向有所加强、GIS技术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人文化倾向并不十分突出、面向政府决策层的服务能力走在前列,但国际交流强度不足、特别是前沿的学术思想研究与系统的理论创新还有待加强。未来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必须在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手段、基础理论建设和学科结构优化、完善数据采集和空间模拟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倪侹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9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以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及商业地理为主要内容,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科研教学单位及政府计划部门的79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代表总人数的40%,提交的论文22篇,为总论文数(72篇)的31%。标志着青年地理工作者正在迅速成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卫东 郑智
中国经济地理学走过了独特的发展道路,通常被划分为"实践派"。在国家实力和科研实力增强、学术评价体系变化和年轻一代学者教育背景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地理学在过去二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国际化。文章从研究主题对比、学者的国际活跃度、所发表英文论文的特征等方面,系统揭示中国经济地理学国际化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共同话题,如全球化、集聚与集群、创新、演化经济地理。同时,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在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越来越活跃,正在走进国际经济地理学术舞台的中央。此外,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发表英文论文的数量在过去十多年中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但是在发表论文20篇以上的期刊中,近一半是环境类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化倾向,也体现了现有学术评价体系的负面效果。总体上,中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平行线"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努力克服才能让基于中国经验产生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知识体系的发展,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志高 尹贻梅
近年来,演化分析方法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尤其是欧洲日益受到重视,这可能是因为演化思想为分析产业空间集中的出现和经济的空间差异提供了有益的模型和解释。一些经济学家虽然分析了产业创新和技术变化演化,但却忽视了其空间特性,这正是经济地理学者所关注的领域。经济地理学吸收演化经济学的有关养料后,分析了这些空间特性对企业竞争力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并富有成效地将本地生产系统、根植性和区域学习过程等与演化思想结合起来,用演化思想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及规律,试图在经济地理学中全面引入演化思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胁田武光 ,沈象仁,张豪禧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国外地理学界对经济地理学性质和方法的看法,但个别提法值得商榷,供大家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兆量
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任务。反映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经典的办法,可以用实物劳动生产率,如每个职工每年或每日、每时生产所得的粮食或钢、汽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提供粮食9~17万斤,肉6千到1万3千斤(不包括禽类)。印度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平均提供粮食1,700斤,肉8斤,对比十分明显。实物劳动生产率的缺点是不同的产品不能相加,无法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水平。要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必须借助货币指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乐育
我国经济地理学在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曾逐步形成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科学这一看法,此观点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地理工作者与生产(力)布局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了生产(力)布局的应用研究;而另一方面,则由于它混淆了学科研究对象(理论问题)与具体工作任务(实际问题),模糊了经济地理学的主攻方向,从而削弱了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胡兆量、陆大壮《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一文指出了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陈太政,覃成林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地理学界出版了一批经济地理学教材 ,这些教材在体系、内容和风格方面 ,试图从整体上把经济地理学重塑为具有独立研究领域、内部逻辑关系清晰、理论性强具应用价值高的一门地理科学。但在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反映经济地理学新进展等方面仍然需要进行改革与发展。面向 2 1世纪《经济地理学》教材 ,以全新的框架、严密的体系结构 ,介绍了至今为止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进展。面向 2 1世纪 ,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应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教材 创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永顺 马诗萍 王成金
海底光缆网络是后福特制生产体系下关乎国际电信、社会经济乃至国防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前沿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对学科体系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文献综述融合海底光缆网络多学科知识并开展系统讨论,形成以下几个基本认识:(1)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呈加速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以其自身的设施属性为主,并逐渐向其所关联的社会经济部门传导,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深入讨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导向。(2)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可以从交通运输地理学、基础设施地理学、信息与通信地理学和网络空间地理学等多维视角进行展开,促进各细分领域研究的深化与泛化,从而丰富和完善新时期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3)未来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应重点关注面向全球互联互通地理研究、区域发展的时空交互机制、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叙事内容以及流空间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振山 龙瀛 Nicolas DOUAY
大数据技术的诞生不仅快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将科学研究不断引向新的高度。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与当前大数据建设和发展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大数据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人文—经济地理学势必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大数据在人文—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研究、交通与消费行为、社会空间与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最近进展,以及大数据对参与式研究和决策平台的作用。着重剖析了大数据对人文—经济地理学数据获取,研究思维与范式,研究内容、研究时空尺度与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与存在问题,特别是由于大数据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在数据收集特别是数据属性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缺乏理论基础将会使得大数据与实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同时,数据本身也不能替代研究者思维和决策过程。因此,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应该科学对待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弥补和丰富以往发展中的短板,即完善学科数据建设、建立大数据应用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促进跨域数据整合和跨域研究,以及推进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转变。
关键词:
大数据 人文—经济地理学 研究范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