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75)
2023(10165)
2022(8114)
2021(7637)
2020(6100)
2019(13809)
2018(13697)
2017(26028)
2016(13949)
2015(16147)
2014(16027)
2013(15415)
2012(13864)
2011(12693)
2010(12668)
2009(11524)
2008(11486)
2007(10189)
2006(9240)
2005(8650)
作者
(38290)
(31863)
(31714)
(30373)
(20326)
(15154)
(14368)
(12367)
(12218)
(11225)
(11049)
(10629)
(10430)
(10273)
(10090)
(9932)
(9669)
(9315)
(9006)
(9004)
(8169)
(7743)
(7694)
(7232)
(7225)
(7118)
(7079)
(6918)
(6353)
(6292)
学科
(64004)
经济(63947)
管理(36861)
(36321)
(28346)
企业(28346)
中国(22662)
方法(21866)
数学(18866)
数学方法(18713)
(18399)
地方(16076)
业经(15104)
(13978)
贸易(13967)
(13651)
农业(12126)
(11945)
(10976)
(10506)
(10322)
(10130)
银行(10124)
(9822)
(9520)
金融(9518)
环境(9249)
理论(9248)
(9200)
地方经济(9193)
机构
学院(198948)
大学(197424)
(89269)
经济(87678)
研究(73555)
管理(73113)
理学(62251)
理学院(61482)
管理学(60623)
管理学院(60229)
中国(56974)
(42957)
科学(41880)
(37538)
(36324)
研究所(33119)
中心(31727)
财经(30225)
(28954)
经济学(28685)
(28121)
(27962)
师范(27754)
北京(27697)
(27659)
(26671)
经济学院(25766)
业大(24148)
(23326)
科学院(22429)
基金
项目(130023)
科学(104002)
研究(99433)
基金(94819)
(82499)
国家(81882)
科学基金(69893)
社会(65321)
社会科(62001)
社会科学(61985)
基金项目(48953)
(48671)
教育(45701)
(41872)
自然(41672)
自然科(40755)
自然科学(40746)
编号(40358)
自然科学基金(40026)
资助(38238)
成果(33138)
(30635)
重点(30221)
(29614)
课题(29041)
国家社会(28214)
(27342)
中国(26784)
创新(25705)
教育部(25663)
期刊
(101635)
经济(101635)
研究(63319)
中国(43023)
管理(29732)
科学(27717)
(27385)
(27032)
学报(26436)
教育(26394)
大学(20835)
农业(19271)
学学(19201)
(18884)
金融(18884)
技术(18495)
经济研究(17807)
业经(16346)
财经(15507)
(13622)
问题(13495)
(13037)
世界(11996)
国际(11893)
(11616)
(9861)
论坛(9861)
图书(9782)
技术经济(9573)
现代(9505)
共检索到305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肖金成   申现杰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工业化需满足更高的后发赶超要求,信息化肩负弯道超车的重要使命,城镇化事关经济内生动力生成,农业现代化则最具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在空间落实上采取效率优先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类型出发,推动最具潜力和最具优势的地区率先实现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率先探索和引领示范作用。区域重大战略的六大区域有三个位于东部地区,一个位于西部地区,两个横贯东中西三大地带,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分别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非简单的从属关系,两者并行不悖,均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国瑞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即将开始的"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重大战略转换期,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找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定位,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任务,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推进大学集群与城市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拓展高等教育模式与功能,构建新的高等教育开放格局,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肖金成  
从2000年开始,我国陆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区域战略,目的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中的“落后病”“萧条病”“膨胀病”等问题,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原有四大区域战略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
[期刊] 第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李义敢  
本文论述了积极参与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实施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它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大开放,有利于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有利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利于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玉和  孙作人  
内需不振、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积累,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化严重滞后。本文探讨了城市化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引擎作用,通过对城市化滞后的判断和"十二五"城市化滞后压力释放相关测算,"十二五"期间使年城市化率达到1.2%±,能够拉动GDP增长3.6%。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转移到以城市化为中心重构发展模式上来,最终形成集约化的城市体系。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滕祥河  林彩云  文传浩  
优化完善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布局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区域重大战略具有空间形态上突出摆脱行政区划束缚、影响效应上强化引领辐射作用、任务导向上存在特定主题、推进思路上制定顶层战略规划以及组织领导上设立中央统筹机制等典型特征。对标典型区域重大战略,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缺少区域重大战略所具有的功能特征和必备条件。要真正担负起区域重大战略的角色,可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跨区域一体化为突破口,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主题,规划建设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构想是立足于流域分工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遵循长江上游“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前提下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契合了成渝地区跨区域合作历程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同时在创新发展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联结、助力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发展载体等方面上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现实可能条件。实现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需要提升昆明城市功能定位、打造贵州绿色发展的战略腹地、优化宜居宜业宜城的新发展空间、推进内联外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和开展跨域生态环境空间一体化大保护。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林言  
以全世界森林资源减少及其后果为背景,论证了保护天然林是世界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趋势。阐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是从根本上扭转国有林区发展方式的战略措施,将引导国有林业走上多功能利用的现代林业发展道路。国家林业局及时制订了《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落实方案应卓有成效地做好森林类型划分准备工作,正确处理好木材供需矛盾,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搞好百万富余人员分流转产工作。建议建设区域性天然林保护示范区,成立天然林保护工程领导协调小组和专家咨询组,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学良  
今天的中国,区域共同市场也已初步建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中国区域发展初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发展格局,甚至城市群、都市圈、板块区域之间互相促进的空间格局也初步形成。就全国而言,在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间形成了比较好的经济集聚特征,区域国家战略之间联系频繁;在黄河流域,有郑州与西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有济南和青岛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也需加强内部城市之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保平  
从完整的意义上看 ,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实施了均衡、倾斜和西部大开发等三种不同的战略。区域经济均衡和倾斜发展战略 ,由于作为其实施基础的制度设置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存在内在冲突 ,故而前者导致了区域共同贫困 ,后者导致了区域两极分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真实意图是要实现市场空间结构的创新 ,培育区域共同富裕机制 ,因此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选择。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谢地  齐向炜  
我国正在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与已经实施的各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相互配合,通过“叠加效应”“协同效应”“融合效应”共同构成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旨在全面擘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空间格局。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完善统筹机制,进一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华明忠   周晓唯   余力  
文章从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创新现代化与中国式产业融合现代化5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QAP方法分析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虽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表现出攀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分布状态;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差异,并表现出减小趋势;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子维度差异是引起中国式产业现代化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中国式产业融合现代化、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创新现代化子维度差异。应完善中国式产业现代化顶层设计、实施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加速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推动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叶阿忠   朱灵群   张源野   李田田  
本文基于中国式现代化5个内涵特征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客观赋权法对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考察了全国及四大区域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结构来源。研究发现:全国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区域现代化水平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及东北部最低;核密度曲线从三峰变为两峰,地区极化现象明显减弱;全国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人口规模差异是全国现代化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文明协调、共同富裕差异的贡献也相对较大,而和平发展差异是最小来源,各维度差异的贡献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秦玉友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化中国化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校生数巨大、追求教育公平、理念建设与技术建设相协调、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相辅相成、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互促共进内在规定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人的现代化、家校社协同发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基点。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深入理解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加快建设衔接协调融通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加快建构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教育知识普及与引领公众教育认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代玉启  刘妍  
“八八战略”列举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和八项举措,开辟了浙江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行探索。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为浙江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铸就了鲜活的省域样本。从探索区域现代化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内生性与共生性相促进、规划性与创造性相协调、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文明意蕴,彰显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价值叙事逻辑。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枝煌   陈尧  
中国式现代化金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当前,中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体系无法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市场化创新化改革、金融领域开放程度低且一直游离于国际金融体系之外等困境。为此,必须通过健全金融资源配置功能、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安全体系、金融开放保障,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建设。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建设要秉承服务性、效益性、安全性、人民性、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七大基本准则,履行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推进新型城镇化、赋能基础教育与科技创新等基本使命,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