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2)
2023(7514)
2022(6025)
2021(5853)
2020(4784)
2019(11178)
2018(10672)
2017(20684)
2016(10400)
2015(12142)
2014(11646)
2013(11678)
2012(10747)
2011(9771)
2010(9938)
2009(9591)
2008(8471)
2007(7219)
2006(6568)
2005(6158)
作者
(27179)
(22382)
(22319)
(21616)
(14183)
(10695)
(10039)
(8801)
(8680)
(7925)
(7803)
(7522)
(7327)
(7144)
(7070)
(7012)
(6610)
(6592)
(6449)
(6009)
(5737)
(5374)
(5262)
(5107)
(5066)
(5039)
(4912)
(4730)
(4505)
(4444)
学科
(43753)
经济(43709)
(27145)
管理(26023)
(25710)
金融(25709)
中国(23199)
(23019)
银行(23018)
(22446)
(21522)
企业(21522)
方法(17670)
数学(16147)
数学方法(16065)
(12343)
贸易(12327)
(12274)
(12197)
(11944)
(11775)
中国金融(11219)
业经(9877)
地方(8952)
农业(7941)
(7829)
(7621)
财务(7600)
财务管理(7589)
企业财务(7261)
机构
大学(143984)
学院(143835)
(71510)
经济(70361)
研究(52784)
管理(52008)
中国(49892)
理学(44014)
理学院(43577)
管理学(43121)
管理学院(42873)
(32263)
(30487)
科学(26593)
财经(26048)
中心(25847)
(25214)
经济学(24985)
(24006)
研究所(22858)
经济学院(22597)
北京(20249)
(20156)
金融(19815)
财经大学(19729)
(19035)
(18650)
(18588)
(18245)
银行(17581)
基金
项目(91958)
科学(73127)
研究(71659)
基金(68548)
(58904)
国家(58461)
科学基金(49887)
社会(48110)
社会科(45889)
社会科学(45877)
基金项目(35036)
教育(32500)
(32491)
资助(28821)
自然(28581)
(28158)
编号(28039)
自然科(27991)
自然科学(27985)
自然科学基金(27535)
成果(23544)
(22164)
国家社会(21468)
中国(21336)
(21166)
重点(21146)
(20249)
课题(19771)
教育部(19758)
(19186)
期刊
(74275)
经济(74275)
研究(49193)
(31659)
金融(31659)
中国(31139)
(23824)
管理(20115)
科学(18078)
(17821)
学报(17228)
教育(15653)
大学(14241)
经济研究(13989)
财经(13742)
学学(13279)
(11966)
技术(11721)
农业(11716)
(10690)
国际(10343)
世界(10034)
业经(9974)
问题(9627)
(7347)
理论(6736)
技术经济(6580)
(6118)
论坛(6118)
现代(6021)
共检索到227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涛  
我国民间金融具备典型的高利贷化和高杠杆化特征,究其根源是商业信用的先天不足和银行信用的高度抑制对民间金融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当前中国的民间金融乱象的生成是因为趋于高利贷化的民间金融无法改善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反而通过急速放大的资本市场累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反思当前民间金融乱象迷局,一方面必须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体系;另一方面应提升政府的有效监管和风险防范水平,重建有序民间金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涛  
我国民间金融具备典型的高利贷化和高杠杆化特征,究其根源是商业信用的先天不足和银行信用的高度抑制对民间金融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当前中国的民间金融乱象的生成是因为趋于高利贷化的民间金融无法改善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反而通过急速放大的资本市场累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反思当前民间金融乱象迷局,一方面必须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体系;另一方面应提升政府的有效监管和风险防范水平,重建有序民间金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志伟  
对于中国地方金融兴起,地方政府在顺应市场化发展的同时,还融入了为区域经济发展融资的自我利益诉求。金融监管权的中央垄断,使得地方与中央在地方金融的监管与发展中持续博弈。双方博弈在不断推进地方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乱象的层出不穷。乱象的发生主要导源于中央与地方对地方金融进行监管的客观能力不足与主观意愿不强。在梳理地方金融多元形态、厘清地方金融本质的基础上,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权,完成地方金融监管权的纵向划分与垂直性构造、横向集中与平面化构造,便成为地方金融乱象有效治理的必要之举。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谢贞发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存在一个难以被一般经济规律所解释的特殊现象:税收收入长期超GDP增长的"中国税收增长之谜"。本文发现它与中国式分税制的设计及税收征管集权改革密切相关。中央税收征管集权改革不仅直接有利于提高国税部门的征管效率,而且通过压缩地税部门的"征管空间"限制了地方政府的横向税收竞争行为。本文在地区间横向税收竞争的实证框架中加入中央税收征管集权变量所得的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中央税收征管集权改革显著抑制了地区间横向税收竞争的程度。同时,由于中国式分权的基本特征并未改变,中国式分税制没有破坏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机制,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同向增长。但与中央税收集权改革相...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段龙龙  李涛  叶子荣  
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所占比重低,天然存在着质和量问题。近20年的高速度发展,城市建设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园区开发等非农用地迅速增长,需要通过"占补平衡"方式解决供地矛盾。但由于土地由生变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加之农业生产中的滥用化肥农药,以致我国耕地质量恶化问题凸显。从中我们认为政府在耕地保护政策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按照"经济激励-政策规制-生态治理"的三维复合体系重设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的顶层设计,实施从严的耕地质量管制和耕地质量有序进退治理机制入手出台应对耕地质量不断弱化的相应策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维林  
本文在考虑了中国二元贸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产品与功能双重嵌入结构的测算框架和投入产出系数的优化算法,测算了中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DVAR),并对国外附加值(FVA)中的产品和服务构成进行了分离。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中国出口DVAR总体处于53%~56%,技术复杂度越高的产业对进口投入的依赖性越强,意味着在传统统计方法下中国的出口规模和结构被严重夸大;加工贸易的完全国外附加值率(FVAR)远高于一般贸易,但二者差距呈收敛趋势;国外附加值主要源于产品投入,服务所占比重较小,但上升速度很快,说明"中国制造"的价值链攀升应重点立足于产品架构,实现转型升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皮天雷  郝郎  
基于"中国之谜"和制度变迁的视角我们发现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有如下基本内涵:(1)政府主导的强制性、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2)"渐进式"的增量改革;(3)政府主导市场化改革的"次大国模式"。中国金融发展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及高度统一的金融体制起主导作用的初始条件,决定了我国金融发展模式的特殊路径与顺序选择。理解金融发展"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剖析政府因素和其他市场因素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博弈与耦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江春  许立成  
在主流的金融发展框架中,认为明晰的产权安排与良好的法律制度是金融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中国金融发展机制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金融发展之谜”的命题,并进行了解读,同时以此来分析中国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晋斌  刘璐  陈金至  郝超鹏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资本开放的情况下,资本应在全球进行最优配置,一国投资既可以来自国内又可以来自国外,因此国内投资和国内储蓄之间的相关性就会比较小。但Feldstein和Horioka (1980)发现,一国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很大,与传统经济理论所认为的相反,这被称为Feldstein-Horioka之谜。在中国Feldstein-Horioka之谜同样成立,但在不同阶段程度有所不同。本文首先采用变系数回归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方法研究了Feldstein-Horioka之谜在中国随时间变化的整体状况,其次分三个阶段进行了研究,最后着重分析了金融发展的不同维度对Feldstein-Horioka之谜的影响。本文发现:(1)中国的FeldsteinHorioka之谜在绝对水平上依然存在,即不管资本流动规模如何,投资和储蓄的绝对相关性依然很大,但中国投资和储蓄的关系受开放程度很大的影响,在相对水平上不存在:在开放程度较小的1978—1993年,中国投资和储蓄关系紧密; 1994—2008年中国投资和储蓄相关性下降,该阶段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政策,经常账户占GDP的比例总体上保持在较高水平; 2009—2017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中国投资和储蓄的关系再次紧密起来,此时中国经常账户占GDP的比例从2008年的9%左右陡降至2009年的4%左右,且此后该比例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2)金融发展是影响储蓄与投资关系(从而Feldstein-Horioka之谜)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成思  张步昙  
近年来中国实业投资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而宽松政策和刺激措施似乎都没有明显改善投资状况,实业投资率下降成为亟需解释之谜。本文以非金融企业通过金融渠道获利占比日益上升作为金融化特征的切入点,对我国实业投资率下降现象进行诠释。本文首先构建金融化环境下的微观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然后基于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率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研究表明:经济金融化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实业投资率,并弱化了货币政策提振实体经济的效果;同时,金融资产的风险收益错配也抑制实业投资,且这种抑制效应随着金融化程度的提升而增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伍志文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之谜”的由来并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之谜”的存在 ,然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金融资产膨胀假说” ,试图解释“中国之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当考虑到金融资产这一新的变量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之后 ,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正相关的关系消失了。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洪正  胡勇锋  
分权竞争是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其中财政分权被普遍重视并得到广泛研究,而金融分权则因概念模糊、缺乏正式的制度安排被长期忽视。本文尝试性地对这一重要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基于我国金融分权的演变厘清金融分权的内涵,通过构建模型研究最优金融资本分配问题来理解我国金融分权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对其演变进行初步解释。研究表明:金融分权包括金融发展与创新权、金融控制权和金融监管权。可分为两个层次,即中央向地方的分权(金融分权Ⅰ)和政府向民间的分权即金融民营化或市场化(金融分权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分权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初期地方金融违规发展(开始分权),逐步转向以风险防范为主(重新集权),并最终调整为当前地方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适度分权)。金融分权的演变首要地取决于经济增速和国企经营状况的变化,本文提出"政府对待民营经济态度的钟摆假说"来解释金融分权Ⅱ的演变,而金融分权Ⅰ的演变则主要取决于由财政分权决定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状况。国企的金融优惠政策如利率管制和政府隐性担保,对上述两个层次的金融分权演变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姜超  周霞  
从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我国10年期国债利率出现了快速下滑。长债利率下滑的背后交织着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微调和经济基本面变化等众多因素。本文主要从央行态度和行动方面来进行分析。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杨宝  沈珍  丁欢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政策不仅有利于投资者保护,而且有助于资本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塑造。本文旨在系统考察"中国式股利之谜"的统计特征。本文以1990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基于每股股利的视角,分别从年度、行业、板块、地区、公司性质等不同维度对现金分红情况作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现金分红的连续性偏弱;现金分红呈现集中化趋势,表现出行业、板块趋同;现金分红水平存在板块倒置的问题;半强制分红监管政策有助于股利政策趋于合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骋骋  
与西方国家发生于正规金融市场、以资产价格爆跌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危机不同,中国式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局部市场发生的区域性民间金融风潮,早期以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倒闭和挤兑狂潮为主要特征,改革开放后主要表现为非法集资信用链断裂引发的"倒会案"、机构倒闭引发的企业主跑路,以及挤兑狂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根据历史资料、媒体报道及学术文献,结合田野调查,对各类民间金融风潮具体案例进行系统梳理,并通过与一般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发现区域性民间金融风潮的演化路径也经历"疯狂——惊恐——崩溃"三个阶段,但在具体成因、影响后果上存在较大区别。民间金融风潮具体成因与市场分割、二元结构下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缺陷等有关,因此,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