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37)
2023(10127)
2022(8160)
2021(7848)
2020(6269)
2019(14638)
2018(14761)
2017(26884)
2016(15355)
2015(17993)
2014(17875)
2013(16759)
2012(15369)
2011(14122)
2010(14269)
2009(12720)
2008(12414)
2007(10926)
2006(9857)
2005(9394)
作者
(39647)
(32731)
(32589)
(31344)
(20898)
(15514)
(14972)
(12749)
(12630)
(11652)
(11107)
(10970)
(10689)
(10361)
(10255)
(10245)
(9754)
(9620)
(9411)
(9404)
(8595)
(7927)
(7889)
(7532)
(7403)
(7383)
(7290)
(7221)
(6605)
(6499)
学科
(58201)
经济(58142)
管理(32431)
(31794)
中国(26641)
(23565)
企业(23565)
方法(21994)
教育(20223)
数学(18790)
数学方法(18629)
(17421)
(15494)
贸易(15483)
(15197)
业经(13385)
理论(12657)
(12075)
(11518)
(11507)
(11458)
农业(11121)
(10834)
金融(10833)
(10411)
银行(10403)
地方(10366)
(10110)
发展(9780)
(9658)
机构
大学(209153)
学院(204674)
(88938)
经济(87287)
研究(80941)
管理(68559)
中国(57912)
理学(57797)
理学院(57032)
管理学(56132)
管理学院(55712)
(47245)
科学(43817)
(40228)
(38907)
研究所(36478)
(36448)
师范(36236)
中心(34290)
教育(32196)
北京(31715)
财经(30786)
(30289)
师范大学(29949)
经济学(29238)
(28939)
(28328)
(28321)
经济学院(26332)
(24166)
基金
项目(128270)
研究(104017)
科学(102681)
基金(91114)
(78624)
国家(77909)
社会(65636)
科学基金(65236)
社会科(62046)
社会科学(62030)
教育(54936)
(47670)
基金项目(46343)
编号(43873)
(43077)
成果(38956)
自然(37328)
资助(37239)
自然科(36531)
自然科学(36524)
自然科学基金(35917)
课题(33857)
(31656)
重点(30971)
(30136)
教育部(28139)
(27902)
(27532)
国家社会(27527)
中国(27370)
期刊
(99235)
经济(99235)
研究(76584)
教育(54994)
中国(52281)
(28193)
管理(27207)
学报(27044)
(26923)
科学(26580)
大学(22561)
技术(21296)
(20101)
金融(20101)
学学(19413)
农业(18994)
经济研究(17851)
财经(15910)
国际(15458)
(15124)
职业(14519)
业经(14198)
(14047)
问题(13462)
世界(13342)
(12011)
(11521)
论坛(11521)
图书(9904)
技术教育(9554)
共检索到331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中奎   陈越洋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从横向国际比较中总揽全局。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且国际实质等效可比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拟合教育现代化指数,分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国际方位。研究发现,在以高收入国家为主体的51个国家中,我国教育现代化指数排名第17位。我国义务教育毛入学率、高校毕业生中STEM专业学生占比等指标指数排名第1位;高等教育留学生数占全球的比例、高中毛入学率、政府总支出中教育占比等指数排名处于前三分之一位次。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生均财政经费支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数排名处于相对靠后位次。对比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国际坐标方位,在新的起点上,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要确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适时提高教育投入;推进高中及高等教育更高水平普及,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教师准入学历标准,切实增加教师工资收入;进一步丰富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内涵,提升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瑞   刘倩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业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系统分析乡村旅游的潜在功能、发展短板和优化路径。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应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进乡村民生福祉和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同质化问题严重、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文化保护利用不充分、利益共享机制有待优化、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等短板问题。因此,未来亟需从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弘扬特色乡土文化、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加以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金武  侯冠宇  唐世洲  
文章基于CSSCI核心数据库,利用Ucinet和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历史变迁、热点趋势与未来展望。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经历了从萌芽探索的起步阶段,正在向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转变;研究成果丰硕,整体呈现校内“合作密切”、校际“单打独斗”的特点;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未来可以基于跨学科视角,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小青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在发展特征上,其要具有高水平的支撑经济能力、高质量的现代职教体系、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能级、高效能的产教融合实力;在发展逻辑上,要对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遵循规模与质量相统一、兜底与赋能相统一、技能与德育相统一、升级与创新相统一、内生与外联相统一的基本逻辑;在发展路向上,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目标,丰内涵以实现发展的新质量、强类型以建构发展的新体系、优治理以生成发展的新生态、促开放以贡献发展的新方案。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平  叶静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64"中国式现代化"现在已成为理论界和媒体的高频词,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甘健侯   杨超   周菊香  
数字化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过程、理想样态及实践机制的三维统一。借由“赋能”这一作用方式的具体联结,“数字化”手段得以直接作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由此衍生出数字化赋能教育理念变革、教育体系深化、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适切和教育治理提升六个领域的实践事项。因循数字化手段透过效率生成逻辑、价值增进逻辑和动能培育逻辑而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生的良性有机耦合,数字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理想状态的实现,尤其需要树立“育人为本—赋能全员—人技协同”一体统筹的发展理念,打造“多样体系—新型方法—智慧环境”一体互促的发展模式,构建“管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能力”一体联动的治理体系,营造“基础设施—监管机制—评价体系”一体协同的教育环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概念,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必须发挥支撑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坚持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和核心在于人。培养世界中的现代中国人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孙杰远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重大论题正式提出和中国教育现代化在新时代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新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的起点必然是厘清其理论性质、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和实践逻辑等基本问题。理论性质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映射,是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成就的理论判断,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在基本内涵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世界教育现代化共性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特性,是满足巨大规模人口教育需求、赋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教育现代化。在本质要求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充满教育民主性、创造人类教育文明新形态的教育现代化。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人民需求为逻辑起点,以教育评价为实践导向,以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为支撑,以五育融合为实践方式,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实践新样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穆光宗  侯梦舜  郭超  张雅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既是为了人,也需要依靠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这是一场激发人口巨大潜能和力量,全人口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全面和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变革。人口规模巨大一方面蕴含着人口力量大、人力资本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等优势和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人口压力大、生育率极低、人口结构失衡、城镇化质量不高、婚姻家庭出现新问题等风险和挑战。优化人口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把握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打造全人口、全过程、全方位和谐社会,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穆光宗  侯梦舜  郭超  张雅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既是为了人,也需要依靠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这是一场激发人口巨大潜能和力量,全人口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全面和最深刻的社会转型与变革。人口规模巨大一方面蕴含着人口力量大、人力资本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等优势和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人口压力大、生育率极低、人口结构失衡、城镇化质量不高、婚姻家庭出现新问题等风险和挑战。优化人口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把握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打造全人口、全过程、全方位和谐社会,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春辉   韩喜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中不断开拓创新的现代化。本文在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回溯我国现代化的萌芽、探索、推进和新道路完善,呈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从而系统提炼了其中的独特优势。从把握根本方向与凝聚磅礴伟力的“党的领导优势”,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传承优势”,从改革开放建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筹协调,以及以“人民至上”取代了“资本至上”,坚持人民立场,秉持和平发展理念。这些优势既是过往历程中的经验总结,更是未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将为人类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提供新选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轩福贞  
以新工程观引领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变革,需要推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专业特长与学科综合、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工程能力与思想自觉等四个方面的统一,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燕连福   毛丽霞  
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有着深厚的原理之源、历史之源和文化之源。就其战略任务而言,要聚焦分布范围广的民族人口,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性;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民族资源,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均衡性;激活服务国家战略的民族力量,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性;贡献人类文明发展的民族智慧,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性。当前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存在着教育终身覆盖的贯通性困境;教育资源配置的技术性困境;教育实践改革的持续性困境;教育特色互鉴的开放性困境。对此要坚持阶段与长远相结合、质量与效率相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民族与世界相结合,打造全民终身学习、数字全面赋能、多元主体共建、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提供助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洪银兴  
目前,落后的农业是我国"四化"同步的短板。发展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发展理论需要由"农业剩余"范式转到"农产品品质"范式,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是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大致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机械创新,二是生物创新。相比机械创新,我国农业生物创新的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生物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现有的生产要素无力承担这方面要求,可行的途径是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是科技要素,二是人力资本要素。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是现代农民。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高素质劳动力需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龙献忠  伍星怡  聂羽西  成明洁  王永学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和战略支撑。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多元主体参与,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