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0)
- 2023(11650)
- 2022(9128)
- 2021(8752)
- 2020(6737)
- 2019(15531)
- 2018(15477)
- 2017(27828)
- 2016(15892)
- 2015(18231)
- 2014(18207)
- 2013(16969)
- 2012(15089)
- 2011(13864)
- 2010(13880)
- 2009(12541)
- 2008(12351)
- 2007(10867)
- 2006(9798)
- 2005(9180)
- 学科
- 济(57962)
- 经济(57908)
- 管理(36620)
- 业(34785)
- 中国(26670)
- 企(26603)
- 企业(26603)
- 教育(20943)
- 方法(20730)
- 农(19015)
- 数学(17902)
- 数学方法(17652)
- 业经(14960)
- 贸(13423)
- 贸易(13413)
- 易(13162)
- 理论(12857)
- 财(12534)
- 农业(12299)
- 学(12085)
- 发(12063)
- 制(11843)
- 地方(10434)
- 发展(10224)
- 展(10102)
- 教学(9934)
- 银(9653)
- 银行(9643)
- 行(9296)
- 技术(9225)
- 机构
- 大学(214670)
- 学院(212858)
- 济(86721)
- 经济(84969)
- 研究(79318)
- 管理(71627)
- 理学(61003)
- 理学院(60234)
- 管理学(59150)
- 管理学院(58737)
- 中国(55944)
- 京(47565)
- 科学(44524)
- 财(38816)
- 所(38603)
- 范(37959)
- 师范(37730)
- 研究所(35178)
- 中心(33713)
- 教育(33133)
- 北京(31571)
- 江(31552)
- 财经(30959)
- 师范大学(30849)
- 农(29260)
- 院(28646)
- 经(28432)
- 经济学(28343)
- 业大(25995)
- 技术(25719)
- 基金
- 项目(136683)
- 研究(110592)
- 科学(109250)
- 基金(96258)
- 家(83067)
- 国家(82262)
- 社会(69736)
- 科学基金(69294)
- 社会科(65756)
- 社会科学(65735)
- 教育(57855)
- 省(52500)
- 基金项目(48800)
- 编号(47122)
- 划(46629)
- 成果(41134)
- 自然(39846)
- 自然科(38950)
- 自然科学(38942)
- 资助(38603)
- 自然科学基金(38258)
- 课题(36277)
- 重点(32659)
- 部(32508)
- 发(32235)
- 年(30421)
- 创(29042)
- 国家社会(28985)
- 性(28967)
- 教育部(28813)
- 期刊
- 济(97768)
- 经济(97768)
- 研究(76035)
- 教育(57220)
- 中国(52801)
- 财(29132)
- 农(28840)
- 学报(28827)
- 管理(27872)
- 科学(27823)
- 大学(24034)
- 技术(22669)
- 学学(20958)
- 农业(20312)
- 融(17960)
- 金融(17960)
- 经济研究(17441)
- 财经(15930)
- 业经(15847)
- 职业(15538)
- 经(14002)
- 问题(12854)
- 贸(12491)
- 业(11844)
- 世界(11564)
- 坛(11304)
- 论坛(11304)
- 国际(10959)
- 技术教育(10131)
- 职业技术(10131)
共检索到332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石连海 李护君
教育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人的现代化为原点和归宿,包括器物、制度、观念等全方面的现代化,其价值意蕴在于推动共同富裕、加快技术革新、释放人才红利等。我国处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现代技术异化的裹挟、优质资源供需的矛盾、公平与质量协同的困顿及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为破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难题,寻求发展的最优路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优化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践行公平与质量协同的发展目标,同时重塑协调共生的教育生态,突破原有的发展桎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冉 高联学
类型定位不仅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还助力职业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不仅能培养兼具“硬技能”与“软实力”的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能激活国内外双循环新动能。在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中国式现代化在供给端、需求端与保障端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诉求,要求其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转变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路径;以扩大内需为准绳,提升职业教育类型发展质量;以职教圈层为系统,增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共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新篇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昕
发展关乎一个社会的存续与兴衰,决定人类现代化何以可能。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生成逻辑来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判、是一百多年来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在把握重大机遇与现实挑战中实现发展水平新跃升的时代要求。从实践路径来看,高质量发展应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经济制度、开放水平等方面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价值意蕴来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厚植了经济社会的物质技术根基,而且提升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创造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从而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全面超越。
[期刊] 求索
[作者]
彭中礼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逻辑力量推动中国法治建设,是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新道路,是现代法治发展的新模式,是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认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刻阐述其对世界法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发展,坚持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法治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践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就要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和促进当代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凝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金二威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发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是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着发展困境,表现为:农业现代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不高,农业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不符合现代市场发展要求等问题。据此,要找准症结所在,靶向发力,从顶层引领、内在动力和外部驱动三方面着手,完善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培育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构建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享机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农业科技 现代农业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晨倩 岳吉瑞 李培繁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技术升级,赋能产业兴旺;激活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治理;丰富职教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基于破解现实困境的逻辑起点,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主线和提供多方保障的逻辑支点,构建起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并以“嵌入理论”为着力点,从价值嵌入、资源嵌入和关系嵌入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新城 霍忻
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回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课题。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从生成逻辑、理论蕴涵和价值意蕴三重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入研究。在生成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合一的现代化道路。在理论蕴涵上,中国式现代化包含“是什么”的质的规定、“怎么样”的目标设定、“如何实现”的原则遵循在内的完整科学理论体系。在价值意蕴上,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实践和世界等维度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其中,在理论维度,对现代化理论体系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在实践维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遵循;在世界维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温国砫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国家在非洲推行的现代化模式并不符合非洲国情,成为非洲国家现代化进程曲折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试点—推广”渐进主义的方式取得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成功推进与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对此,非洲各国不仅可以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经验,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渐进式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具有非洲风格与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为促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孟亭含
合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是全面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市场体系、基础设施、技术网络、经济支柱支持。研究发现:数据要素融入、数字基建布设、数字技术下沉及数字业态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能。尚需注意,数字治理局限性、城乡发展脱轨化、技术应用片面化、数字文化偏向性等诸多梗阻并存,限制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发挥。为此,应寻求数字组织再嵌入社会基层治理、重塑数字基建组织性网络动态结构、探索数字技术全流程生态治理应用、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新型发展业态,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丽娟 郜迅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鲜明特色,它既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理论概括,也是对我国在新征程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空中楼阁,它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的吸收与发展。这一现代化道路契合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响应了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的内在需求,同时也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走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双碳目标稳步实施、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走出具备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保驾护航。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学林 刘美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在机理,它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陈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例,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可持续蓝图,贡献了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加快推进“两个结合”,加强与西方现代化生态道路的界限划分和交流互鉴,提升人民群众的现代化生态意识与动力,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动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学林 刘美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在机理,它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陈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例,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可持续蓝图,贡献了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加快推进“两个结合”,加强与西方现代化生态道路的界限划分和交流互鉴,提升人民群众的现代化生态意识与动力,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动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莉 任广乾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掌握经济发展形势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主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文提出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新质生产力是新形态和跃迁式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后,阐释新质生产力通过新生产要素创新、科技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最后,提出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未来产业为引擎的实践路径,为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雅静
作为中国共产党谱写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将关注点更多地聚焦于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新形态”、过程涵盖和目标锁定的“高质量”,体现了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既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在逻辑蕴含,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探索中进行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现实考量,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使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和跃升,需要依托系统性的路径建构,从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着力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强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等维度协同推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速生成和持续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婧 刘波林 苑大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终身学习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特征、以保障人民终身学习的权利为根本原则、以促进人民现代性为基本方法、以人民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互联互通性、公平开放性、灵活多样性、制度规范性、技术先进性五大特征,蕴含着满足人民群众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稳定运行的需要、满足综合国力提升的需要等三重价值。但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终身学习文化尚未在全社会稳固形成、终身学习制度与法律保障不健全、终身学习资源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面向未来,应以树立积极主动的现代化终身学习观念为根本基准,以建立健全现代化终身学习法律与制度为强力支撑,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现代化终身学习促进方法为可靠依托,有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